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朱棣是否被迫起兵學界已有定論,那朱元璋有沒有考慮過傳位於他?

朱棣是否被迫起兵學界已有定論,那朱元璋有沒有考慮過傳位於他?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402年6月,起兵三年的燕王朱棣攻克南京,隨即建制稱帝。

登基後的朱棣多次篡改史書,添加了大量朱標、朱允炆父子以及其他藩王的黑料,於己則一面表示起兵對抗朝廷是自保之舉,一面又渲染朱元璋早有意傳位於其的假象。

朱棣是否被迫起兵學界已有定論,那朱元璋有沒有考慮過傳位於他呢?這要從明初的分封制度說起。

朱棣是否被迫起兵學界已有定論,那朱元璋有沒有考慮過傳位於他?

頗受爭議的分封制

朱元璋以黔首之身在元末羣雄逐鹿中脫穎而出,王朝初創,一切國策的制定都要以傳之後世爲標準。朱元璋查歷代興衰之鑑,尤其宋元的興亡歷歷在目,因而決定實行分封制度。

洪武三年、十一年和二十四年,朱元璋分三次冊封二十四子以及一侄孫爲親王,在天下要害之處建立藩國,分控海內。

其中分佈在北塞邊境的秦王、晉王、燕王等九王藩國擔當責任最重,實力相對也最強,而九王之中又以秦、晉、燕三王最爲尊貴。

洪武五年嶺北之戰的失利,迫使明廷意識到消滅蒙元只能從長計議,朱元璋不願因征戰而出現邊將擁兵自重的局面,只能逐步將勳貴將相手中的權力轉移到皇室手中,依靠宗室子孫加強對地方軍政的監督管理。

爲了讓這些藩王能真正起到「上衛國家,下安生民」的作用,朱元璋特別注重培養諸王的軍事素養和政治才能。

他一方面集中尚未就藩的諸王練兵講武,諸王就藩之後又多次以主帥名義隨大軍出征塞外,另一方面多番教育諸王愛民勤政,此外更是頒佈《皇明祖訓》約束諸王。

分封制度在明初確實起到了藩屏海內、收攬權柄的作用,但朱元璋沒料到這也給燕王等人提供了反抗朝廷的機會

朱標、朱允炆的優勢

永樂一朝修纂的諸多史料中,多次描述燕王朱棣纔是朱元璋所屬意的繼位人,更不乏對太子朱標以及太孫朱允炆的詆譭。

而史書中描述朱元璋想更換東宮的原因竟是「太子所爲失道」,我們只需瞭解朱標的成長軌跡和朱元璋對他的殷殷期望,便可知此爲無妄之說。

朱元璋出身微末,27歲才得嫡長子朱標,對其自幼嚴加教育、寄予極大希望。朱元璋登極之時便以十四歲的朱標爲皇太子,以心腹大臣李善長、徐達等兼領東宮職務,並且選拔名儒宋濂等人對其教導,明確將他作爲儲君培養。

朱棣是否被迫起兵學界已有定論,那朱元璋有沒有考慮過傳位於他? 第2張

馬皇后去世後,內心悲痛的朱元璋有意以軍國大事歷練朱標,多次傳授御臣之道。期間父子二人雖因刑罰過重而有所爭論,但並未有任何關於太子「失道」的記載。

到了洪武二十四年八月,朱元璋更是命朱標巡撫陝西,一來觀測關中是否可遷都,二來是令其約束震懾多有過失的秦王。

明初時人就曾說過,從三代以來,對於太子的培養從沒有比得上太祖這般用心,而其他諸子自出生起就從未與朱標處於平等地位。

可以很肯定的說,朱元璋內心從未對朱標的儲君之位有過絲毫動搖,反而滿是放心和期待,朱棣更不可能在候選人之列。

朱棣是否被迫起兵學界已有定論,那朱元璋有沒有考慮過傳位於他? 第3張

朱標病逝之後,朱元璋異常悲痛但也未有過多猶豫,迅速敲定了新的儲君。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將朱標安葬之後,九月便封朱允炆爲皇太孫,對於這位帝國新接班人的培養,朱元璋同樣不遺餘力。

挑選朱標父子作爲繼承人,是因爲朱元璋看重他們身上關鍵的優點——仁孝,但由於史書的篡改,朱標父子仁孝的美名卻成爲人們印象中的孱弱,更是將朱元璋大肆屠殺權貴的原因歸結於擔心朱標父子無法駕馭他們。

實則不然,不論繼位者是誰,面對日益跋扈的大臣將領,朱元璋對他們動刀是必然之事。

藍玉以及胡惟庸案雖牽涉甚廣,但查此二人前後所爲,他們的死並不冤屈,就連後世常嘆息的傅友德後來面對朱元璋也並不恭敬。面對這些潛在威脅,朱元璋必然不會心慈手軟,也絕不會給後世留下隱患。

大明以武立國,創下的基業更需要守成之君來堅守,朱標父子可謂滿足了朱元璋理想接班人的全部想象。

仁孝之君並不意味着不思進取,要知性格寬厚的唐高宗李治繼位之後東平高句麗、北滅西突厥,將唐王朝版圖推向極盛。

自幼作爲儲君培養的朱標父子未必比不上後來的明成祖,朱元璋又怎會捨棄自己數十年的心血而選擇僅爲藩王的朱棣呢?

最有可能的接班人:晉王朱棡

朱棣爲朱元璋第四子,除了太子朱標,排在前面的還有秦王朱樉、晉王朱棡。

明初封賜親王以嫡長爲先,而朱元璋又認爲關陝、山西兩地最爲關鍵,以秦王、晉王分封於此,而北平則長期有大將駐守,可見分封鎮邊九王之時,秦、晉兩王的地位在朱元璋心中是高於燕王的。

隨着時間推移,藩王們年歲漸長就藩之後,各自表現大有不同。地位最尊的秦王劣跡斑斑,朱元璋憤然將之召回南京,前後訓斥長達一年。

即便朱棣嫡子身份存疑,但此時的秦王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已然比不上晉、燕等親王了,而秦王也在朱標死後的第三年病逝早早出局。

秦王達不到朱元璋的要求,但第三子晉王卻是處處都表現合格。

首先,晉王的嫡子身份從無爭議,論資歷也排在燕王之前;

其次,根據楊永康先生的考證,晉王就藩之後並無不法之舉,明廷頒賜晉王的詔書中也可看到朱元璋對他的舐犢之情,在邊防軍務、治國理政等方面諄諄教誨,愛護之情溢於言表。

最後,洪武朝後期晉王也多次主持出塞征伐之事,且在「藍玉案」中朱元璋依靠晉王控制邊軍,並清洗了軍中藍玉的黨羽,可見晉王早已能夠被朱元璋倚重,他也較好地履行了藩王的職責。

因此,即便朱元璋有過從諸子挑選繼位者的想法,晉王被選中的基本面也遠大於燕王。

洪武年間燕王被誇大的功績

朱棣自負英明神武最像朱元璋,這被宣傳爲朱元璋想傳位於他的原因。他擔任燕王時多次出塞,得到了「清沙漠者,燕王也」的至高評價。

由於朱棣最終成爲「遠邁漢唐」的永樂大帝,在洪武年間所留下的史料都是一邊倒的稱讚,功績遠超其他藩王。但根據黃彰健和吳德義對朱元璋兩份詔書的考證,發現至少有兩次表現燕王出塞作戰的記載有不同程度的造假之嫌。

洪武三十一年四月、五月,朱元璋敕令武定侯郭英等將領隨代、遼、寧、谷王出塞驅逐胡虜,其中遼王擔負責任較大,而燕王並未參與。但在永樂朝所修《明太祖實錄》中,這兩次行動全部劃到燕王名下,且一切號令聽燕王節制。

對於洪武年間朱棣的其他功績和美名,由於史料的缺乏,我們只能從這兩份詔書中窺知一二,有待更多史料的發掘。

根據朱元璋的臨終諭詔以及明人的其他記載,可以發現洪武末期特別是晉王去世前後朱元璋對燕王的態度有了明顯的轉變。

晉王死於朱元璋之前三月,晚年的朱元璋悲痛之餘更是心生擔憂,北方諸王制衡的局面因晉王之死而被打破。

生命最後的幾個月裏,朱元璋與朱允炆就藩王勢大進行過交流,發出「燕王不可不慮」的警告。同時留下遺詔規定藩王只能掌控護衛官軍,文武吏士聽朝廷節制。

朱棣是否被迫起兵學界已有定論,那朱元璋有沒有考慮過傳位於他? 第4張

從朱允炆登基之後迅速削藩可以猜測,朱元璋身前對於削藩之議應是採取了默許的態度。

無論是從國家利益,還是宗室排序考慮,朱元璋都不可能考慮傳位給朱棣。但朱棣硬是以一藩之地力抗朝廷而成功篡位,這點朱元璋生前也無法料到。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