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百越的歷史起源是怎樣的?越人的由來是怎樣的

百越的歷史起源是怎樣的?越人的由來是怎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0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形成

關於古越族的來源,學術界主要有兩種不同的意見。一是認爲越族源出於中原諸夏族,是諸夏族的後裔,即“越爲禹後說”;二是認爲越族是由當地原始先住民發展形成的,即“土著說”。

史籍依據

持“越爲禹後說”者,主要以司馬遷《史記》中的《夏本紀》、《越王勾踐世家》以及《吳越春秋》、《越絕書》等歷史文獻爲依據,認爲越王勾踐的祖先,是禹之苗裔、夏后帝少康之庶子無餘的後代,之後形成分支散佈南方各地而成"百越"。

有學者根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等史籍有這樣的描述:“公元前333年(戰國時期),楚威王興兵伐越,大敗越國,盡取吳越之地。” 認爲,自此越國人流散到南方一帶,分化成衆多的支系,故而從這個時候開始,文獻中便出現了“百越”這一個新的稱謂。不過,據科學技術的測定與考古的深入,該"百越源於越囯分化"的觀點難以信服。

研究百越族的中國學者宋蜀華認爲:“勾踐的祖父夫鐔以上至夏少康庶子無餘,世系不清楚;夏少康經商至周敬王共60餘代,兩者世系相差近1000年,把越王勾踐說成是夏少康的後裔,實難信服”。此外,宋蜀華也認爲夏文化和越文化截然不同,因爲:“夏人活動地區從未發現過‘印紋陶文化’,而‘印紋陶’流行地區也從未發現過‘二里頭文化’”。

百越的歷史起源是怎樣的?越人的由來是怎樣的

考古研究

持“土著說”者,主要以考古資料和史籍的考證爲依據,認爲越的世系找不出勾踐是夏少康後裔的直接證據,中原夏族和南方越族姓氏不同,彼此世系不清;諸夏族和古越族的分佈地區也明顯不同;古越族的文化特點也明顯不同於中原族羣。

對於古越人從何而來的問題,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系教授蔣炳釗表示比較認同“土著說”,即百越族羣是由當地原始先民發展形成的。其理由是,大量考古資料證明,在百越各族登上歷史舞臺之前,早在幾十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早、中期以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晚期,那裏已有人類活動的遺蹟。萌芽於新石器時期的南方印紋陶已經被考古學界認定爲分佈在長江以南的古越文化遺存。

考古學家將印紋陶分佈區分爲寧鎮區、太湖區、贛鄱區、湖南區、嶺南區、閩臺區、粵東閩南七個次文化區,這與秦漢以後百越族幾個組成部分的分佈基本吻合。這幾個文化區都曾是古代越族的世居地,這同中國東南沿海新石器文化的分佈是一致的。

據國際科學雜誌《科學》發表的“亞洲人羣遺傳多樣性研究”成果,全基因組基因分型研究表明,在距今3萬至4萬年前,亞洲人開始從東南亞往北遷徙,逐漸遍佈整個東亞直至中亞地區,形成了如今的東亞人羣。對中國歷史而言,這意味着,古代黃河流域的北方人祖先是先到達了南方百越,在南方那裏繁衍,此後再往北遷徙進入黃河流域,創造出燦爛的中華文明。有報告稱通過對分子人類學材料Y染色體DNA的測定,百越有單起源的遺傳學跡象,廣東可能是百越族最早的發源地。另有報告稱臺灣高山族源自上海地區百越族。

百越的歷史起源是怎樣的?越人的由來是怎樣的 第2張

稱謂

百者,泛言其多;"百"是指多數、約數,不是確數。據黃現璠著《壯族通史》說:越即粵,古代粵、越通用;越與粵,古音讀如Wut、Wat、Wet,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語音,越是“人”的意思。

另有觀點認爲,對於“越”的得名,較常見的說法是“越”源於“鉞”(或寫作“戉”),是一種扁平穿孔石斧,開始是生產工具和武器,後來逐漸演變成很薄的象徵權力的禮器。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系教授李錦芳認爲這個說法比較可信,因爲至今越族後裔壯侗語民族的語言中將斧子、板鋤(源於鉞)讀爲“kwan”、“kwak”,與“越”字漢語古音接近。但對於“百越”是對“越”多個支系的泛稱這一說法,李錦芳認爲是望文生義;他認爲,其實“百”是中心詞“越”的詞頭,越音“bak”,是“把”的意思,“百越”即“把斧”。 [35] 韋昭認爲百越之“百”是因越人有“百邑”而得名。

百越的歷史起源是怎樣的?越人的由來是怎樣的 第3張

古時候中原人泛稱中原四方的南方部落爲“蠻”、東方部落爲“夷”、西方部落爲“戎”、北方部落爲“狄”,"蠻夷戎狄"是夏、商、週三代對東南西北各方部落的稱謂。秦漢史籍泛稱南方的部落爲“越”,而戈壁沙漠以北的遊牧部落爲“胡”(匈奴),故而北“胡”與南“越”並稱。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