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記錄 > 軍事新聞 > 殲-20量產已經不遠!年亮相3個改進版

殲-20量產已經不遠!年亮相3個改進版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3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2014年,中國首款第四代戰鬥機殲-20的研製工作順利進行。這一年稱得上是殲-20四代機的關鍵性一年,在2001、2002兩架殲-20完成早期的試飛工作後,2014年中國又製造了4架殲-20戰鬥機。從編號2011到2015,都可以看到殲-20的點滴變化和進步,也標誌着該機型離定型量產已經不遠。

2011號殲-20,於2014年3月2日中午12時左右首飛。與之前出現的殲-20不同,2011號稱得上是新版的殲-20四代機,進氣道採用的“倒V”式設計,垂尾末端做了切角。2012號殲-20,於7月26日早上10點55分首飛。012號機首飛即飛了近2個小時,整機技術度已經非常成熟了。這是繼2011號殲20離開赴試飛院執行定型試飛任務後,殲-20項目又一重大進展。

2013號殲-20,於11月29日成功首飛。與此前殲-20的各架驗證機和原型機不同,有報道稱2013號殲-20一個明顯的特徵是取消了機頭空速管。2015號殲-20,於12月19日下午首飛。相比之前已經完成首飛的殲-20,2015號機又有了新的改動,在機尾尾撐處做了削尖處理。

殲-20量產已經不遠!年亮相3個改進版

19日殲20首飛第六架原型機首飛,而這距離第五架原型機2013號的首飛僅僅相隔20天而已。殲-20原型機如此快的製造速度意味着什麼?殲-20的研製進度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從今年3月份,在氣動細節等諸多方面相對於最初的兩架驗證機進行了微調的殲-20首架真正原型機2011號出現開始,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成都飛機制造廠製造了4架殲-20原型機,最新亮相的2015號原型機,在外觀上和11月19日剛剛首飛的2013號原型機無任何區別。

和美國人改裝了一架波音757用作F-22的航電測試平臺類似,在此之前我國也改裝了一架本身就有着“波音757斯基”之稱的圖-204客機用作殲-20的航電測試平臺(官方說法爲“飛行實驗室”),該機機頭經過改裝,在2013號原型機出現之前,試驗了在無空速管遮蔽條件下殲-20雷達的性能。從2013號原型機開始,殲-20取消了機頭空速管,這一點和殲-16和殲-10B研製中的變化較爲類似。例如殲-16的1601號等原型機保留着空速管,而1612號和1613號機則取消了空速管;但不同的是,殲-20將使用不影響隱身性的內置分佈式傳感器而非後兩者的外置式輔助空速管。

殲-20量產已經不遠!年亮相3個改進版 第2張

有消息稱,2015號原型機是和2016號同時開鉚製造的(2012和2013的出現時間也很接近)那麼2015號出現後,2016號的曝光想必也爲期不遠。屆時即使不計算2001和2002兩架驗證機,殲-20試飛用原型機的數量也將達到5架。這5架原型機今明兩年相繼投入試飛,將大大加速殲-20的服役進程。

近年國產戰機的研製中,隨着試飛項目越來越複雜,很多型號都增加了原型機的生產數量。例如殲-10就有6架試飛用原型機,後來隨着設計的微調又追加了若干架,試飛科目更爲複雜的殲-15型艦載戰鬥機也有7架試飛用原型機。殲-16型戰鬥轟炸機目前也有6架不同批次飛機投入試飛。

在一年內交付從2011到2015的4架原型機(甚至可能會出現第5架),這一堪稱小規模量產級別的速度,說明了從2011號原型機開始的殲-20一系列改進措施非常成功,用戶對改進後的性能感到滿意;同時也表明成都飛機制造廠對隱身戰鬥機製造工藝的掌握程度漸趨稔熟,爲批生產做好了準備。

而2015號原型機18日剛剛進行高速滑行測試,19日就進行了首次試飛。對比之前殲-20原型機從亮相到試飛通常需要數天的地面測試,這說明目前殲-20的狀態已經相對成熟,不再需要過多的測試工序,就可以像交付一架量產型的殲-10B戰鬥機那樣在短期內進行飛行測試。

殲-20量產已經不遠!年亮相3個改進版 第3張

對比之下,F-22在進入EMD(工程製造發展)階段後共製造了8架原型機用於不同科目測試。而和2010年1月首飛以來共製造5架試飛用原型機的俄羅斯T-50相比,殲-20原型機目前的生產試飛進度也算是較爲順利。但美中不足的是,殲-20的發動機仍爲俄製AL-31F系列(可能是改進型AL-31FM1)。

雖然T-50原型機使用的推力爲147/93(加力/軍用,下同)千牛的117發動機在技術上也僅是蘇-35使用的117S發動機的升級版,但畢竟要比推力爲125/75千牛的AL-31F強出一大截,和T-50未來使用的推力爲176/107千牛的129發動機相比差距較小,飛機換裝發動機之後要做的調整也更小一些。

這種差距的客觀存在,也是導致殲-20需要A狀態和B狀態兩個研製過程的重要因素。但即使動力系統存在短板,憑藉良好的氣動優化設計,目前階段的殲-20仍然具備優秀的隱身性能和高速飛行性能,足以擔當“隱身刺客”的角色,對敵空中預警機,地面雷達站等衆多高價值目標造成威脅。

殲-20量產已經不遠!年亮相3個改進版 第4張

我軍新型戰機從首飛到服役的週期一般是5-6年左右,殲-10於1998年首飛,2003年年底定型;殲-10B在2008年底首飛,2014年服役;殲-11B於2003年底首飛,2008年初服役;殲-15則是2009年首飛,2014年初批量裝備。照此計算,2011年首飛的殲-20有望最早在2017年開始批量裝備。

而A狀態的先批服役,將爲之後配套真正的國產第四代大推力渦扇發動機渦扇-15的“完全體”B狀態殲-20的研發留下充裕的時間進行技術上的完善,這無論從科研的角度和裝備的角度上說都是非常合理的做法。

作爲我國首款從核心機開始研製的渦扇發動機,渦扇-15的研製工作難度之大,參考渦扇-10“太行”發動機的坎坷經歷就能想象得到。如今,裝備“太行”版殲-11B的部隊已經能夠在南海驅逐美軍飛機,在自由空戰對抗中拿下“金頭盔”,相信給渦扇-15足夠的耐心,它會比前輩做得更好。

從現實威脅的角度來看,美國海空軍的四代機力量逐漸羽翼豐滿,不僅F-22早已在嘉手納輪換部署,F-35A首次海外部署也在臨近;F-35C近期也展開了密集的艦上測試,距離服役又進一步;更不用說日本引進的F-35也已經排進了洛馬公司的生產計劃,可以說不給我軍一點停下來休息的機會。

A狀態殲-20如果能在2017年開始小批量裝備,讓空軍開始積累隱身戰鬥機的操作經驗(包括飛行員方面的使用經驗和地勤的維護經驗,以及隱身機的戰法摸索),這對未來B狀態殲-20大批服役後的人才隊伍建設十分重要,儘早讓空軍不僅在裝備上,更要在訓法戰法的思維上進入四代機時代。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