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古文名著 > 演義中是如何描寫“赤壁之戰”這段情節的?

演義中是如何描寫“赤壁之戰”這段情節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5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果把《三國演義》全書的情節劃分爲若干單元的話,可以肯定地說,“赤壁之戰”(第43—50回)是其中最精采奇妙,最膾炙人口,也最耐人尋味的一個單元。

歷史上的赤壁之戰發生於東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這個規模宏大的戰役中,孫權、劉備結成聯盟,以五萬軍隊抗擊曹操統率的數十萬大軍,巧用火攻,大敗曹軍,爲魏、蜀、吳三分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這一具有重大意義的戰役理所當然地成爲羅貫中創作《三國演義》的重要題材。然而,史書有關赤壁之戰的記載甚爲簡略。《三國志》限於“正史”體例,將有關材料分別插入多篇紀傳,顯得零亂瑣碎;《資治通鑑》綜合各種材料,大致勾畫出事件的輪廓,但首尾不過三千餘字。羅貫中在充分掌握史料的基礎上,努力發揮想象的天才,巧妙運用多種形式的藝術虛構,寫出了整整八回大書,創造出一個既反映歷史本質而又具有充分藝術真實的、波瀾起伏而又妙趣橫生的“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的情節大致可以分爲四個段落。

情節開端。寫曹操不戰而得荊州,劉備敗走江夏之後,諸葛亮奉命來到江東,與孫權共商大計。面對乘勝而來、號稱八十三萬的曹操大軍,孫權集團內部主降與主戰兩派爭論不休,孫權本人舉棋不定。諸葛亮舌戰羣儒,巧說孫權,智激周瑜; 魯肅力排衆議,周瑜力主抗曹,孫權終於作出抗曹的決斷。於是孫、劉聯盟形成,周瑜率兵到赤壁抗擊曹軍。(第43—44回)

演義中是如何描寫“赤壁之戰”這段情節的?

情節開展。寫吳軍與曹軍在三江口初次交兵,吳軍小勝,初試鋒芒;曹操命水軍正、副都督蔡瑁、張允加緊操練,蔡、張部署得法,周瑜視爲心腹之患,決意除之。曹操謀士蔣幹自告奮勇前往江東,欲說周瑜來降;周瑜將計就計,巧設“羣英會”,讓蔣幹盜走僞造的蔡瑁、張允致周瑜之信,使曹操怒而殺掉二人。周瑜忌諸葛亮之才,故設陷井,請諸葛亮監造十萬枝箭;諸葛亮草船借箭,使周瑜自嘆弗如。周瑜請教諸葛亮,二人不謀而合,定下火攻之策。東吳老將黃蓋密獻“苦肉計”,闞澤代其投遞詐降書,取得曹操信任。蔣幹再到江東;周瑜再度設謀,讓蔣幹把龐統引去見曹操;龐統巧設“連環計”,促使曹操把戰船連鎖在一起。曹操自以爲勝券在握,在長江上大宴文武,橫槊賦詩,刺死劉馥,驕盈之態無以復加。周瑜作好火攻準備,忽然想起風向不對,愁悶無措;諸葛亮故弄玄虛,巧“借”東風。(第45回—第49回前半)

情節高潮。東吳軍發起總攻,先由黃蓋以投降爲名,率領裝滿燃料的船隻逼近曹軍水寨,突然舉火,隨後各路人馬分頭攻擊。劉備軍密切配合,分頭掩殺曹軍。曹軍猝不及防,大敗虧輸,傷亡慘重。(第49回後半—第50回前半)

情節結局。曹操率領殘兵狼狽逃竄,沿途不斷遭到截擊,在華容道又遇關羽埋伏;關羽禁不住曹操軟語告求,顧念舊情,“義釋”曹操。曹操逃至南郡,佈置防務以後,退回許昌。(第50回後半)

演義中是如何描寫“赤壁之戰”這段情節的? 第2張

“赤壁之戰”在藝術上獲得了很高的成就。綜觀其全部情節,可以看到這樣幾個顯著的藝術特點:

(一) 情節框架基本符合史實與故事內容大量虛構的辯證統一。《演義寫赤壁之戰,從諸葛亮往見孫權,孫權決計抗曹;到曹、吳兩軍初次交鋒,曹軍受挫;再到周瑜決定火攻,黃蓋獻計詐降;再到曹軍連鎖戰船,爲吳軍火攻提供有利條件;再到吳軍趁東南風颳起之機,發動火攻,使曹軍慘敗;直到曹操敗走華容道。這條情節主線與歷史事實是基本吻合的,它體現了《演義》的現實主義精神,使讀者覺得《演義》所寫“像”那麼回事。但是,細看各回的內容,那些最吸引人的故事,如舌戰羣儒、智激周瑜、蔣幹盜書、草船借箭、闞澤下書、龐統詐獻連環計、諸葛亮巧借東風等等,卻大多出於虛構。作者或移花接木,張冠李戴,或更改時間,調整關係,或添枝加葉,踵事增華,或巧加捏合,憑空虛構,把這些故事寫得十分生動傳神。正是史實與虛構的有機融合,使整個單元既不違背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又充滿了情節的豐富性與生動性,令人讀來興會酣暢,愛不釋手。

(二) 善於集中筆墨,着重描寫戰爭雙方決戰前的力量對比、形勢分析和戰略戰術的運用,從而揭示出決定勝負的根本原因; 而決戰時的廝殺拼奪,則只是粗筆勾勒,一帶而過。《演義》寫赤壁之戰共用八回篇幅,前面的六回半幾乎都是寫決戰之前雙方的鬥智,展現雙方將帥的精神風貌和氣度胸襟。從舌戰羣儒到草船借箭,從黃蓋詐降到龐統獻計,從曹操橫槊賦詩到諸葛亮巧借東風,作者有條不紊地描寫了戰爭雙方的謀略和部署,揭示了雙方攻守之勢的轉化,從而使讀者從戰爭的進程就能看到它的結局。而直接描寫火燒赤壁的,僅僅只有一回篇幅。這種寫法,體現了“鬥智優於鬥力”的思想,體現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軍事規律,堪稱描寫戰爭的成功範例。

(三) 善於在尖銳複雜的矛盾衝突中刻畫人物形象。在“赤壁之戰”這個單元裏,真正的主角是諸葛亮。作者將他置於曹操與孫、劉聯盟的矛盾和聯盟內部矛盾的漩渦之中,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嚴峻考驗,使他的遠見卓識、雅量高致和神機妙算煥發出越來越強烈的光彩。正是在尖銳複雜的矛盾衝突中,周瑜的忠於國事、英武機智和胸襟狹隘,曹操的驕傲自大、文過飾非和多疑猜忌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現。也正是在尖銳複雜的矛盾衝突中,一些次要人物的性格也表現得相當鮮明,如魯肅的忠厚誠篤,黃蓋的忠勇慷慨,闞澤的膽識辯才,甘寧的機警敏悟,龐統的滿腹韜略,蔣幹的愚而自用,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然,在今人看來,作品對某些人物性格的把握不無可議之處,但在六百多年前,羅貫中刻畫人物的本領達到如此水平,卻是令人驚羨的。

(四)描寫富於變化,有張有弛。《演義》不是平鋪直敘地交代戰爭的過程,而是充分注意到戰爭的複雜性,多角度、多側面地加以表現。作者擁有幾副筆墨,既善於用粗獷的筆調,敘寫金戈鐵馬、雷震霆擊的大場面,又巧於用細膩的筆觸,描寫光風霽月、詩情畫意的小鏡頭:他不僅把矢石交飛的三江口初戰寫得緊湊騰挪,而且善於一浪高一浪地安排敵對雙方的隔江鬥智和周瑜、諸葛亮之間又聯合又鬥爭的精采情節,還善於在扣人心絃的緊張鬥爭中,忙裏偷閒,用抒情筆墨點染龐統挑燈夜讀,曹操橫槊賦詩等插曲,使讀者時而屏息靜氣、提心吊膽,時而舒心涵詠、會意微笑,真是張弛有度,相映成趣。

(五) 善於濃墨重彩地渲染戰場氣氛,給人以身臨其境的逼真感受。書中描寫東吳軍隊發動總攻,火燒赤壁時,有這樣幾句:“黃蓋用刀一招,前船一齊發火。火趁風威,風助火勢,船如箭發,煙焰漲天。二十隻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隻一時盡着;又被鐵環鎖住,無處逃避。隔江炮響,四下火船齊到,但見三江面上,火逐風飛,一派通紅,漫天徹地。”急促有力的語言,把戰況之激烈、吳軍之勇猛寫得活靈活現,如在目前,令人歎爲觀止。

總之,“赤壁之戰”寫得雲霞滿紙,瑰麗多彩,使人百讀不厭。它的成功,加上《演義》中其他許多精采的戰爭描寫,使《演義》在古代戰爭題材作品中堪稱獨步,不愧爲古代的“全景軍事文學。”

在“赤壁之戰”這個單元裏,作者筆下生花,觸處皆春,創造了一連串引人入勝的情節,數百年來,一直爲廣大讀者津津樂道。下面選出“舌戰羣儒”、“智激周瑜”、“蔣幹盜書”、“草船借箭”、“橫槊賦詩”、“火燒赤壁”、“華容放曹”這七個主要的片段,分別進行藝術鑑賞。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