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隋朝詩歌挽舟者歌該怎麼賞析?詩的原文內容是什麼?

隋朝詩歌挽舟者歌該怎麼賞析?詩的原文內容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8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挽舟者歌【隋代】佚名,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我兄徵遼東,餓死青山下。

今我挽龍舟,又阻隋堤道。

方今天下飢,路糧無些小。

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寒骨枕荒沙,幽魂泣菸草。

悲損門內妻,望斷吾家老。

安得義男兒,焚此無主屍。

引其孤魂回,負其白骨歸!

隋朝詩歌挽舟者歌該怎麼賞析?詩的原文內容是什麼?

開首四句,即以高度概括的語言、自己親歷的事實,控訴了隋煬帝發動戰爭和三下江都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我兒徵遼東,餓死青山下。”隋煬帝在大業八、九、十三年曾三次東征高麗,僅大業八年一次,就分十二路發兵一百一十三萬餘人,戰死者不下三十萬。接着,就以“今我挽龍舟,又困隋堤道”,來說明這種災難簡直是接二連三。“龍舟”,隋煬帝南下江都時特製的一種大船,據《通鑑·隋紀》載,龍舟高四十五尺,長二百丈,共四層,上有正殿、內殿、朝堂及許多其他房屋。兒子被徵去打仗餓死途中的餘痛未消,自己又被徵來拉縴,這已經夠痛苦了,更痛苦的是也被陷入了九死一生的困境。

“方今”以下四句,即具體敘述自己所處的困境:當今普天下的收成都不好,路上的口糧簡直沒有一點點(“些小”),這一去路程有三千里,路遙無糧性命怎能保,恐怕是要死在路上了。“方今天下飢”一句,似輕實重,看似在解釋“路糧無些小”的原因,實則已將普天之下民不聊生的境況概括反映了出來。看來,不僅是歌者陷入了“路糧無些小”,“此身安可保”的困境,大多數縴夫、普天下的百姓,怕也都要爲無糧而喪命了。

“寒骨”以下四句,是歌者想像自己死後的情景:我的屍骨將被拋撒在荒郊野外,任憑風吹日曬;遊蕩異鄉的孤魂,將在煙霧荒草間哭泣。家中的妻子,將因悲傷而哭壞身體;父母雙親將因盼我歸去而望穿雙眼。這是何等悽慘的畫面。這雖是歌者設想死後的情景,但卻是十分真實的。無論遠征軍士也罷,無論遠行民夫也好,該有多少人暴死荒郊,該有多少人家破人亡。兒子餓死青山、全家悲痛欲絕的情景,他都是親歷了的。因此,對自己死後的情景也就描繪逼真。

隋朝詩歌挽舟者歌該怎麼賞析?詩的原文內容是什麼? 第2張

“安得”第四句,是訴說自己惟一的希望。歌者已自料必死,且屍陳異鄉,因此,他只希望能有個義氣男兒,將他這無人認領的屍體焚燒,把他的骸骨運回鄉里,把他的亡靈引渡回家。這歌者競不作活着歸來之想,而把能將骨骸運回作爲惟一的希望,其情也可哀,其境也可知。這是他對“義男兒”的希望,同時也是對逼迫他陷入死亡境地的統治者的控訴。若無隋煬帝的重賦繁役,他何以必死。把人逼到將屍骨運回便算幸運,這是一個何等黑暗殘暴的社會

這是一首直接表達人民悲痛和憤恨的民歌。它全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控訴了隋煬帝給人民造成的災難,高度概括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語言質樸凝重,情感真切動人。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