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南宋滅亡後鄭思肖寫下一首詩,簡直震撼人心

南宋滅亡後鄭思肖寫下一首詩,簡直震撼人心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9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南宋滅亡後鄭思肖寫下一首詩,簡直震撼人心,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鄭思肖,一個值得尊敬的愛國詩人。

他,出生在南宋末年,原名鄭之因 。南宋滅亡後,因爲“肖”爲宋朝皇帝“趙”姓的一部分,故改名鄭思肖,並且取字憶翁,以示自己不忘故國。不僅如此,他平時坐着、躺着,身體都要朝向南方,號“所南”。

《宋遺民錄》記載:南宋滅亡後,鄭思肖學習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精神,不臣服蒙元的統治,自稱“大宋孤臣”。他給自己的詩集《心史》封面題字就寫道“大宋孤臣鄭思肖拜封”。

他把自己居室題爲“本穴世家”。這其中也有對故國的懷念,你瞧:如果將“本”下的“十”字移入“穴”字中間,便是“大宋世家”。時時、事事、處處都流露着他對大宋的忠誠。

南宋滅亡後鄭思肖寫下一首詩,簡直震撼人心

據說鄭思肖原先與宋朝宗室、著名畫家趙孟私交頗深。後來趙孟降了元朝並當了官。鄭思肖當即與之絕交,從此再無往來。

鄭思肖不僅是一位了不起的詩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畫家。他擅畫蘭,但是,自南宋滅亡後,他所畫的蘭均無土和根。有人問他原因,他說:土地已被人奪去,你難道不知道嗎?

頌其詩,讀其書,首先要知其人。正是因爲這樣的氣節和人品,鄭思肖才能寫出《寒菊》這樣正氣凜然、震撼人心的詩篇。

《寒菊》/《畫菊》

宋·鄭思肖

花開不併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這首詩寫於南宋滅亡之後,整首詩借寒菊表明自己忠於故國,寧可持節而死,也絕不向元朝俯首稱臣的崇高氣節。

南宋滅亡後鄭思肖寫下一首詩,簡直震撼人心 第2張

詩題爲《寒菊》,菊花開在秋天,本就是寒冷的季節,但被詩人作爲題目,這一“寒”字便不再只是菊花盛開時的時令氣候,而是指詩人在亡國之後內心的孤寒。菊花傲寒盛放,詩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所以,作爲一首典型的詠物詩,在詩題,詩人已將自己和凌寒中的菊花融爲一體。其下之詩句,字字寫寒菊,亦是寫自己。

菊花在秋天盛放,不和百花爲伍,獨立於稀疏的籬笆旁,情趣無窮無盡。她寧可凋謝在枝頭枯萎而死,也不曾被北風吹落入塵泥之中。

“花開不併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百花都選擇在溫暖的春天盛開,而菊花偏偏選擇在秋天傲寒獨放,不與百花爭奇鬥豔。與喧嚷的百花相比,已見菊花高尚品格。

不僅如此,詩人更是賦予菊花人的品格,說菊花不僅不與百花爭豔,反而像一位隱逸的高人,獨自立在疏籬旁,在寒風中,悠然欣賞自然的無限情趣。這種“獨立”卻並不落寞,反而兩相對比,更顯百花媚俗、更顯菊花高潔。

不禁讓人想到周敦頤《愛蓮說》的那句——“菊,花之隱逸者也”。

有人或許會問:趣從何來?詩人說有趣便是有趣,至於趣在何處,如陶淵明詩“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堪稱神來之筆,是千古名句。化用自朱淑真《菊花》詩:“寧可抱香枝頭老,不隨黃葉舞秋風”。

“枝頭抱香死”是指菊花凋謝後並不落地,而是在枝頭枯萎而死,這是菊花的正常的生命形態。但是加上“寧可”二字,一種“寧死不屈”、“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浩然正氣撲面而來,讓人肅然起敬。

“何曾吹落北風中”中的“北風”,既是指現實的寒冷的北風,也是指來自北方的元朝統治集團。整句詩同樣以寒菊自況,表明自己寧可持節而死,也不願向元朝屈服的崇高的民族氣節。猶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整首詩從刻畫菊花之形態到菊花之神韻,都可謂惟妙惟肖。尤其是作爲一首託物言志的詩,借寒菊以自況,將其忠貞愛國至死不渝的民族氣節,和對元朝統治者的憂憤反抗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但閉上眼睛,在腦海裏想象那幅畫面,又給人無限美感。這也是作爲詩人兼畫家的鄭思肖獨特的藝術美感。

一首詩,同時給人無限悲慨、無限震撼、無限敬意、無限美感,實在是不可多得的經典佳作。讓我們記住這個詩人,記住這首詩,記住《寒菊》,記住鄭思肖。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