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唐朝的文人爲什麼都喜歡寫邊塞詩?邊塞詩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唐朝的文人爲什麼都喜歡寫邊塞詩?邊塞詩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唐朝的邊塞詩,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中國從三千多年前的西周的詩經到唐詩宋詞,即使元明清朝,雜劇、小說興起,詩歌也還作爲文壇主流而存在。

中國傳統詩歌有一個基本特徵,也是重要的特徵,就是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大學》有云:“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從此確立了中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胸懷理想和行爲準則。

唐朝的文人爲什麼都喜歡寫邊塞詩?邊塞詩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大唐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從初唐到盛唐的一段時間處於封建社會的上升階段,這一時期唐帝國統治階級政治開明,思想解放,非常重視選拔人才,因此唐代詩人多樂觀豪邁,積極進取,胸懷博大。他們以天下爲己任,把“濟蒼生”,“安社稷”,“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作爲自己的理想。在他們的詩中充分體現了關心國家前途命運的愛國之情和關心人民疾苦的悲天憫人精神。

在唐詩中最能表現愛國主義精神的,當屬邊塞詩。自秦漢以來,邊塞戰爭不斷,隋唐更爲頻繁,爲了維護國家統一,顧防守邊,大批將士久住邊塞,一些思念故鄉、描寫邊塞風光的詩歌涌現出來,唐朝尤甚。其次,古人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求取功名,報效國家。但實現理想的途徑大概有兩個:科舉和軍功。隋唐科舉制逐步完善,但選拔數量非常之少,其難度可想而知。於是很多文人考場失意,就遠赴邊塞渴望建功立業,“寧爲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唐朝的文人爲什麼都喜歡寫邊塞詩?邊塞詩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第2張

邊塞詩當中有一部分寫邊塞風光,這種風光與寫祖國大好河山的風光風格迥異。邊塞向來是苦寒之地,即使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寫起邊塞的風景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壯麗蒼涼,不再是閒適清幽怡人的美景。何況岑參詩中“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寒風夜吼,飛沙走石的自然環境顯然惡劣之極。

但是艱苦的生活磨滅不了將士們昂揚的鬥志,從李白的《塞下曲》可見一斑: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爲斬樓蘭。

蒼涼而又雄壯:儘管五月飄雪,不見爛漫的春花,儘管想念家鄉,可是邊塞將士的愛國激情不減:“願將腰下劍,直爲斬樓蘭”。雄壯有力,慷慨激昂。這首詩同王昌齡《從軍行》第四首有異曲同工之妙: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詩歌借雪山、孤城作背景,反映了戍邊將士作戰將金甲磨穿,誓死保衛國家的堅強意志和英雄氣概。越是環境艱苦,越能顯出愛國精神的偉大。

唐朝的文人爲什麼都喜歡寫邊塞詩?邊塞詩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第3張

最能體現家國情懷的邊塞詩是王昌齡的《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詩寫作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帝國在對外戰爭中屢屢獲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因此詩中體現一種激昂的精神和強烈的自信。同時,頻繁的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他們希望統治者任用得力的將官,鞏固邊防,使他們過上和平的生活。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的主旨,家國情懷和英雄豪情盡在其中。詩的意境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不愧爲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