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皇帝過年有什麼習俗?皇帝過除夕也吃餃子嗎?

皇帝過年有什麼習俗?皇帝過除夕也吃餃子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而除夕之夜吃餃子也是傳統項目之一,百姓們經過一年的辛勤勞動,在歲末休息調整,辭舊迎新,歲歲年年,周而復始。百姓們的生活如此,已經形成了慣例,紫禁城裏的皇族們是否也遵從民間過春節的文化傳統,除夕之夜包餃子吃呢?

餃子是一種深受我國人民喜愛的食物,也是一種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謠說的是“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正是形象的表現出了餃子這種食品在中國人民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國人吃餃子的歷史是比較悠久的,據三國時期魏人張揖編著的《廣雅》中記載,當時已經出現類似的食物了,形如月牙,稱爲“餛飩”。到了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

皇帝過年有什麼習俗?皇帝過除夕也吃餃子嗎?

網絡配圖

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裏混着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一直延續下來,而混沌仍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一道非常重要的食品。大約到了唐代,“餃子”的形狀與現在的餃子已經基本沒什麼出入了,而吃法也以現在的吃法一模一樣了,即將煮好的餃子撈出來成在盤子裏。

宋代時稱餃子爲“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除了上述稱法,元代時還稱餃子爲“扁食”,明代也沿用了這個說法,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到了清代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

在特殊的日子吃餃子代表着特殊的意義,多爲吉慶祥和的象徵。例如,民間長者過生日的前?天必吃餃子,稱之爲“子孫餑餑”,意在祝願福壽綿綿、子孫滿堂。青年人結婚.入洞房後也要先吃煮得半生的餃子。以祈祝早生貴子。除夕晚上。一家老少一起包餃子。待子時一到全家人?起吃餃子,取“歲更交子”之意。餃子的吃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水煮的叫“水餃”,上屜蒸的叫“蒸餃”,在鐺中烙的叫“鍋貼”。可見,民間在喜慶、吉祥的日子有吃餃子的習慣,與民同慶的皇室也深受民間傳統文化的影響,在節慶之日吃餃子。

皇帝過年有什麼習俗?皇帝過除夕也吃餃子嗎? 第2張

網絡配圖

清代,餃子作爲一種喜慶的食物,配合節日的氛圍,形成了許多約定俗成的習俗,作爲國之表率的清代皇室自然要緊緊承襲傳統的民俗文化。

清代,皇帝大婚之時就要吃餃子。據《清宮述聞》中對同治皇帝大婚入洞房的情景有這樣的記載:“……皇上、皇后坐龍鳳喜牀,食子孫餑餑……至晚,皇上、皇后用長壽麪。”這裏面所說的“子孫餑餑”,就是餃子。

當然,每逢辭舊迎新之時,餃子是必不可少的,這不僅寓意“歲更交於”,更重要的是表示不忘祖宗。因爲在清朝入關之前,滿族就有過年吃凍餃子的生活習慣。

清代皇帝在除夕子時這一重要時刻,先要進行一系列的瞻拜儀式,然後再開始吃餃子。

皇帝的瞻拜活動,是在總管太監引導下進行的,本來沒有絕對嚴格的時間規定。但是,御膳房的廚役們對煮餃子的時間,必須要掌握得十分準確,皇帝一到昭仁殿,餃子就要出鍋,旋即端上膳桌。對此,時間的掌握就尤其重要,清宮規定,元旦前後,皇帝出門、入門,都要放紙炮作前導。御膳房根據炮聲的遠近,就可以推測出皇帝的行蹤。

例如嘉慶四年除夕,當嘉慶帝在奉先殿行禮畢,下臺階時,膳房即開始煮餃子,他剛到昭仁殿,太監立刻傳:“送萬歲爺煮餑餑一品!”嘉慶坐穩後,首領太監捧進紅色雕漆飛龍宴盒一副,內置“三陽開泰”瓷碗兩件:一碗內裝素餡餃子6個,另一碗內有乾隆通寶、嘉慶通寶各一個。

皇帝過年有什麼習俗?皇帝過除夕也吃餃子嗎? 第3張

網絡配圖

皇帝吃完餃子後,小太監用瓷碟盛餃子一個、紅薹一塊供在昭仁殿的小佛堂前,以示敬佛。而清宮的《膳食檔》中還記載了光緒過年吃肉餡餃子的情景;“正月初一,萬歲爺在養心殿進煮餑餑。第一次進豬肉長壽菜餡煮餑餑十三個;豬肉菠菜餡煮餑餑十三個。”

由於清官中有許多禮佛奉道之所,元旦日(春節)宮中講究吃素,餃子也必須是素餡的。因爲皇帝信佛,故而皇帝吃的餃子與敬佛的餃子要同一鍋煮出來,以求新的一年平安、素淨。素餡水餃以乾菜爲主,有長壽菜(馬齒莧)、金針菜、木耳。輔以素三鮮:蘑菇、筍絲、麥筋。用的膳桌、餐具也極爲講究,非同平日。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