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闡教十二金仙幫姜子牙伐紂後的結局居然是這樣?

闡教十二金仙幫姜子牙伐紂後的結局居然是這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7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要說闡教十二金仙需要先了解一下闡教是什麼,闡教就是由元始天尊爲教主的一個神仙的派系,與截教同屬於鴻鈞門下,闡教的元始天尊收徒的原則是寧缺毋濫,對於收徒弟比較嚴格,所以真正的徒弟只有十二個,被稱爲闡教十二金仙,闡教的十二金仙在《封神演義》中支持周武王,所以在伐紂結束後上了封神榜。  

闡教十二金仙幫姜子牙伐紂後的結局居然是這樣?

圖片來源於網絡

闡教的十二金仙包括廣成子、赤精子、黃龍真人、懼留孫、太乙真人、靈寶法師、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玉鼎真人、道行天尊、清虛道德真君。

這十二金仙在《封神演義》中都是站在姜子牙一邊的,收了很多的徒弟,這些徒弟都積極的幫助姜子牙攻打殷商,是姜子牙座下的得力干將。其中包括第一陣營的楊戩、哪吒、雷震子和韋護;第二陣營的李靖、金吒、木吒;第三陣營的黃天化、土行孫、楊任、殷郊、殷洪等。這些徒弟在西周攻打殷商的過程中都作爲戰將出現在《封神演義》中,因爲個人的法力和修爲不同所以結果也不同,在《封神演義》中闡教十二金仙的弟子們都是非常積極的作戰,盡到了自己的能力,後來在姜子牙設壇封神的時候都獲得了神位。

其實闡教十二金仙事是在明朝《封神演義》之後纔出現的一種說法,闡教中的這十二個人是道教中的層次最高的神仙,按照佛教的說法,十二金仙已經是佛的層次了。

  十二金仙是哪幾位

十二金仙是元始天尊的十二個弟子,元始天尊在收徒上面非常的謹慎,所以其只有十二個徒弟,這完全不同於截教的收徒原則,正是由於收徒的嚴格,所以這十二個徒弟非常的金貴,也具有非常高的修爲,在神仙當中的地位也是非常好的,相當於佛教中的佛。下面我們就歷數一下十二金仙是那幾位。  

闡教十二金仙幫姜子牙伐紂後的結局居然是這樣? 第2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廣成子,是元始天尊的大徒弟,深受師父的喜愛,使用的法寶有誅仙劍、番天印、落魂鍾、雌雄劍、八卦紫壽仙衣、掃霞衣等,徒弟是殷郊。是《封神演義》小說中引發闡教與截教全面戰爭的一個重要人物,其法力非常有限,甚至是不敵有番天印在手的徒弟殷郊。

赤精子,徒弟是殷洪,法寶有戮仙劍、八卦紫壽仙衣、陰陽鏡、水火鋒等,其法力也不是很高,甚至是不敵有陰陽鏡的徒弟殷洪。

黃龍真人,沒有收徒弟,法寶有開天珠、闢地珠、無極珠、造化珠等,法力甚至是不敵玉鼎真人的弟子楊戩。

懼留孫,收徒土行孫,法寶有捆仙繩、碎心錐、人種袋、兩儀金鐃等。

太乙真人,徒弟是哪吒,法寶有乾坤圈、混天綾、九龍神火罩、火尖槍、金磚、風火輪等,從哪吒的修爲來看,太乙真人的修爲也是可圈可點的。

靈寶法師,沒有徒弟,法寶有龍虎印、降妖劍等。

文殊菩薩,徒弟金吒,法寶有遁龍柱(七寶金蓮)等。

普賢菩薩,徒弟木吒,法寶有吳鉤雙劍、太極符印、長虹鎖、三品金蓮等。

觀音菩薩,沒有徒弟,法寶有玉淨瓶、紫金鈴等。

玉鼎真人,徒弟楊戩,法寶有陷仙劍和斬仙劍等。從楊戩的能力看,其師父的能力也非常的高,可以說是十二金仙中最厲害的一位。

道行天尊,徒弟韓毒龍、薛惡虎、韋護,法寶有絕仙劍、降魔杵。

清虛道德真君,徒弟是楊任、黃天化,法寶有混元幡、五火七禽扇、莫邪寶劍、攢心釘、春風白玉籃等。

  闡教十二金仙結局

《封神演義》中將元始天尊所收的十二個弟子稱爲十二金仙,這十二金仙在姜子牙率領大軍攻打無道昏君商紂王的時候都或多或少的參與其中,並且讓其弟子無一例外的都參與了西周討伐殷商的過程,正是鑑於此,姜子牙伐紂成功後設壇封神,十二金仙的弟子都受到了大封,十二金仙已經位列仙班,所以並沒有獲封。  

闡教十二金仙幫姜子牙伐紂後的結局居然是這樣? 第3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封神演義》中說十二金仙在破黃河陣的時候都失去了千年的道行,所以需要重新的修煉,所以在武王伐紂成功後都回到自己的仙山重新去修煉了,也有的放棄了自己所在的道教成爲了佛家的弟子,剃度出家了,比如夾龍山飛雲洞懼留孫成爲了懼留孫佛,五龍山雲霄洞文殊廣法天尊成爲了文殊菩薩,九宮山白鶴洞普賢真人成爲了普賢菩薩,普陀山珞珈洞慈航道人成爲了觀世音菩薩。其實《封神演義》中的這四個人的原型可能就是佛教中的佛或者是菩薩,從佛教中來,最終回到佛教中去了。

其中有四個金仙情況比較好,這四個是廣成子,赤精子,太乙真人,玉鼎真人。特別是徒弟比較爭氣的玉鼎真人和太乙真人更是成爲了被世人所熟知的神仙,楊戩和哪吒的故事更是人盡皆知,無論是聲譽還是修爲都獲得了大幅度的提高。

《封神演義》中姜子牙封神的時候無論是紂王陣營的還是姜子牙陣營的都獲封了,無論是活着的還是死去的,也都獲封,《封神演義》中姜子牙設壇封神可以說是整部書的高潮,也是結尾。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