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商鞅既然是被誣陷的 後面歷代秦王為何不給他平反

商鞅既然是被誣陷的 後面歷代秦王為何不給他平反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閲讀: 4.1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商鞅對秦國居功至偉,最終誣陷致死,為何歷代秦王不給商鞅平反?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商鞅在秦國推行的變法使得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國家,但最終卻被秦國貴族誣陷謀反,最終戰死並被處以車裂之刑和誅滅全家,商鞅可以説是被誣陷致死的,但是之後的秦國國君並沒有為其平反,只因商鞅推行的變法雖強大了秦國,但也得罪了各個階層,尤其是秦國貴族,為其平反需要承擔風險,並且商鞅是被國君下令處死的,那麼後代秦王為商鞅平反就是否認先祖是錯誤的,加上一些其它原因,歷代秦王最終沒有為商鞅平反。

商鞅既然是被誣陷的 後面歷代秦王為何不給他平反

秦國能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和商鞅對秦國進行的一系列改革有着直接關係,商鞅實行的變法讓秦國成為了富裕強大的國家,為秦國實現了“富國強兵”的目的。最終秦國到了秦王政時期,如《過秦論》中所説:“及至始皇,六世之餘烈”。秦始皇發揚了秦國六代君王的積累和功業,最後通過強大的武力強行統一了天下。

秦國能從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和秦國後期幾代國君的積累有很大的關係,但是在秦孝公時期,重用商鞅進行的變法對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也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商鞅變法使得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為秦始皇最終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可以説如果沒有商鞅對秦國進行的變法改革,秦國的綜合是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飛速提升的,如果沒有商鞅對秦國進行的變法圖強,秦國的綜合實力是做不到可以和六國開戰這種程度,即使可以,在秦王政時期也累積不到這種程度,商鞅變法是秦國富強的關鍵之一,如果秦國沒有商鞅對其進行變法,秦國很可能到秦王政時期無法統一六國,甚至被其它諸侯國吞併。

秦國能統一六國,商鞅居功至偉,並且可以説秦始皇也是商鞅政治理想的執行者,商鞅可以説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徹底的改革家,商鞅的改革不僅是影響了秦國,影響了當時,更影響了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但最終商鞅卻被冤枉致死,屍身還被處以車裂之刑,還被當時秦國的國君秦惠文王下令誅滅全家。然後就有人問,商鞅對秦國的貢獻巨大,還被冤死,為何秦國的歷代國君不給商鞅平反?

不可否認秦國的強大和商鞅是分不開的,但這並不是秦國曆代國君非要為其平反的理由。商鞅對秦國的功績也讓其享受了榮華富貴,被秦孝公封侯拜爵,位列當時秦國的最高爵位“大良造”,可以掌握秦國的軍政大權,大良造的權利和相國權利基本相當,在當時的秦國一般只有獲得大良造的爵位才能擔任相國一職。但商鞅的功績也為其之死埋下了禍根。

我們對商鞅進行了解之後就明白商鞅為何最終有慘死之結局了。商鞅本名應該叫公孫鞅,其是姬姓,公孫氏,名鞅,雖在秦國擔任官職,但商鞅是衞國人,是衞國國君後代,在衞國本國稱為公孫鞅,要是去往別的國家,就需要以國名為氏,就需要叫衞鞅,因為先秦時期,只有貴族才有姓氏,普通的百姓只稱名,不稱氏。在秦漢以後,姓氏就合到了一起,成為一個概念。

商鞅既然是被誣陷的 後面歷代秦王為何不給他平反 第2張

商鞅出身於衞國公族,因衞國的國君衞懷君在去魏國之時遭遇魏王的囚殺,衞國因此而覆滅,之後衞國新繼任的衞君是魏國的女婿,衞國從此成為了魏國的附屬國,衞鞅早年就在魏國效力,衞鞅在年輕之時喜歡刑名法術之學,之後侍奉魏國的國相公叔痤,擔任中庶子。魏國的大臣公叔座就向魏國舉薦公孫鞅,但是公叔座直到病重之時才舉薦衞鞅,是因為怕以衞鞅的才學取代其職位。

《史記·商鞅列傳》中記載: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王嘿然。王且去......惠王既去,而謂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公孫鞅也,豈不悖哉!”

魏國相國公叔座向魏王提議重用衞鞅,並且可以將魏國的國家大事託付給衞鞅,如果不用衞鞅,就不能讓其離開魏國,以免為其它國家任用,魏惠王聽了相國公叔座舉薦,認為公叔座病糊塗了,就沒采用其建議,之後秦國的秦孝公頒佈了著名的《求賢令》,想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在魏國的衞鞅聽聞秦孝公的求賢令後,便攜帶李悝的《法經》投奔秦國,開始為秦國發光發熱。

商鞅既然是被誣陷的 後面歷代秦王為何不給他平反 第3張

《史記·商鞅列傳》中記載:“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座為中庶子。公叔痤知其賢,未及進。”......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繆公之業,東復侵地,乃遂西入秦。"

太史公司馬遷還特意寫道公叔座知道衞鞅賢能,但因自私沒來得及向魏王推薦,導致衞鞅去了秦國,公叔座的自私讓魏國失去了衞鞅這個人才。衞鞅去了秦國,衞鞅用“富國強兵”的辦法説動的秦孝公,秦孝公開始任用商鞅進行變法改革,商鞅進行的變法在秦國初期推行的時候有所阻礙,雖然秦國推行了變法,但秦國的不少百姓都認為變法不方便。

“於是太子犯法。衞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史記·商鞅列傳》

商鞅既然是被誣陷的 後面歷代秦王為何不給他平反 第4張

變法剛推行的時候,秦國的太子嬴駟觸犯了商鞅頒佈的新法,衞鞅認為新法不能順利推行是因為上層貴族觸犯了它,之後便依照新法處罰太子,這位太子就是之後的秦惠文王,也就是下令逮捕商鞅,並處以車裂之刑的秦國國君。最終因為太子是繼承人不能用刑,衞鞅就處罰了監督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和傳授太子知識的老師公孫賈,之後新法在秦國順利執行,但為此也和太子及其老師結下了因果。

商鞅的變法在秦國推行十多年後,秦國無論是百姓還是國家都享受到變法帶來的紅利,山林沒有了盜賊,百姓的生活變的富裕充足,兵士也敢於為國家打仗,因變法中有“軍功爵制”,普通百姓也可以靠軍功成為貴族,軍功越多獲得的爵位也越高,並且變法規定了原來的貴族子弟要是沒有軍功是不能列入家族的名冊,商鞅推行的變法使得秦國生產力富足,軍隊戰鬥力提高。

衞鞅也被秦孝公任命為大良造,掌管秦國的軍政大權。秦國的國力不斷增強,逐漸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秦國開始了對外擴張的腳步,秦國多次將魏國的軍隊打敗,魏王此時後悔當初沒有采納公叔座的意見任用衞鞅。之後秦國在打敗魏軍後,秦孝公將於、商十五個邑封給了衞鞅,封號為商君,後史稱為商鞅。

商鞅此時在秦國已經擔任相國一職十多年,雖然商鞅的變法富強了秦國,但是變法觸動了秦國貴族的利益,導致很多秦國的王室貴胄都很怨恨商鞅,又一次為商鞅之後慘死埋下了禍根。

商鞅推行變法成功後,成功了秦國的國相,但是卻不為不為百姓造福,而是大規模地修建宮闕,這樣的行為可以説已經不符合為國家建立功業了。推行變法的時候在前文中也有説到商鞅有懲治太子的師傅,而且推行的新法是輕罪用重刑,商鞅本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從小就喜歡刑名法術之學,之後也尊崇的是法家思想。

商鞅推行的變法雖然起到維護秦國治安的作用,但是變法用嚴刑酷法殘害百姓,秦國的百姓在強壓之下只能接受,但是會積累怨恨、最終聚積禍患,就如同秦國之後成為的秦朝,建立之後還推行法家思想,不加以改革成適合治理天下的制度,還是輕罪用重刑,導致陳勝、吳廣最終起義,拉開秦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最終導致秦朝覆滅,因陳勝、吳廣遇見大雨無法按時達到目的地,按照秦律是要被處死的。

商鞅既然是被誣陷的 後面歷代秦王為何不給他平反 第5張

商鞅在秦孝公封給商於封地稱君,天天用新法來逼迫秦國的貴族子弟。商鞅功成名就後的種種行為已經失去了民心,也得罪了貴族,失去民心最終是不會得到支持,而得罪貴族也會有因果,商鞅只是一個人,貴族卻是一羣,雖然此時有秦孝公的支持,但是如果失去了秦孝公的支持,商鞅的結局可想而知,秦國之人趙良勸商鞅應該功成身退,這樣才可能保平安,但商鞅沒有聽從勸告。

商鞅的末日也最終來到,之後秦孝公去世,太子贏駟即位,是為秦惠文王,贏駟的老師公子虔便聯合一些貴族告發商鞅謀反,公子虔不僅是贏駟的老師,還是秦孝公的親哥,是秦獻公的兒子,最終秦惠文王贏駟下令追捕商鞅,商鞅便逃跑,逃到邊關時想借宿客棧,但是百姓並不知道其是秦國的相國、商君。商鞅也沒有攜帶證件,按照秦律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

商鞅想必此時要感歎到自己制定的新法竟然會遺害到這種地步,這也是成語“作法自斃”的來歷。商鞅最終沒能逃出秦國,於是返回自己的封地,組織士兵謀求生路,最終被秦國出兵打敗,商鞅戰死在鄭國黽池,秦惠文王還下令將其屍身處以車裂之刑,並誅滅了商鞅的全家。商鞅最終身死可以説是自作自受,其變法雖強大的秦國,但其作為也不得民心。

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商鞅推行的變法,得罪的可不僅僅是一部分人,而是秦國的各個階層。百姓雖然在變法中受益,但是同樣深受其害,變法的根本是將百姓綁在“農、戰”這兩大立國之本上,百姓雖然可以通過軍功成為貴族,但是打仗哪有不死人的,雖然耕地會辛苦,但是幾乎沒有性命之憂,變法使得農民只有提高生產力和參軍打仗兩條路可走。

變法用嚴酷的刑法束縛了老百姓,秦國的百姓生活也並不輕鬆自在,秦國的百姓勢微不能對商鞅做什麼,但是秦國的貴族更為痛恨商鞅,因為變法打破了家族世襲的鐵飯碗,貴族們恨不得對商鞅“啖其肉、飲其血”。商鞅變法的成果是“富國強兵”,但本質是為君主個人服務,變法中的法是不能對君主使用的,雖然是“依法治國”,但這個“法”還是根據君主的需求制定。

商鞅推行的變法最終目的可以説還是為了君主,把各階層的力量為這個目標服務,推行的郡縣制也是加強中央集權,最終的利益還是歸國君所有,貴族被消弱,相對君權便加強了,變法推行則使民眾完全成為政權的附庸,這是後世幾千年的朝代中,民眾被統治者摧殘壓榨的重要緣起。中國之後兩千餘年封建社會的大一統中央集權制,也是基於這個理念。

商鞅既然是被誣陷的 後面歷代秦王為何不給他平反 第6張

商鞅變法的成功也是和他所處的時代背景有着分不開的關係,戰國時期是一個戰亂紛飛的年代,是一個崇尚武力的時代,並且商鞅的變法是以法家思想為基礎,其理論基礎來自商鞅去往秦國所攜帶的《法經》,而《法經》是李悝在魏國推行變法過程中制定。之後商鞅帶去秦國,在秦孝公的支持下,結合秦國的現狀,在秦國將變法全面、深入、徹底的推行。

商鞅雖然對秦國的富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客觀上確實為秦國實現了富國強兵,但是對於商鞅個人而言,更多的是展現了自己的政治抱負,實現了個人價值、攫取名利,商鞅功成名就便洋洋自得,和秦國曆史上虞有賢才的大夫百里奚相比,商鞅的自負和百里奚的為人謙虛是鮮明的對比,商鞅也不聽從趙良的勸告,不知到功成身退的道理,最終落得一個慘死結局。

商鞅固然是偉大改革家,但也不是“白蓮花”,相反還是一個殘忍少恩之人,商鞅對秦孝公所説的富國強兵並不是自身的資質,最終也靠秦孝公寵臣太監的推薦才得以任用,之後就刑罰公子虔,欺騙魏將公子昂,商鞅的種種作為也足以證明其殘忍少恩,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其根本目的不是讓秦國變的強大,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最終落得謀反罪名導致身死是有緣故的。

商鞅推行的變法對秦國做出的有貢獻不可否認,但和商鞅的為人沒有直接關係,處死商鞅的是秦國的國君秦惠文王,要是之後的秦國君主為商鞅平反就是否認祖上做錯事了,並且在古代有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説法,而且秦惠文王即位後,也需要穩定朝政,各階層都對商鞅不滿,尤其是貴族階層,沒有了秦孝公的支持,商鞅可以説是不得不死。

商鞅的變法對秦國有用,但對秦國的各個階層也有傷害,變法有益,就繼續使用變法,但是各階層也需要一個發泄口,制定變法者的商鞅就成為了發泄口,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的師傅公子虔立馬就聯合貴族對商鞅進行了討伐,處於這種背景下,加上商鞅和秦惠文王還有點小過節,商鞅最終落得慘死下場,商鞅之死也起到了穩定秦國朝政的作用。

商鞅的死可以説是必然的,變法成就了秦國,但也得罪了秦國的各個階層,商鞅因為得罪的人太多,最終才有人故意逼迫他,而且商鞅當時可以説功高震主,並且已經威脅到新任國君,秦孝公都想將王位傳給商鞅,無論是試探還是真實,已經為商鞅之死埋下了禍根,而新任國君上位,也需要樹立自己的權威,而秦國之人皆遵循商君之法,那麼殺掉商鞅可以説是最能樹立權威的行動。

商鞅既然是被誣陷的 後面歷代秦王為何不給他平反 第7張

雖然歷代秦王都知道商鞅是冤枉的,但是全國的利益矛盾都指向商鞅,秦王也沒有辦法為商鞅伸冤,為了鞏固自己的國家是不會冒這個風險的。也沒有一個合適的時機,合適的人給商鞅一個説法。之後秦國了秦王政一代,秦始皇建立秦朝,如果秦朝能持續幾代,可能會有帝王為商鞅平反,但歷史沒有如果,商鞅也無法平反,不過商鞅死後,歷代秦王依然使用商鞅留下的法制,也認同商鞅頒佈的法制,也算是一種變相的平反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