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在宋明兩朝滅亡時,士大夫階層都是什麼樣的態度?

在宋明兩朝滅亡時,士大夫階層都是什麼樣的態度?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宋明兩朝滅亡時,士大夫階層都是什麼樣的態度?今天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文章,歡迎閱讀哦~

中國歷史上的南宋末年和明朝末年這兩個時期,一直是歷史愛好者們比較惋惜的時期,再往前追溯,能和這兩個時期相比的,大概只有兩晉引發的五胡亂華時期,以及北宋末年的靖康之恥。

但五胡亂華和靖康之恥畢竟沒有完全打垮中原王朝,而南宋和明朝的滅亡屬於完全淪陷。且宋朝和明朝晚期,都是比較公認的容易提前爆發工業革命和資產革命萌芽的時期,能更快領先世界的發展突然被扼殺,也是大家惋惜的原因之一。

而南宋和明朝在滅亡時期的各種現象,也都經常被歷史愛好者們拿出來比較,分析,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嘛,其中,兩個朝代主要掌權階級不同的表現,更是重點關注話題。

在宋明兩朝滅亡時,士大夫階層都是什麼樣的態度?

在南宋和明朝滅亡之際,南宋士大夫們的堅決抵抗和明朝大部分士紳階層的妥協,這一鮮明對比,一直讓人疑惑不解,都是傳承的同樣的思想,學的都是理學,表現爲何卻大相徑庭?

類似的分析文章不少,提出的觀點也很多,小編也看了不少,其中有兩個原因是我認爲最主要的,分別是士大夫或士紳階層和皇族的關係,以及元朝、清朝統治者對中原文化不同的態度,現總結出來供大家參考。

第一:士大夫階層和皇族關係的融洽與否?是保證江山穩固的很重要的標準

一個朝代的江山穩固與否,老百姓的態度很重要,但在古代,上層統治者,即皇族和門閥、士大夫的關係是否融洽,是更重要的衡量標準,南宋和明朝時期,門閥已經消失,因此,主要看皇族和士大夫(宋朝和明朝中晚期,武勳階層都被壓制)的配合是否正常。

南宋時期,包括此前的北宋時期,從大的方向來說,士大夫階層跟趙宋皇族的關係相當融洽,自宋仁宗時期開始,皇族就默認了“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潛規則,讀書人在宋朝的優待和特權,是歷史上各朝代絕無僅有的。

因此,士大夫階層對趙宋統治的向心力相當強,特別是南宋時期,宋高宗之後,因爲繼承皇位的皇帝大多是平民宗室出身,沒有牢固的政治資源,對士大夫階層的依靠比北宋嚴重得多,士大夫們也相應地獲得了更大的國家治理主導權,自然忠誠度也高得多。

反觀明朝,開國之後,除開建文帝外的連續兩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都對士紳階層不怎麼友好,別說“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了,朱元璋連孟子的名言“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都不允許宣揚,基本只是把士紳階層當成工具人。

中間出了幾個對士紳階層比較友好的皇帝,但爲了維護皇族的獨大,還是擡出了宦官集團來跟士紳們打對臺,而且,從明武宗朱厚照(正德皇帝)時期開始,此後的明朝皇帝們大多和士紳階層的關係比較差。

明武宗到現在還有傳言說,他是被文官集團搞死的,可見他們之間關係的惡劣。明世宗(嘉靖皇帝)因爲大禮儀之爭,送了士紳階層的代表楊廷和回老家。明神宗(萬曆皇帝)因爲皇位繼承人上面的分歧,和以東林黨爲代表的文官們打了幾十年冷戰。明熹宗(天啓皇帝)祭出“九千歲”魏忠賢,把東林黨整得死去活來。

殉國的明思宗(崇禎皇帝)剛上臺時,跟當時實力最強的政治力量東林黨相處得相當和諧,但這份和諧僅僅維持了二年,袁崇煥事件後,崇禎就跟東林黨決裂,此後的崇禎朝,北京和南京的關係很差,崇禎的政令在東林黨主導的南方,基本上是陽奉陰違。

至於跟其餘派系士紳階層的關係?從崇禎執政十七年間,換了數十個內閣成員,殺了一堆總督、巡撫、尚書、侍郎級別的官員,就能看出來有多差。君疑臣,臣疑君,這樣的合作關係,如何能面對李自成、清朝的輪番攻擊?

在宋明兩朝滅亡時,士大夫階層都是什麼樣的態度? 第2張

因此,早在晚明的天啓朝,皇族和士紳階層的關係就已經破裂,只要有能代替明朝皇族的勢力,士紳階層並不介意更換效忠對象。本來,這個替代者是李自成,他在西安建國後,只用了三個月就殺到北京城下,一路望風而降,其實是北方的士紳們做出了最終的選擇。

但李自成的格局有限,沒有抓住這個機會,進入北京後的一番行爲,比如只接受原明朝四品以下官員的投誠和使用,容忍劉宗敏之流在北京城大肆“拷餉”等等,葬送了明朝士紳們對他的期望,從歡迎變成了仇恨,乃至對抗。

而清朝卻在李自成跟明朝士紳的仇恨形成,以及士紳們的絕望中,實時地插入了進來,至少,來當時的長江以北地區,清朝在士紳們眼中,是比李自成可愛得多的效忠對象,後來清朝的行爲,有可恨之處,但也給了士紳階層安全地融入到新王朝的途徑,因此,他們也就不必反抗。

第二:中原文化的向心力,元朝排斥,清朝主動融合

不管是宋朝的士大夫階層也好,明朝的士紳階層也好,在選擇效忠對象時,其實都只有一個標準,既然王朝的更迭不可變,就選擇接受儒家思想統治者,他們的治國理念和華夏的傳承能延續就行,至於元朝皇族和清朝皇族的身份,儒家能想出足夠說服力的理念,讓自己和老百姓都接受。

以此爲標準的話,元朝的表現顯然不合格,元朝的武力太強大,蒙古人在成吉思汗鐵木真及其直系兩代後裔的率領下,縱橫世界無敵,他們不覺得對待被統治者,需要用教化或什麼思想,覺得有馬刀和弓箭就行。

甚至於幾任蒙古大汗,都還想過把原金朝或長江以南地區的土地全部變成種草的馬場,讓中原人民放棄種地,爲他們養馬,供養他們征服更多的土地,財富也不需要經營,憑藉武力去搶不也一樣?

在蒙古人治下,人分四等是衆所皆知的,要不是在鐵木真麾下,還有個受到重視,且主張“以儒治國”的耶律楚材在堅持保全,很難想象在蒙古汗國和元朝生存的儒家士大夫們會存留多少?因此,耶律楚材病逝後,他的墓誌銘上寫着“天下士大夫莫不茹泣相吊。”

元朝建立,到滅亡南宋後,一直是連科舉都沒有的,直到南宋滅亡35年後(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有科舉的金朝滅亡81年後),才由元仁宗下詔恢復科舉,元仁宗之所以被追諡爲“仁”,就是因恢復科舉被所有的漢族士大夫們感激。

再來說明末,清朝的統治者相對於元朝統治者來說,就要聰明得多,當然,清朝也沒有蒙古四大汗國那麼囂張龐大的地盤,他們只有長城以內的花花江山可以享受,要穩固統治,避免如元朝那樣,迅速的被趕走,自然要學會妥協,打破“胡人無百年國運”的枷鎖。

清朝採取的一手大棒,一手甜棗的做法,資源當然要佔有,所以有了“圈地運動”,臣服也必須有,所以有了“剃髮易服”,但同時,清朝也接受了中原王朝的傳承和文化,認可儒家在思想層面上的主導地位,並主動將自己漢化。

在宋明兩朝滅亡時,士大夫階層都是什麼樣的態度? 第3張

如此這般,就造成了明朝士紳階層的分裂,一部分堅決抵抗,但有相當一部分就對清朝的統治予以認可和妥協,並且,清朝入關後,對漢族士紳的重視,還要超過對此前的盟友蒙古諸部落,畢竟,要治理中原江山,漢族士紳階層可比蒙古武夫管用。

也因此,在最難征服的長江以南地區,有反抗“剃髮易服”的江陰保衛戰,也有東林黨大佬錢謙益“水太冷、頭皮癢”掩飾下的跪拜,同樣,錢謙益晚年又隱蔽反清的矛盾行爲,也代表了當時絕大多數江南士紳階層的矛盾心理,這種矛盾心理是南明沒有如南宋那般,在北宋滅亡後堅持不倒的主因。

綜上所述,之所以有大批南宋士大夫們陪着趙宋皇族跳海殉國,而晚明的相當一部分士紳階層卻對清朝的統治予以妥協和配合,主因就是南宋時期的士大夫階層和皇族的配合很融洽,幾乎不分你我。晚明時,士紳階層和朱明皇族的關係,卻已經撕裂開來。

元朝地盤大,不缺少財富和臣服的百姓,不願意對中原文化妥協,用比較固執方法對待原金朝和南宋統治區,看在眼中的南宋士大夫們,爲了自己的傳承和理念,當然要誓死反抗。而接受中原文化傳承和文明的清朝統治者,就能被明朝士紳階層接受,即使是矛盾中的慢慢接受,兩個亡國時期的同一階層的行爲自然也就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