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古文名著 > 《太平廣記》卷四百二十六·虎一的原文是什麼?

《太平廣記》卷四百二十六·虎一的原文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0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白虎 漢景帝 種僮 封邵 亭長 嚴猛 袁雙 吳道宗 牧牛兒 師道宣 謝允 鄭襲 劉廣雅 易拔 蕭泰 黃乾 酋耳獸 虎塔 傅黃中 郴州佐史 巴人 峽口道士

白虎

秦昭襄(“襄”原作“秦”,據明抄本、陳校本改。)王時,白虎爲害,自秦蜀巴漢患之。昭王乃重募國中有能殺虎者,邑萬家,金帛如之。於是夷朐肕廖仲藥、何射虎、秦精等,乃作白竹弩,如高樓上射白虎,中頭三矢。白虎常從羣虎,瞋恚,盡搏殺羣虎,大吼而死。昭王嘉之曰:“虎歷四郡,害千二百人,一朝患除,功莫大焉。”欲如約,且嫌其夷人,乃刻石爲盟約。復夷人頃田不租;十妻不井;(《華陽國志》“井”作“算”。)傷人不論;殺人不死;秦犯夷,輸黃金一兩。夷犯秦。輸清酒一壺。夷人安之。(出《華陽洞志》)

漢景帝

漢景帝好遊獵。見虎不能得之,乃爲珍饌,祭所見之虎。帝乃夢虎曰:“汝祭我,欲得我牙皮耶?我自殺,從汝取之。”明日,帝入山,果見此虎死在祭所。乃命剝取皮牙,餘肉復爲虎。(出《獨異志》)

種僮

種僮爲畿令。常有虎害人。僮令設檻,得二虎。僮曰:“害人者低頭。”一虎低頭,僮取一虎放之。自是猛獸皆出境,吏目之爲神君。(出《獨異志》)

封邵

漢中有虎生角。道家雲,虎千歲則牙蛻而角生。漢宣城郡守封邵,一日忽化爲虎,食郡民。民呼曰“封使君”。因去不復來,故時人語曰:“無作封使君,生(“生”字原缺。據明抄本、陳校本補。)不治民死食民。”(出《述異記》)

亭長

長沙有民曾作檻捕虎。忽見一亭長,赤幘大冠,在檻中。因問其故,亭長怒曰:“昨被縣召,誤入此中耳。”於是出之。乃化爲虎而去。(出《搜神記》)

嚴猛

晉時,會稽嚴猛婦出採薪,爲虎所害。此後猛行至蒿中,忽見婦雲:“君今日行,必遭不善。我當相免也。”既而俱前。忽逢一虎,跳梁向猛,婦舉手指麾,狀如遮護。須臾,有一胡人荷戟而過,婦因指之,虎即擊胡。猛方(“方”原作“衣”。據明抄本改。)獲免。(出《法苑珠林》)

袁雙

晉孝武太元五年,譙郡譙縣袁雙家貧客作。暮還家,道逢一女。年十五六,姿容端正。即與雙爲婦。五六年後,家資甚豐。又生二男。至十歲,家乃鉅富。后里有新死者,葬後,此女逃往至墓所,乃解衣脫釧掛樹,便變形作虎。發冢,曳棺出墓外,取死人食之。食飽後,還變作人。有見之者,竊語其婿:“卿婦非人,恐將相害。”雙聞之不信。經時,復有死者,輒復如此。後將其婿共看之,述知其實。後乃越縣趨墟,還食死人。(出《五行記》)

吳道宗

晉義熙四年,東陽郡太末縣吳道宗少失父,與母居,未娶婦。一日,道宗他適,鄰人聞屋中窣磕之聲,窺不見其母,但有烏斑虎在屋中。鄰人恐虎食道宗母,遂鳴鼓會裏人共救之。圍宅突進,不見有虎,但見其母。語如平常,不解其意。兒還,母語之曰:“宿罪見譴,當有變化事。”後一月,忽失母。縣界內虎災屢起,皆雲烏斑虎。百姓患之。衆共格之。傷數人。後人射虎,箭帶膺,並戟刺中其腹,然不能即死。經數日後,虎還其家,不能復人形,伏牀上而死。其兒號泣,葬之如母。(出《齊諧記》)

牧牛兒

晉復陽縣裏民家兒常牧牛。牛忽舐此兒,舐處肉悉白。兒俄而死,其家葬此兒,殺牛以供賓客。凡食此牛肉,男女二十餘人,悉變作虎。(出《廣異記》)

師道宣

晉太元元年,江夏郡安陸縣師道宣,年二十二,少未了了。後忽發狂,變爲虎,食人不可紀。後有一女子樹上採桑,虎取食之。竟,乃藏其釵釧于山石間。後復人形,知而取之。經年還家,復爲人。遂出仕,官爲殿中令史。夜共人語,忽道天地變怪之事。道宣自雲:“吾嘗得病發狂,遂化作虎啖人。”言其姓名。同坐人或坐人,或有食其父子兄弟者。於是號哭,捉送赴官,遂餓死建康獄中。(出《齊諧記》)

謝允

歷陽謝允字道通,少爲賊所掠,爲奴於蔣鳳家。常于山中見阱中虎飢,因出之。後詣具自白,令長不爲申理,考訊無不至。允夜夢人曰:“此中易入難出,汝自有慈惠,當相拯拔。”覺,見一少年,通身黃衣,遙在柵外與允語。獄吏以告令長,令長由是不敢誣辱。即還。乃上武當山。時唐(《太平御覽》四三引“唐”作“庚”。)公亮聞而(“而”原作“之”。據《太平御覽》四三引改。)愍之,給以資履。遂於襄陽見道士曰:“吾師戴先生者,成人君子,嘗言有志者與之俱來。得非爾耶?”隨入山,齋三日,進見之,乃昔日所夢人也。問允欲見黃衣童否,賜以神藥三丸,服之不飢渴。無所思欲。先生亦無常處。時有祥光紫氣蔭其上,芬馥之氣遍於山谷。(出《甄異記》)

鄭襲

滎陽鄭襲,晉太康中,爲太守門下騶。忽如狂,奄失其所。經日尋得。裸身呼吟,膚血淋漓。問其故。社公令其作虎,以斑皮衣之。辭以執鞭之士,不堪號躍。神怒,還使剝皮。皮已着肉,瘡毀慘痛。旬日乃差。(出《異苑》)

劉廣雅

彭城劉廣雅,以太元元年,爲京府佐。被使還,路經竹裏亭。多虎。劉防衛甚至,牛馬繫於前,手戟佈於地。中宵,與士庶同睡。虎乘間跳入,獨取劉而去。(出《異苑》)

易拔

《太平廣記》卷四百二十六·虎一的原文是什麼?

晉時,豫章郡吏易拔,義熙中,受番還家,違遁不返,郡遣追。見拔言語如常,亦爲設食。使者催令束妝,拔因語曰:“女看我面。”乃見眼目角張,身有黃斑色。便豎一足,徑出門去。家先依山爲居。至麓,即變成三足大虎。豎一足,即成其尾也。(出《異苑》)

蕭泰

樑衡山侯蕭泰爲雍州刺史,鎮襄陽。時虎甚暴,村門設檻。機發,村人炬火燭之,見一老道士自陳雲:“從村丐乞還,誤落檻裏。”共開之。出檻即成虎,奔馳而去。(出《五行記》)

黃乾

樑末,始興人黃乾有妹小珠,聘同縣人李肅。小妹共嫂入山採木實,過神廟,而小珠在廟戀慕不肯歸。及將還,復獨走上廟,見人即入草中。乾妻來告肅,肅以爲更有他意。肅被縣召,將一伴夜還。值風雨。見廟屋有火,二人向火炙衣。見神牀上有衣。少間,聞外有行聲,二人惶怖,入神牀屏風後。須臾,見一虎振尾奮迅,直至火邊,自脫牙爪,卷其皮,置牀上,着衣向火坐。肅看乃小珠也,肅徑出抱之。與語不應。明日將歸,送向乾家。乃閉置一室,擲生肉則接食之。其恆看守,少日又成虎。郡縣檢驗,村人乃將弓弩上舍,即髮屋射殺之。明日有虎暴,百姓白日閉門。太守熊基表聞之。(出《五行記》)

酋耳獸

唐天后中,涪州武龍界多虎暴。有一獸似虎而絕大,日正午逐一虎,直入人家噬殺之,亦不食。由是縣界不復有虎矣。錄奏,檢瑞圖,乃酋耳。不食生物,有虎暴則殺之也。(出於《朝野僉載》)

虎塔

唐天后中,成王千里將一虎子來宮中養。損一宮人。遂令生餓數日而死。天后令葬之,其上起塔,設千人供,勒碑,號爲“虎塔”。至今猶在。(出《朝野僉載》)

傅黃中

唐傅黃中爲越州諸暨縣令。有部人飲大醉,夜中山行,臨崖而睡。忽有虎臨其上而嗅之,虎鬚入醉人鼻中,遂噴嚏聲震。虎遂驚躍,便落崖。腰胯不遂,爲人所得。(出《朝野僉載》)

郴州佐史

《太平廣記》卷四百二十六·虎一的原文是什麼? 第2張

唐長安年中,郴州佐史因病而爲虎。將啖其嫂,村人擒獲,乃佐史也。雖形未全改,而尾實虎矣。因系樹數十日,還復爲人。長史崔玄簡親問其故。佐史雲:“初被一虎引見一婦人,盛服。諸虎恆參集,各令取當日之食。時某新預虎列,質未全,不能別覓他人,將取嫂以供,遂爲所擒。今雖作虎不得,尚能其聲耳。”簡令試之,史乃作虎聲,震駭左右,檐瓦振落。(出《五行志》)

巴人

巴人好羣伐樹木作板。開元初,巴人百餘輩自褒中隨山伐木,至太白廟。廟前松樹百餘株,各大數十圍。羣巴喜曰:“天贊也。”止而伐之。已倒二十餘株,有老人戴帽拄杖至其所,謂巴曰:“此神樹,何故伐之?”羣巴初不輟作。老人曰;“我是太白神。已倒者休,乞君(“休乞君”三字原缺,據陳校本補。)未倒者,無宜作意。”巴等不止。老人曰:“君若不止,必當俱死。無益也。”又不止。老人乃登山呼:“斑子”。倏爾有虎數頭,相繼而至,噬巴殆盡,唯五六人獲免。神謂之曰:“以汝好心,因不令殺,宜速去也。”其倒樹至天寶末尚存。有詔修理內殿,楊國忠令人至山所,宣敕取樹,作板以用焉。神竟與之。(出《廣異記》)

峽口道士

開元中,峽口多虎,往來舟船皆被傷害。自後但是有船將下峽之時,即預一人充飼虎,方舉船無患。不然,則船中被害者衆矣。自此成例。船留二人上岸飼虎。經數日,其後有一船,內皆豪強。數內有二人單窮,被衆推出,令上岸飼虎。其人自度力不能拒,乃爲出船,而謂諸人曰:“某貧窮,合爲諸公代死。然人各有分定,苟不便爲其所害,某別有懇誠,諸公能允許否?”衆人聞其語言甚切,爲之愴然。而問曰:“爾有何事?”其人曰:“某今便上岸,尋其虎蹤,當自別有計較。但懇爲某留船灘下,至日午時,若不來,即任船去也。”衆人曰;“我等如今便泊船灘下,不止住今日午時,兼爲爾留宿。俟明日若不來,船即去也。”言訖,船乃下灘。其人乃執一長柯斧,便上岸,入山尋虎。並不見有人蹤,但見虎跡亦已。林木深邃,其人乃見一路,虎蹤甚稠,乃更尋之。至一山隘,泥極甚,虎蹤轉多。更行半里,即見一大石室,又有一石牀,見一道士在石牀上而熟寐,架上有一張虎皮。其人意是變虎之所,乃躡足,於架上取皮,執斧衣皮而立。道士忽驚覺,已失架上虎皮。乃曰:“吾合食汝,汝何竊吾皮?”其人曰:“我合食爾,爾何反有是言?”二人爭競,移時不已。道士詞屈,乃曰:“吾有罪於上帝,被謫在此爲虎。合食一千人,吾今已食九百九十九人,唯欠汝一人,其數當足。吾今不幸,爲汝竊皮。若不歸,吾必須別更爲虎,又食一千人矣。今有一計,吾與汝俱獲兩全。可乎?”其人曰:“可也。”道士曰:“汝今但執皮還船中,剪髮及須鬢少許,剪指爪甲,兼頭面腳手及身上,各瀝少血二三升,以故衣三兩事裹之。待吾到岸上,汝可拋皮與吾,吾取披已,化爲虎。即將此物拋與,吾取而食之,即與汝無異也。”其人遂披皮執斧而歸。船中諸人驚訝,而備述其由。遂於船中,依虎所教待之。遲明,道士已在岸上,遂拋皮與之。道士取皮衣振迅,俄變成虎,哮吼跳躑。又拋衣與虎,乃齧食而去。自後更不聞有虎傷人。衆言食人數足,自當歸天去矣。(出《解頤錄》)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