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武則天成爲皇后竟因一首宮廷豔曲?

武則天成爲皇后竟因一首宮廷豔曲?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武則天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但其實武則天並不是他的名字,嚴格意義上說,武則天並非一個人名,而是姓氏和尊號的組合。武則天的閨名,時至今日曆史學家們仍在不斷地探究中,但她有另外兩個名字,一個是她稱帝時自創的“武瞾”,一個是她剛入宮時唐太宗所賜的“武媚”。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他是如何成爲皇后的吧。

媚,可作動詞,也可作形容詞。作爲動詞時,媚屬於貶義,如媚惑、媚上;作爲形容詞時,媚屬於褒義,如《爾雅》稱“媚,美也”,《廣雅》稱“媚,好也”。形容詞的媚,多指女子姿態可愛,更側重於婀娜多姿,惹人喜愛。

武則天成爲皇后竟因一首宮廷豔曲?

網絡配圖

武則天就是一個美人坯子。《舊唐書·則天皇后本紀》載,“初,則天年十四時,太宗聞其美容止,召入宮,立爲才人”;《新唐書·則天皇后本紀》載,“後年十四,太宗聞其有色,選爲才人”;《新唐書·后妃傳》載,“高宗則天順聖皇后武氏……父士彠……太宗聞士彠女美,召爲才人,方十四”。

從以上史料可知,武則天不僅“美容止”,而且“有色”,唐太宗聽說後,便將其納入後宮,還賜了名號。《新唐書·后妃傳》載,武則天入宮後,“既見帝,賜號武媚”。應該說,這是一個充斥着宮闈春色、兒女之情的別緻名字。

唐太宗是好色之人,其後宮美女如雲,相貌在武則天之上的應不在少數。武則天固然長得標緻,又是太原從龍功臣、應國公武士彠的愛女,既有出衆美貌,又有身份背景,各方面比較優越,但這不是她被賜號“武媚”的必要條件。筆者認爲,武則天之所以被賜號“武媚”,應該與一首宮廷豔曲有着莫大關係。

南北朝時期,特別是南朝後期的樑、陳時期,宮廷豔曲盛行,其中以《舞媚娘》《玉樹後庭花》《伴侶曲》等最爲出名。這些曲子,特別是《舞媚娘》,雖然是靡靡之音,無益於朝政和民生,但深受上層社會喜愛,民間傳唱也比較廣泛。

《舞媚娘》有四個版本,最早爲庾信所作。庾信原爲南朝梁人,後入西魏、北周,早年在南樑時作《舞媚娘》詞:“朝來戶前照鏡,含笑盈盈自看。眉心濃黛直點,額角輕黃細安。只疑落花謾去,複道春風不還。少年唯有歡樂,飲酒那得留殘。”庾信雖然去了北方,但其傑作《舞媚娘》詞仍在南朝傳唱。

武則天成爲皇后竟因一首宮廷豔曲? 第2張

網絡配圖

後來,樑覆亡,陳建立,《舞媚娘》成爲陳朝宮廷熱門曲子。陳後主多才多藝,親自爲《舞媚娘》賦寫新詞,其一:“樓上多嬌豔,當窗並三五。爭弄遊春陌,相邀開繡戶。轉態結紅裙,含嬌拾翠羽。留賓乍拂弦,託意時移柱。”其二:“淇水變新臺,春爐當夏開。玉面含羞出,金鞍排夜來。”其三:“春日多風光,尋觀向市傍。轉身移佩響,牽袖起衣香。”兒女氣息越發重了起來。

從詞意中不難看出,《舞媚娘》是描寫舞女歌伎曼妙秀麗的宮廷豔曲。自南北朝至隋唐,雖然朝代幾次更迭,但這支曲子仍久經不衰,明人胡震亨在《唐音癸籤·樂通二》中稱《舞媚娘》等三十七首曲“並周、隋以前之曲,在唐猶盛行”。宋人郭茂倩《樂府詩集》引《唐書》雲:“高宗永徽末,天下歌《舞媚娘》”。

唐太宗是政治家,也是音樂愛好者,音樂素養頗高。他曾對大臣魏徵、杜淹說過“今《玉樹》《伴侶》之曲,其聲具存,朕能爲公奏之”(《貞觀政要·禮樂》)的話。在這段話中,唐太宗雖然沒有提到《舞媚娘》曲,但從《舞媚娘》曲“在唐猶盛行”的記載看,他本人應該對這首風靡數代的《舞媚娘》曲耳熟能詳。

武則天成爲皇后竟因一首宮廷豔曲? 第3張

網絡配圖

武則天進入後宮,其青春,其美貌,其嫵媚,其婀娜,讓唐太宗神魂顛倒。出於兒女情長,出於男女曖昧,唐太宗便有意爲武則天賜號,而且是一個充滿宮閨色彩的別緻名字。舞與武諧音,且武媚與嫵媚諧音,唐太宗下意識地聯想到了耳旁時常縈繞的《舞媚娘》曲,這應該就是武則天被賜號“武媚”的由來。

然而,武則天外表嫵媚,內心剛強,唐太宗對她越來越冷淡。後來,唐太宗病重,太子李治前來服侍,便與嫵媚的武則天產生情感。這種情感,不僅僅是男女之間的肉慾情感,更是一種懦弱性格與剛強性格之間的互補。唐太宗死後,武則天在感業寺出家爲尼不幾年,就被高宗李治接入後宮,既恩愛,又依賴。

永徽末年,在高宗的寵愛下,武則天在政治上迅速崛起,並設計害死了王皇后、蕭淑妃。當時,高宗有意立武則天爲皇后,但遭到多數臣屬的反對。在這種情況下,武則天一方面拉攏黨羽,爲其上位搖旗吶喊;一方面另闢渠道,把《舞媚娘》曲演繹爲《武媚娘》曲,通過民間傳唱,藉助民間輿論,以擡高自己的曝光度。《舞媚娘》曲最終成爲武則天登上後位的不可或缺的輔助力量。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