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宋詞鑑賞之次韻雪後書事二首,該詞的作者表達什麼情感?

宋詞鑑賞之次韻雪後書事二首,該詞的作者表達什麼情感?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次韻雪後書事二首【宋代】朱熹,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惆悵江頭幾樹梅,杖藜行繞去還來。

前時雪壓無尋處,昨夜月明依舊開。

折寄遙憐人似玉,相思應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鴉起,卻望柴荊獨自回。滿山殘雪對虛堂,想似當年輞口莊。

門掩不須垂鐵鎖,客來聊復共藜牀。

故人聞道歌圍暖,妙語空傳醉墨香。

莫爲姬姜厭憔悴,把酒論文話偏長。

宋詞鑑賞之次韻雪後書事二首,該詞的作者表達什麼情感?

這首詩的題目爲“次韻雪後書事”。這首詩是一首和詩。和詩是朋友之間用詩相互酬答的一種方式。這種朋友之間的相互酬答,既可以是面對面的,也可以是身在異處通過書信的形式來進行的。根據詩中的“折寄遙憐”、“相思”、“獨自回”等詞可知,這首詩顯然屬於後者。這首詩是一首記事詩。詩歌所記何事?且看詩歌本身。

詩歌開首就用一個直接表達感情的詞“惆悵”,不僅奠定全詩的感情基調,且獲總領全篇之效。此詞的作用雖然易解,但問題是,誰人“惆悵”,爲何“惆悵”。誰在“惆悵”呢?首句說“惆悵江頭幾樹梅”,莫非梅在惆悵?根據頷聯,前時雖曾大雪壓梅,然梅已在昨夜雪後綻放枝頭,當無惆悵之理由。既然不是梅在惆悵,惆悵的就只能是詩人自己。詩人開篇就說自己“惆悵”,可見其“惆悵”之濃之深。詩人作詩,當蓄積的感情於提筆之際濃烈得難以化解時,便無暇慢條斯理的運用所謂的技巧表達之,而常常在詩歌的開頭直接予以發泄,若李白之“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行路難》),“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難》),即爲此類。然則,詩人爲何惆悵?是因爲江頭只有幾樹梅,爲梅之少而惆悵嗎?恐亦不是。爲何?因爲梅雖是中國古代詩人的愛物,但其詩中的梅多以株,甚至以枝論,若“牆角數枝梅”之類,然未見有詩人因此而惆悵者。因此,朱熹之惆悵當非爲梅而爲其內心本有之情緒。既然詩人非爲梅惆悵,爲何要以“江頭幾樹梅”緊承其後?因爲詩人要借江頭的這幾樹梅來紓解心中之惆悵。

詩歌第二句雲,“杖藜行繞去還來”。“杖藜”者,柺杖也。此句寫詩人之行爲。詩人手扶柺杖繞行於梅下,去而復來,何也?乃因詩人愛梅,不忍離去耶?此種可能雖不能排除,然結合首句與第三四聯看,似理解爲詩人因惆悵極深,徘徊難去,更爲妥當。

頷聯憶尋梅之經歷。“前時雪壓無尋處”,似爲詩人惆悵之因。然昨夜雪停,梅已於月下綻放,因雪無處尋梅的惆悵當煙消雲散,何以今日仍惆悵難抑?此句再次表明,詩人的惆悵非爲梅也。整聯寫詩人尋梅之經歷,卻以“雪壓”表現梅生存環境之惡劣,從反面襯托梅冒寒綻放的堅貞品質;且詩人強調梅於月明之夜綻放,乃借明月烘托梅之高潔品格。詩人於此聯宕開一筆,不寫自己的惆悵,而憶尋梅之經歷,既使詩歌在章法上顯得搖曳多姿,又爲下聯寫折梅寄意做鋪墊。

頸聯是理解全詩的關鍵。上聯“折寄遙憐人似玉”,意謂折一枝梅寄送給似玉的遠人。問題是,詩人爲何將遠人比作“玉”?“憐”又當作何解釋?有人認爲,此處的遠人是一位貌美如玉的女子,“憐”是愛的意思。誠恐不妥。首先,一位走路都需手扶杖藜的老者因爲思念一位年輕女子而惆悵得在梅下繞去繞來,去而復來,實在有失體統。再者,這樣解釋與下聯“相思應恨劫成灰”在意思上也難以聯繫起來。“相思應恨劫成灰”應是詩人的想象,是詩人想象遠人思念自己時的情狀。爲什麼這麼說?因爲此句中的一個“應”字。“應”是“應該”的意思,應該怎麼怎麼,乃是一種推測。此句若寫的是詩人自己,當然無需推測;既然用了推測,只能是詩人的想象。詩人想象這個似玉之人在思念自己的時候,心中還有“恨”。“恨”什麼?“劫成灰”。從中便可推測,詩人要寄梅與之的人必是經歷了某種嚴重的禍患,因此,詩人想象他在對自己的思念中仍帶有怨恨。至此,詩人何以要寄梅與他,何以要喻他爲“玉”就明白了。原來詩人是希望他雖經歷磨難卻能像梅一樣堅貞不屈,像玉一樣保持高潔人格。原來詩人惆悵並非爲自己,而是爲朋友;詩人“杖藜行繞去還來”原來是在爲朋友憂慮擔心。

宋詞鑑賞之次韻雪後書事二首,該詞的作者表達什麼情感? 第2張

詩人的憂慮和擔心是如此之深,乃至於行繞於梅下“沉吟”而忘記了時間,直至“日落”時寒鴉飛起才被驚醒獨自悵然而歸。尾聯仍重在對詩人行爲的描寫。“沉吟”描寫詩人行繞於梅下滿腹心思的樣子,再次表現其內心難以排遣的“惆悵”。“獨自回”,表現其孓然一身返回時的孤寂落寞。當然,尾聯也有對環境的渲染。“日落”、“寒鴉起”一方面渲染環境的冷寂、悽清,烘托詩人內心的孤寂落寞;另一方面也表現了其徘迴於梅下時間之長,突出其“惆悵”之深。

這首詩以“書事”爲題,句句都是在描寫詩人的行爲。這些描寫爲讀者展示了一位思念遠友,爲朋友的遭遇滿懷憂慮的老者形象。高考命題人認爲這首詩是詠梅詩,實爲不妥。詠物詩,所詠之物是整首詩描寫的主體,詠物的目的或借物喻人,或託物言志,或兼而有之。這首詩雖然寫了梅,卻沒有對其做正面描寫,雖然也表現了梅的品格,目的卻不在此。在詩中,梅只是詩人用以慰藉自己鼓勵朋友的憑藉,而不是要着意表現的對象。如此,不能說其是詠物詩。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