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南宋詩人高翥,寫下一首詩讀來哀婉動人

南宋詩人高翥,寫下一首詩讀來哀婉動人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我是小編,說起高翥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宋·高翥·《清明日對酒》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首聯一開頭,便直接切入主題,描寫的是清明裏玩家萬戶都會做的事情——祭祖、掃墓。

一句寫物景,一句寫人景,用一句歌詞形容第一句最爲貼切:

“南山南,北丘北,南山多墓碑”

墓園多墓地,本是正常的事情,在清明這一天看見這樣的場景,仍然會悲從中來。

“各紛紛”一詞,將人們的悲傷描繪,人人都默默不語,都只是埋頭各自理一理墳墓,燒上點紙錢,送去些祭品,各家有各家的傷心事,無需多言,自己的苦痛只有自己才能理解。

這靜默無聲的場景,將清明時節掃墓凝重的氣氛刻畫得淋漓盡致。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一句化用了兩個典故,一個是莊周化蝶、一個是杜鵑啼血。

如果不聯繫典故,可能看到的只是詩句的表面,似乎只是簡單的在描繪紙錢四散的場景,紙錢幻化成灰,漫天飄灑,如同白色的蝴蝶;人們留下的血與淚,如同雪紅的杜鵑。

南宋詩人高翥,寫下一首詩讀來哀婉動人

仔細一想,“蝴蝶”實際上正是溝通人間與地下的信物,人們通過這些“蝴蝶”將自己的思念傳達。

提及杜鵑啼血、莊周夢蝶兩個傳說,相信很多人會想起“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這一句。

杜鵑含着血,對着地上的人不斷的啼訴: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哀痛之極、沉痛之極。

日薄西山,祭祀的人們紛紛散去,只留下長眠的人,想到這裏,詩人的悲涼之感一下子油然而生。

於是他猛然憶其關於狐狸的傳說,古人有道,狐狸夜晚喜愛棲於墓地,因而作者便安慰自己,自己雖然歸家了,但仍有自然界的生靈與地下寂寞的人相伴,因此便有了“日落狐狸眠冢上”之句。

從墓地回來,心上的陰霾依舊揮之不去,進了家門口,恍若隔世。

眼前純真的孩子們完全不知曉人世的痛苦,從未嘗過生死離別,還在亮起的燈面前嬉笑打鬧。

望着還未長大的孩子們,在看看自己已經步入中年,頭上有了不少銀絲,肚裏存的是半生的愁苦,頓時百感交集、五味陳雜。

“夜歸兒女笑燈前”一句,雖然只是在描繪孩子們玩樂的場景,但是與前面的場景一比對,我們不難覺察出作者內心的落寞與悲涼。

唉,可是想這麼多又有什麼用呢,人生本就如此。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一定都會經歷的過程啊。

南宋詩人高翥,寫下一首詩讀來哀婉動人 第2張

那就藉着眼前的酒好好的喝個夠吧,將痛苦都留在今天,明天就要重振鼓旗,好好生活了。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與“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之句,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詩人面對悲傷的自我慰藉,體現出當時士大夫常見的處世心態,人生苦短,須及時行樂。

在清明節飲酒作樂,這一行爲看起來違背了當時的倫理道德,但是仔細一品,這當中顯然是“苦”多於“樂”的,正是因爲內心過於苦澀,沉鬱至極,纔想要用“行樂”來安慰自己,看到生活的曙光。

詩作在這裏戛然而止,似乎有許多想說的,但還是欲言又止。

最後一句,大概就是在鼓勵自己早日恢復樂觀的心態吧。

世事無常,人生海海,這世間爲人的最高境界,大概就是在看清生活的本質之後,還依然熱愛生活。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