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皇帝雄才大略心氣高 唯獨過此墓必悄然下馬

皇帝雄才大略心氣高 唯獨過此墓必悄然下馬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8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提到中國歷史上那些雄才大略的皇帝,“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就做了極爲精當的概括。那麼,要說他們當中同時具備改革家資質的,恐怕就只剩下一個漢武帝了。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漢武帝自然也不例外,他最得力的助手就是大名鼎鼎的董仲舒。

董仲舒,漢廣川(今河北景縣廣川鎮)人,他是漢代少有的集思想,政治,哲學,教育家爲一體的人,在西漢將近200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他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皇帝雄才大略心氣高 唯獨過此墓必悄然下馬

網絡配圖

第一點就是他提出的治國主張得到了漢武帝的認同,倆人默契配合,共同完成了這場思想文化領域的變革。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其他大臣提出的策略漢武帝都沒看上,唯獨採納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理念。他的學說以儒家宗法思想爲核心,再糅合“陰陽五行學說”,還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帝制神學體系。其中最核心的理念就是我們常說的“天人感應”以及“三綱五常”。

皇帝雄才大略心氣高 唯獨過此墓必悄然下馬 第2張

網絡配圖

再一點,當時的西漢王朝表面上奉行的是“無爲而治”的思想,讓老百姓都休養生息。可實際上漢武帝仍然好法術、刑名,重用酷吏,以嚴刑峻法來治理天下,如此表裏不一,時間長了必定天下大亂。

董仲舒看透了這一點,就給漢武帝上奏摺說道:“陛下要用仁德的辦法教化百姓而不是用刑法懲治他們,應該以德治爲主,法治爲輔。”漢武帝看了大爲感動,欣然採納了他的建議。

董仲舒雖然在輔佐漢武帝這件事上做的頗爲出色,漢武帝也一直都很倚重他,可他自己的仕途卻並非一帆風順。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擔任江都易王劉非國相,沒想到不久就被主父偃陷害,差點兒招來殺身之禍。後來雖然得以赦免,可董仲舒的心理不再像以前那麼坦然了,他做事開始有所顧慮了。

皇帝雄才大略心氣高 唯獨過此墓必悄然下馬 第3張

網絡配圖

到了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他又被膠西王劉瑞請去當國相,基於上次的血淚教訓,董仲舒並沒有停留太久,幹了4年以後辭職回家,專心寫書。

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董仲舒在家中病逝,漢武帝親自爲他選擇陵寢,將其葬於西漢京師長安西郊。有一次漢武帝出城狩獵時經過他的陵墓,爲了表彰他對漢王朝做出的巨大貢獻,在離墓園還有30丈遠時,就特意下馬致意,其他文武百官看了,也都下馬跟着。從此以後,在這個地方就形成了一種制度:凡過往的官員,儒生,一律在三十丈之外,下馬步行而過。從此,董仲舒的陵墓就被稱爲下馬陵。由於陝西話中“下馬”二字與“蝦蟆”同音,所以幾經流傳,便被稱作了蝦蟆陵。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