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中秋夜洞庭湖對月歌》原文是什麼?如何理解?

《中秋夜洞庭湖對月歌》原文是什麼?如何理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5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秋夜洞庭湖對月歌》原文是什麼?如何理解?這是很多讀者都特別想知道的問題,下面小編就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一起看看吧。

作品原文

中秋夜洞庭湖對月歌

長風霾雲莽千里,雲氣蓬蓬天冒水。

風收雲散波乍平,倒轉青天作湖底。

初看落日沉波紅,素月欲昇天斂容。

舟人回首盡東望,吞吐故在馮夷宮。

須臾忽自波心上,鏡面橫開十餘丈。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迴盪。

此時驪龍潛最深,目眩不得銜珠吟。

巨魚無知作騰踔,鱗甲一動千黃金。

人間此境知難必,快意翻從偶然得。

遙聞漁父唱歌來,始覺中秋是今夕。

《中秋夜洞庭湖對月歌》原文是什麼?如何理解?

文學賞析

全詩共二十句,大體可分成三個部分。前四句寫天氣變化情況,中間十二句描繪日落月升的湖光夜景,末四句總結遊興,並點明時在中秋。

詩篇開頭即從大處落筆,寫得氣勢磅礴,格調雄渾。第一、二兩句寫初始時氣候不佳,“八百里洞庭”風勁雲黑,蒼茫無際。湖面上雲氣升騰,煙水迷濛,浩浩湖水澎湃動盪,與天相接。然而大自然彷彿是一位神奇莫測的魔術師,剛纔還是風起雲涌、濁浪拍天的洞庭湖,轉瞬間便長煙一空,風斂雲散了。

緊接着,第三、四兩句詩人筆鋒轉,寫出洞庭湖的另一種風貌來,同時爲下文描寫平湖秋月的圖景作了鋪墊。“倒轉青天作湖底”一語可謂神來之筆,十分生動形象地摹繪出湖平映天的壯麗景色。浩瀚無垠的湖面風靜浪止,波瀾不興,清朗寬廣的天宇倒映湖中,水色天光渾融一體,天水莫辨。

第二部分具體描寫洞庭月景。隨着時間的推移,景緻的轉換,詩人陸數續向讀者展示了三幅既相互連屬又相對獨立的畫面。首先展示的是一幅洞庭日落月上圖。天色漸晩,一輪夕陽緩緩西墜,沒人水中,將滿湖碧波浸染得通紅。這時,日已落,月未升,天空頓時昏暗無光。浩淼大水,一葉扁舟。船上的人們盡皆回首眺望,翹盼玉兔快快東昇。而同一時刻,一場壯麗的月出正在湖水深處醞釀。詩中“吞吐”二字下得極妙,把明月初上時與湖水相依相托、難解難分的形態狀寫得真切動人。

第二幅畫面展示出月亮從已倒轉在“湖底”的“青天”中升起,光照湖上的宏麗氣象。詩人把明淨澄澈、波光晶瑩的湖面比作一面碩大無朋的鏡子。隨着一輪玉盤自水中騰躍而岀,人們眼前展現出一個“鏡面橫開十餘丈”的奇麗景觀。月輪漸升漸高,湖水清湛,玉宇澄淨,蟾光空明。月華如潑如瀉,與水色天光交相輝映,廣闊無邊的湖面儼如瓊田玉鑑,是一派空靈、縹緲、寧靜、和諧的境界。在這個神異的畫境裏,還能感受到一種水國之夜的節奏—詩人甚至把演漾的月光與湖水吞吐迴盪的韻律也微妙地傳達出來了。

在第三幅畫面中,詩人通過對月明時湖中魚龍活動情狀的描繪,進步將讀者帶入一個美妙的神話境界。皎皎月光直射湖底,致使潛藏湖波深處的驪龍也覺眼花,不能含珠而吟。湖上一片寂靜。素月清輝柔和美麗,天空湖面瀰漫在靜謐幽雅的氛圍裏。偶或有幾條大魚躍出水面,鱗甲晶亮閃爍,金光點點。整個畫面瑰麗變幻,恍若仙境。

《中秋夜洞庭湖對月歌》原文是什麼?如何理解? 第2張

面對大自然宏奇偉麗的景象,詩人從中感受到無比快慰,並由此生髮出“人間此境知難必,快意翻從偶然得”這一帶哲理意味的慨嘆。詩人到洞庭湖,特別是中秋夜遊的機會本不多,而遇到今夜此景的機會只此次,不可能有第二次了。所謂“知難必”的,便只能從“偶然得”;而正因“偶然得”,所以才“知難必”。這種“快意”的心境使詩人不能自已,完全沉浸在他的視野裏了,直到忽聞漁歌,方纔遽然頓悟此時此景此身正處人間中秋佳節。

全詩意境廣闊而清麗。詩人好像一位高明的電影師,把攝影機對準曉景物推、拉、搖、跟,一個畫面接着一個畫面在讀者眼前放映出來,展示出過鴛湖一種極富層次感的動態美,同時亦使詩篇遂生波瀾,開闔動盪,將詩情推向更深遠的境界。詩人以他純熟的藝術功力,在詩中把古代山水詩重在狀景圖貌和重在造境寫意兩種傾向高度結合起來,併發揮到了極致。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