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揭祕:屈原不是自殺,而是因爲偷情被人謀殺的?

揭祕:屈原不是自殺,而是因爲偷情被人謀殺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屈原這位人物我們大家都知道,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同時也是我國最早的詩人和偉大的政治家。他在《詩經》的基礎上,對楚國的民歌加以改進,創造出了“楚辭”這種詩歌體。後來抱石投汨羅江自盡而亡,傳說當地的百姓爲了防止他的遺體被魚所食,紛紛投下糉子來餵魚,這也就是我們現在端午節的由來了。

那麼他爲何要自沉汨羅江呢?歷來都有很多種說法,不過卻都相差甚遠,估計是分析的角度不同吧。不過總的概括來說,主要就是以下這三種。

揭祕:屈原不是自殺,而是因爲偷情被人謀殺的?

網絡配圖

 說法一:以死諫楚王

話說當年屈原看到楚國“黨人”橫行,朝堂之上沒有忠臣良將,國家沒有了抵抗外敵的力量,百姓完全看不到希望,楚國即將面臨亡國之禍。而此刻滿懷救國大志的他卻又因讒言而被流放,感嘆自己報國之志無法實現,決定以自己的死來震醒昏君。他在《離騷》篇末有這麼一句,“吾將從彭咸之居”。彭咸是商朝有名的士大夫,他曾忠心勸諫國君,遭到漠視,最後憤然投水而亡。由此看來屈原的這個做法應該是向他學習的。

 說法二:以身殉國

我們都知道,屈原和楚王同姓,有一定的血緣關係,所以他對於楚王和楚國,不僅僅是大臣對朝廷的忠誠,還有一份難以割斷的血脈親情。清代學者王夫之在《楚辭通釋》中認爲,屈原投江是因爲秦國大軍攻破了楚國的都城,他不忍心親眼目睹國家的滅亡,所以纔會投江殉國。郭沫若在《屈原考》中也曾寫道:“就在郢都被攻破的那一年,屈原寫了一篇《哀郢》,他看不過國破家亡,百姓顛沛流離的苦狀,才悲憤自殺的。”

揭祕:屈原不是自殺,而是因爲偷情被人謀殺的? 第2張

網絡配圖

 說法三:非自殺,是死於謀殺

除了以上兩個比較普遍的觀點外,最近又有學者提出了第三個觀點,那就是屈原並非是自殺,而是死於謀殺。文章開頭我們就說過屈原是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寫過不少的情詩,《湘夫子》便是其一。

看完這篇文章,我們通過屈原謙卑的態度可以判斷,“湘夫子”在當時擁有很高的地位,而且要遠遠超過屈原,所以說她很可能是一位王室成員;另外“湘夫子”有着絕世的容顏;“湘夫子”是一位已經出嫁,首道德禮數所約束的女子,她不能與屈原公開會面,只能私下偷偷的約會。而標題中的“湘”代表的是楚國,“夫子”自然就是妻子,翻遍了當時王宮所有有身份的女人,符合“湘夫子”身份的只有楚懷王的寵妃鄭袖。

她與屈原的曖昧關係被楚懷王知道後,促使他以政治的名義將屈原流放。後來楚懷王在秦國病逝,他的兒子頃襄王繼位,隨後爲了防止屈原與鄭袖的關係再次死灰復燃,便遵照楚懷王的遺命,派人對屈原進行了追殺。追殺事件的發生地就是今天的汨羅江,士兵們在江邊抓住了屈原,將他殺死後裝入袋中,綁上石塊投入江心,上演了一出殘酷的歷史悲劇。當時有百姓目擊了這一謀殺的過程,但在當時的暴政下他們必須委婉地說出真相,於是導致了“端午節”的起源。

揭祕:屈原不是自殺,而是因爲偷情被人謀殺的? 第3張

網絡配圖

我們來看一下現如今端午節的賽龍舟和包糉子。用賽龍舟來隱喻當時追殺屈原的激烈場面;用包糉子來隱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慘事實:糯米飯象徵着屈原的肉體;糉葉象徵着裝他的袋子;糉繩象徵着綁他的繩索;而將糉子投入水中,則象徵着屈原被人害死的真相。

當然了這一切都只是猜測,並沒有切實的依據,但誰又能說這種猜測不是歷史的真相呢?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