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記錄 > 古代戰役 > “玄武門之變”的事件還原!如若李世民無能是否可以避免此慘案?

“玄武門之變”的事件還原!如若李世民無能是否可以避免此慘案?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玄武門之變”的事件還原!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一、"玄武門之變"的源起

歷史上輝煌的大唐王朝,從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淵在長安稱帝起,到公元907年朱溫滅唐止,共歷經21帝,統治289年。

大唐之所以有後來的鼎盛,與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息息相關。他,史稱唐太宗,開創了初唐盛世"貞觀之治",從而爲大唐的闊步發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但,這位傑出的帝王原本不是皇位繼承人,他能當上皇帝,源於他發動了史上赫赫有名的"玄武門之變"。

說起這場慘烈的政變,其實是李世民與他的長兄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之間爲爭奪皇位而導致的同室操戈,原本有傷人倫,並不光彩。

奇怪的是,史學家們對這場政變更多的是同情,對李世民的奪嫡爭位,殺兄弒弟、逼父讓位之舉表示理解,尤其是懟李世民稱帝后打造的大唐天下給予欣賞。

那,這極爲關鍵的"玄武門之變"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不妨從大唐的開創者唐高祖李淵當年太原起兵時說起。

公元617年,隋末年間,時任太原留守的唐國公李淵趁天下大亂、羣雄稱霸之際,起兵反隋,攻佔長安後,於次年稱帝建立唐朝,這就是赫赫大唐的發端。

不過,此時,大唐天下還是四分五裂,處在羣雄逐鹿之中。

爲此,唐高祖李淵審時度勢,立長子李建成爲皇太子,由以他爲首的文官集團鎮守京城,處理日常事務;令英勇善戰的次子李世民,率秦王府爲主的武官集團出征平定天下。

“玄武門之變”的事件還原!如若李世民無能是否可以避免此慘案?

秦王李世民在領兵平定各方諸侯的戰爭中,屢立軍功,創造了史無前例的赫赫戰績,被李淵一路提任爲司徒、尚書令、中書令,直到授予天策上將,位居諸王之上。

其時,秦王府擁有了長孫無忌、尉遲恭、秦瓊、程知節、侯君集、房玄齡、杜如晦等一大批優秀的文臣武將,一時府內人才濟濟,形成了顯赫的秦王黨,原本極具文韜武略的李世民威望漸漸增高,令守成淳厚的太子李建成坐立不安,擔心長期下去,太子之位不保。

於是,太子李建成也多管齊下,採取了很多措施,排擠、打壓李世民。

一是聯合勇猛的四弟李元吉,承諾自己稱帝后立他爲太子。據此,二人組建太子黨勢力,與秦王黨明爭暗鬥。

二是用奉承、賭賂、饋贈等手段結交父皇的寵妃及親屬,如張婕妤、尹德妃等,暗中詆譭秦王李世民。

三是聽從太子洗馬魏徵的諫言,李建成於公元622年,在唐高祖李淵的同意下,親自帶兵討伐劉黑闥,取得了勝利,迎得了隨機行事陝東道及山東道的處置權。

由此,太子李建成的地位愈加鞏固,優於秦王府的態勢日趨明顯。

兼之李淵在嬪妃們的枕頭風猛吹下,對李世民也漸漸疏遠,甚而反感起來。

最明顯的一次衝突爆發於李世民平定洛陽王世充那年,他下達教令,劃撥了幾十頃田地給有軍功的淮安王李神通。哪知父皇的貴妃張婕妤已爲自家父親向李淵討得這些田土。當張婕妤的父親拿着李淵的敕令徵用這些田土時,李神通不給。

此事傳到李淵那裏,遂引起了李淵的不滿,便斥責了李世民:難道我的手敕還不如你的教令嗎?

於是,李淵對赫赫戰功的李世民有了不滿。

不過,那時的李淵還沒有想到兒子李世民勢大難制的後果。他小視了李世民,只表達內心的些許憤怒後,便不了了之,並沒有採取雷霆手段制約;同時對兒子之間嚴重的儲位之爭重視不夠、駕馭不力,還認爲太子已立,皇權可控,李世民儘管"文治武功",但掀不起大風大浪,還是通過和平方式解決爲好。

以致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與秦王李世民之間的矛盾越積越深,太子黨與秦王黨到了水火不容之處。

“玄武門之變”的事件還原!如若李世民無能是否可以避免此慘案? 第2張

太子李建成開始召募二千多名驍勇之士任東宮衛士,駐紮於東宮左右長林門,時稱長林兵,以備不時之需。

齊王李元吉亦時常向太子建議相機除掉李世民。

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的舉動,兼之父親李淵對自己的疏遠,使得李世民更加擔心:在京城,自己秦王府的力量不佔優勢,真到兵戎相見時,肯定是滅頂之災。

在巨大壓力下,李世民召集秦王府的文臣武將進行密謀,形成了除掉太子、殺死元吉、威逼李淵讓位、由秦王李世民登基稱帝這一殊死一搏的周密冒險計劃。

於是,在秦王府強大的幕後力量策劃下,太子黨手下的一些重要人物,漸漸被策反,太子還渾然不覺。

如太子東宮的更丞王晊、長安宮城北門玄武門執行禁衛總領常何等人,原本是太子親信,後成爲李世民的眼線和手下後,在"玄武門之變"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玄武門之變”的事件還原!如若李世民無能是否可以避免此慘案? 第3張

二、慘烈的"玄武門之變"

公元626年6月29日,東突厥處羅可汗之子鬱射設率數萬騎兵入侵長城邊塞。在太子李建成的授意下,齊王李元吉趁機請奏唐高祖李淵,擬率秦王府大將秦瓊、尉遲恭、程知節、段志玄等人北征反擊,待秦王李世民在昆明池爲他們餞行時,一舉擒殺,清除秦王府的骨幹力量。

恰好這個陰謀被更丞王晊聽到,及時把信息報告給李世民。李世民聞訊,馬上徵求秦王府幕僚們的意見,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恭、張公謹等人,都力主李世民趕快先發制人,否則後患無窮,悔之晚矣。

李世明見形勢萬分危及,在自己的力量不過八百勇士、懸殊很大,唯有快刀斬亂麻、先下手爲強纔有可能翻盤、秦王府纔不會被清除的險境下,終於痛下決心,果斷行動:

7月1日,李世民有意向李淵密奏,說太子與齊王準備暗殺於他,請求父皇保護。李淵驚訝之下便說,明天我傳裴寂、蕭瑀、封德彝等大臣到宮裏來,你們三兄弟也都來,我親自查證處置此事。

這個消息被張婕妤得知後,悄悄告之了太子建成。建成迅速召來元吉商議,二人認爲宮中都是他們掌握的力量,父親李淵又偏向他們,對李世民並不看好,處置結果肯定有利於己方,且還可以利用李淵親審的機會,讓父皇明確表態,一舉擊敗秦王黨。

爲此,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認爲李世民的告狀無濟於事,父皇不過如平常一樣走走程序,對此不以爲然,也沒當回事,根本沒想到李世民的真實用意,實際是出其不意,在玄武門、臨湖殿動手。

7月2日,李世民率領秦王府的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恭、程知節、周公瑾、侯君集等10人入宮,李世民令尉遲恭、長孫無忌等人隨他去高祖李淵所在的臨湖殿,令周公瑾、侯君集、程知節等武將帶領精兵70人預先在玄武門外埋伏。

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完全沒有設防,兩弟兄騎着馬悠哉樂哉地剛經過玄武門,正欲趕到臨湖殿時,纔始覺狀況不對,想返身離開玄武門,打道回府搬來長林兵壓陣。

李世民見此,立即正面與之打招呼,拖住太子建成、齊王李元吉。齊王李元吉心慌,想先把李世民射死再跑。

誰知,李元吉在心急之下,連射三箭都未能射中李世民。李世民趕忙張弓搭箭,一箭射殺了太子李建成。李元吉大怒,飛馬奔向李世民,用弓弦勒住李世民。

情況萬分危及,只見尉遲恭快馬趕到,擊殺李元吉,救下李世民。

太子李建成的部下翊衛車騎將軍馮立與副護軍薛萬徹等人聞悉,立即帶領東宮和齊王府的二千精銳飛馬趕到玄武門,但玄武門早已被統領常何關閉,臂力過人的周公瑾所率的伏兵已在玄武門城樓上拉弓搭箭,嚴陣以待,馮立的人馬儘管殊死相拼,一時也難以攻破,被拒之於門外。

“玄武門之變”的事件還原!如若李世民無能是否可以避免此慘案? 第4張

李世民又授意尉遲恭全副武裝,迅速趕到臨湖殿擔任警衛,向高祖李淵報告玄武門發生的情況。

於是,尉遲恭身披鎧甲,手持長矛跑向臨湖殿,徑直對李淵說:"太子和齊王作亂,要害秦王,現已被誅殺,秦王怕驚擾陛下,先派我入宮來擔任警衛。"

在殿裏海池划船的高祖李淵,正在與大臣裴寂、蕭瑀等人商議如何過問太子加害秦王一事,見尉遲恭全副武裝殺氣騰騰地入宮而來,報告太子和齊王已被誅殺,頓時明白秦王李世民已先下手了。

轉過神來的蕭瑀等人趕忙向高祖李淵建言,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因嫉妒秦王而生出奸邪之計,現被秦王聲討誅殺,看來天意如此,只有立秦王爲太子,事端才能平息,國家纔不會大亂。

李淵長嘆一聲,爲避免再生禍端,使大唐陷入戰亂而民不潦生,便急召李世民入殿,親筆頒下敕令:秦王功蓋宇宙,天下歸心,從此,各軍一律接受其處置。

"玄武門之變"由此罕然結束,沒有演變成無休止的內戰。

三天後,高祖李淵再次下詔,冊封李世民爲皇太子,代理國家事務。當年9月,李淵宣佈退位,自己爲太上皇,由太子李世民繼位,稱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後,改元貞觀,從此開啓了輝煌的"貞觀之治"。

慘烈而又影響深遠的"玄武門之變",以頗有勝算的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完敗告終。

“玄武門之變”的事件還原!如若李世民無能是否可以避免此慘案? 第5張

三、"玄武門之變"的爭議

"玄武門之變",最終,秦王李世民獲得了勝利。不過,這場慘烈的政變,卻有許多爭議的地方。

爭議一:太子建成過於自信,一箭被射中,似乎是天意?

按常理,太子黨的力量,尤其在宮中的軍事力量是遠超過秦王府八百親兵的,兼之太子設置了長林兵,還可調動御林軍,又有齊王府的助力,幾乎是穩操勝券。

沒想到,太子李建成過於自信之下,還沒來得及調動兵力,猝不及防,就被李世民一箭射死。後來,李元吉又迅速被尉遲恭擊殺。

太子黨頓時羣龍無首,慌了陣腳。也許,這就是天意吧。

若李元吉先一箭射中了李世民,李建成一時未死,情況會不會反轉呢?沒人知道。

爭議二:李世民視爲愛將的秦瓊去了哪裏?

關於秦瓊是否參加"玄武門之變",史書上的記載是莫棱兩可,各種說法都有,有說參加了,也有說秦瓊保持中立,沒有介入這場弟兄間的爭鬥。

事實上,秦瓊也參加了"玄武門之變"。

因爲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主要考慮了三個地方,一是玄武門,要擋住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的精銳力量;二是臨湖殿,務必要在殿前擊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逼高祖李淵讓位;三是秦王府,要預防李建成、李元吉的人馬進攻。李世民考慮到秦瓊的身體情況,便安排他坐鎮、保護秦王府。

因在玄武門、臨湖殿這兩個地方,李世民就順利完成了"玄武門之變"預期的勝利,以致秦王府這個地方,史家就沒有更多着墨記述。

不過,正因爲秦瓊防守秦王府,使得李世民沒有後顧之憂,能夠痛下決心,快速地發動政變,以期速戰速決。

只是,對同室操戈不是那麼認同的秦瓊,在李世民登基稱帝后,漸漸遠離了朝堂,常以稱病爲由,從此很少帶兵出征,以致後來的沒有再立多少新功,又過世得早(在"玄武門之變"後的第十二年,也就是公元638年病逝)。

爲此,在李世民表彰功臣的凌煙閣裏,大唐二十四功臣的畫像,秦瓊掛末,排在了最後。

爭議三:高祖李淵的冷靜,似乎太反常了?

不得不說,唐高祖李淵在面對"玄武門之變"時,並沒有慌亂失措,而是冷靜處理,這似乎太反常了?

按常理,李淵完全可以下令,動用御林軍圍剿。可他,面對帶甲上殿的尉遲恭,沒有怒斥,反而假意問計於裴、蕭等人,竟然默許了李世民的爭位。

也許,他已明白,李建成三兄弟儲位之爭遲早要來,自己已迴天無力,便聽之任之;

也許,他已明白,之所以釀成如此之變,肯定與自己的偏袒、失控有很大的關係……

所以,最終,高祖李淵在次子李世民兵戎相見下,採取了息事寧人、讓位給李世民的處置態度,避免來之不易的李唐江山血流成河,導致回到隋末支離破碎的慘狀。

無疑,李淵最後沒有留戀皇權,把帝位及時傳給李世民是明智之舉。於是,有了後來輝煌的大唐。

這,應該是高祖李淵無奈之下最好的選擇吧。

“玄武門之變”的事件還原!如若李世民無能是否可以避免此慘案? 第6張

四、"玄武門之變"的無奈

慘烈的"玄武門之變",在公元626年7月2日這一天迅速發生,又迅速降下帷幕。

儘管李淵最後認可了李世民的勝利,"玄武門之變"沒有激化成更大的戰亂。

不過,這場政變,給唐太宗李世民也帶來了不少的詬病。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終究死於政變之中,這殺兄弒弟的罪名還是很沉重的,何況還有逼父讓位的事實。

後來,李建成、李元吉的兒子都被處死,李唐宗室名冊上也刪去他們的名字。正因爲如此,李世民擔心這些亡魂索命,還命令秦瓊、尉遲恭二人把守大門,考慮到二人後來年老難以長期堅持,就繪製二人的畫像張貼在大門上代替,這就是民間流傳至今的門神由來。

可見,"玄武門之變"終歸是親人之間的自相殘殺,一件不愉快的事,誰勝利都沒什麼光彩之處。李世民的內心,肯定是痛苦而又無奈的。

透過"玄武門之變",我不由得聯想起朱元璋的兒子朱棣發動的那場同樣慘烈的"靖難之役",一場叔侄之間的爭位也是如此的悲壯,朱元璋欽令的帝位繼承人建文帝朱允炆在此難中就此下落不明。朱棣上位後,史稱明成祖,打造了"永樂盛世"這一輝煌的大明天下……

由此看來,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出生於帝王之家的孩子,也就是萬人之上的王子、公主們,他們高貴的背後其實也有着世人所不知的脆弱、酸楚和血淚。有時,最是無奈帝王家,在皇權不可抵擋的誘惑之下,王子們滿是辛酸淚,隱藏着多少悲傷,其無奈之舉又是那麼無情,冷血,充滿了血腥。

就像這"玄武門之變",帝者無親,霸者無情,血親骨肉之間不得不互相殘殺,在你死我活中只烙下一抹成王敗寇的血色。

似乎至親之間,除了殘殺,再也沒有另外的選擇。

假若"玄武門之變"前,李建成放棄太子之位,或者李世民一生碌碌無爲,這場政變就可以不來,躲得過去嗎?

事實上,不可能。

只要李建成三兄弟生在皇室,有了皇位之爭,就必然產生猜疑,內亂的隱患就已種下。何況,還有高高在上的父皇李淵在"玄武門之變"前的種種優柔寡斷?

這也難怪出生於帝王之家,有多少血腥,就有多少悲哀。"玄武門之變",就導出了其間的無奈。

欣慰的是,"玄武門之變"過後,是有名的"貞觀之治",開創了百姓之福的大唐盛世,李世民的雄才大略得以完美展現,大唐的開國功臣也沒有出現"鳥盡弓藏"的悲劇。

不光彩的"玄武門之變",由此得到後世的寬恕,如同"靖難之役"一樣。是爲記。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