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傷春》的作者是誰?又該如何鑑賞呢?

《傷春》的作者是誰?又該如何鑑賞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傷春

楊萬里 〔宋代〕

準擬今春樂事濃,依然枉卻一東風。

年年不帶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譯文

《傷春》的作者是誰?又該如何鑑賞呢?

原來預料今春許多活動其樂融融,到頭來卻依然辜負了可愛的東風。

連年以來未能去欣賞似錦的繁花,因不是愁緒滿懷便是在病痛之中。

賞析

這首《傷春》詩寫的是詩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首句寫詩人做的一個決定:對今春樂事早已安排好;次句用一個轉折,推翻了之前的決定,也就辜負了好意送來春色的東風。第三句點明,不僅今年先做決定再推翻,而且年年如此;第四句指出年年辜負春光的原因。

《傷春》的作者是誰?又該如何鑑賞呢? 第2張

春日可樂,而自己卻非愁即病,年年都辜負了大好春光,這種主觀與客觀的矛盾對立使詩人禁不住感慨萬端,發出一種無可奈何的嘆息。讀罷此詩,詩人愁病交加的面容、苦笑的表情和自嘲的意味,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不假雕飾,自然渾成,而詩意詩味即在其中,這正是“誠齋體”的成功之處。

楊萬里在《荊溪集自序》中談到自己寫詩時,曾說:“步後園,登古城,採擷祀菊,攀翻花竹,萬象畢來,獻餘詩材。蓋麾之不去,前或未應,而後者己迫。”在他看來,平日所見所聞及所感似乎無不可以成爲詩歌創作的材料,這和江西派“閉門覓句”,講究“無一字無來處”,“雖隻字半句不輕出”的苦吟自然是大不相同的了。但“誠齋體”也有其弊病:由於寫作比較“隨便”,有些詩藝術概括不夠,境界不高,社會意義也不大。此首可以說是個典型。

創作背景

蘇軾、黃庭堅的詩歌將宋詩的發展推向了高峯,體現了一代特色。但以黃庭堅等人爲首的“江西派”提倡的“點鐵成金”、“奪胎換骨”的作詩主張卻忽略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觀察、體驗和積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楊萬里爲“誠齋體”詩歌作爲對江西派的一種修正,是有其積極意義的。而這首詩便是“誠齋體”的典型作品。

楊萬里

楊萬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詩人、大臣,與陸游、尤袤、范成大並稱爲“中興四大詩人”。因宋光宗曾爲其親書“誠齋”二字,故學者稱其爲“誠齋先生”。楊萬里一生作詩兩萬多首,傳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譽爲一代詩宗。他創造了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誠齋體”。楊萬里的詩歌大多描寫自然景物,且以此見長。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間疾苦、抒發愛國感情的作品。著有《誠齋集》等。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