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爲何說三國的顏良與文丑之死實在是可悲呢?

爲何說三國的顏良與文丑之死實在是可悲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顏良、文丑在《三國演義》中屬於跑龍套式的人物,是作者爲了襯托關羽的勇猛而刻畫的。正因爲如此,這兩位袁紹的大將時而被人故意拔高,時而又會被低估。

白馬之圍:只嘆顏良、文丑命太悲

顏良、文丑是三國時期常並稱的武將,在三國二十四名將榜中二人也佔有一席之地,與張繡並列第二十名:“槍神張繡和文顏,雖勇無奈命太悲。

在三國評話中,張繡被奉爲槍神,和趙雲同爲武術家童淵的弟子,後來在長阪坡與趙雲大戰三百回合後被趙雲刺死;而在《三國演義》中,顏良、文丑先被描寫成比張遼、徐晃還勇猛的大將,後來卻被關羽數回合斬殺,讓人爲之可惜。

爲何說三國的顏良與文丑之死實在是可悲呢?

因此二十四名將榜將這三個人並列,並感嘆他們時運不濟,但從這也可以看出此榜排名的根據是評書和演義的內容,與歷史有些出入。其中張繡並無槍神之名,且是在建安十二年(207年)跟隨曹操征討烏桓途中去世的;《三國志•卷一•武帝紀》說“(顏)良、(文)醜皆(袁)紹名將也”,二人死後袁紹軍非常震驚,可見他們確實屬於袁紹軍中屈指可數的將領。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先看顏良

袁紹與曹操的勢力範圍主要以黃河爲界,袁紹在北,曹操在南。袁紹把軍隊分爲三隊,分別以沮授、郭圖、淳于瓊爲都督,然後引軍向南來到黃河北岸的黎陽津(在今河南浚縣),之後(建安五年(200年)二月)就派大將顏良帶着郭圖、淳于瓊二軍渡過黃河把曹操委任的東郡太守劉延圍困在黃河南岸的白馬津(在今河南滑縣),這就是“白馬之圍”。

四月,當曹操接到東郡太守劉延的告急信

時打算立即向北進軍解白馬之圍,這時荀攸建議曹操說:“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禽也。”(《武帝紀》)荀攸的這個建議是個聲東擊西的辦法。他建議曹操不要直接去進攻顏良,而是率軍渡過黃河到延津作出要攻打袁紹後方的舉動。以“津”爲地名的一般是渡口的意思,像合肥的逍遙津等,延津就是黃河北岸的一個渡口,因爲黃河在袁紹和曹操之間是呈西南-東北走向,因此延津位於袁紹所在的黎陽津的西南方向。

曹操採納了荀攸的建議,當袁紹聽說曹操渡河來到延津,果然馬上撥出一部分兵馬進攻曹操,曹操於是又連夜向白馬行軍,結果“未至十餘裏,(顏)良大驚,來逆戰”(《武帝紀》)。曹操就以張遼、關羽爲先鋒,“(關)羽望見(顏)良麾蓋,策馬刺(顏)良於萬衆之中,斬其首還,(袁)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關羽傳》)。

《關羽傳》在描寫顏良之死只有上面寥寥數語,但讀起來卻回味無窮。首先顏良作爲袁軍的主將是坐在麾蓋下指揮的,並沒有參加戰鬥,而關羽作爲曹軍的先鋒則是在萬軍之中與敵軍直接廝殺的。然後當關羽看到顏良的麾蓋後因爲立功心切就直接策馬向顏良奔來,成功刺死顏良並梟首而還,周圍的袁軍將領竟然沒有敢阻擋的。

爲何說三國的顏良與文丑之死實在是可悲呢? 第2張

還有《關羽傳》描寫關羽殺死顏良時使用的動詞是“刺”字,在我們的印象中,關羽的兵器是青龍偃月刀,對應的動作應該是“砍”、“斬”等字眼,而“刺”字則應該用於槍、矛、戟等兵器。其實青龍偃月刀並不是一把刀,而是一類刀種的名稱,現存最早的青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