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乾隆皇帝爲何多次讚揚密詔立儲?原因是什麼?

乾隆皇帝爲何多次讚揚密詔立儲?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乾隆皇帝是清朝時期的第六位皇帝,在位時間六十年,晚號古稀天子、十全老人。這是今天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自古以來,一國之君最頭疼的事莫過於選擇一位好的繼承人出來,自家王朝是否能順利的傳承下去?王朝是否能走向更輝煌的未來?自己制定的國策是否能得到尊重和延續?都是皇帝在選擇繼承人時要優先考慮的。除此之外,皇帝的兒子們也不會幹等着,一定是各顯神通,各種陰謀、陽謀齊出,各種宮廷喋血政變,爲了那把至尊之椅使親情蕩然無存,有威脅沒威脅的兄弟都是有志於皇位的皇子們警惕、打壓和殺戮的對象,以至於不少皇族子孫感嘆“願來生不復生於帝王家”。

乾隆皇帝爲何多次讚揚密詔立儲?原因是什麼?

皇權的誘惑力太大,皇帝即便選擇出來了繼承人,也要警惕繼承人在自己還在世的時候威脅到自己的皇權和威望,父子之間的互相猜忌也不可避免,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像明太祖朱元璋一樣毫無顧慮的一心培養長子繼承自己的事業,像明孝宗朱祐樘那樣只有一個兒子,像明熹宗朱由校那樣只有一個弟弟。老皇帝要保權,太子要積攢威望和實力防止被其餘兄弟取代,下面的臣子也面臨着站隊的問題,多少在老百姓面前高高在上的勳貴、高官、功臣因此家破人亡。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各種好的、壞的經驗教訓太多,中國人又善於學習和總結前人的經驗和教訓,各項制度歷經千年也是逐步完善,從秦始皇因沒有來得及確定繼承人導致秦朝二世而亡,到清朝的康熙皇帝晚年因諸子奪嫡囚禁了好幾個兒子之後,康熙皇帝的繼承人雍正皇帝終於想出了封建王朝時期最沒有爭議的立儲方式“密詔立儲”,這種方式一直延續到晚清慈禧太后掌權時期,期間在皇位的爭奪上再沒有了腥風血雨。

雍正皇帝選擇這種立儲方式也是有感於自己上位前後的艱辛,他自己在位期間以刻薄對待兄弟們聞名,估計他也不想自己的後代陷入到無休止的殘酷博弈中。他的兒子乾隆皇帝是這一立儲方式產生的第一位受益人,乾隆的上位沒有爭議,少了許多勾心鬥角的麻煩,因此他也十分讚賞這種方式。乾隆皇帝多次從理論上頌揚“密詔立儲”是無比正確的,和臣子們談古論今,並且從歷史上一些著名的皇位爭奪事例上總結出三條皇帝選擇繼承人時必須要遵從的原則。

第一原則:皇位繼承人的選擇上不需要和臣子商量

乾隆認爲皇位的歸屬是皇家內部事務,不應該讓臣子參與進來,當然這個觀點也是由於清朝的統治特色決定的,拋開滿族上層非愛新覺羅系一向自詡爲皇家奴才不說,天下間大部分的官員還是漢人士紳擔任,清朝皇族要保證自己唯一的權威,就不能讓他們過多的介入到皇族內部事務中來,像宋朝、明朝那樣的文官集團可以干預皇位繼承人人選的情況決不允許讓它出現。乾隆以南宋時期宋寧宗讓權相史彌遠幫助他選擇繼承人爲例子表態:

乾隆皇帝爲何多次讚揚密詔立儲?原因是什麼? 第2張

“建儲大事而假其於權相,已乖防微杜漸之道,矧借沂王立後爲名,廣選宗室,致奸臣險售其私,蓄意覬覦,遂其廢置國事幾不可問,彌遠固罪不容於死,而推溯由來,寧宗實貽直禍根”

宋寧宗死後繼承皇位的宋理宗就是史彌遠親自從民間選出來的,因此宋理宗繼位後,史彌遠因擁戴之功得以獨掌朝綱,宋理宗又是史彌遠專門選擇的沒有跟腳的皇帝,所以當時臣權凌駕於皇權之上,視皇權和江山爲愛新覺羅氏一家之物的乾隆無法容忍後代被權臣架空,所以堅定地認爲皇帝選擇繼承人不能讓臣子插手,還警告羣臣說:“人心不古如江河日下之勢,父子之間,必有小人構成畔隙,復啓事端”。

第二原則:皇位繼承人的選擇需要皇帝乾綱獨斷

最瞭解子女的一定是他們的父親,從皇帝的角度來說,繼承人在道德仁義上的優秀是應該放在第二位的,才幹和手段纔是皇位繼承人最優先具備的。皇帝要選擇的繼承人是要能夠壓服臣子,而不是讓臣子們感到好說話。所以臣子們喜歡的繼承人未必就是好的繼承人,唐朝時,唐太宗李世民在廢太子李承乾後,本來有意讓才幹更突出的三子李恪繼位,併爲此徵求親信大臣長孫無忌的意見,可長孫無忌卻選擇支持親外甥李治,乾隆對此也有他的看法:

“上疑太子柔弱,欲立吳王恪,以長孫無忌固爭,乃止注:太宗英明能知人,豈反不能知己子?既不審定於前,乃欲屢易於後。且此何事?而與其臣謀之,所謂一無足取,卒致高宗立而有武則天之禍,唐室幾至於亡。無知者或以無忌能安嫡?而不知其實爲唐室之罪魁,甥舅子庇猶其過之小者而”

乾隆的看法或許偏頗,但唐太宗的繼承人唐高宗李治確實一手扶持起來了幾乎將李唐皇室打落下塵埃的一代女皇武則天,就連力阻吳王李恪繼位的長孫無忌也是死在武則天的高超政治手段上,李唐差一點就四世而亡。所以,乾隆認爲,皇帝選擇繼承人只需要自己默默觀察,自己獨自做決定就好,不應該讓臣子的建議左右皇帝的思想,臣子們喜歡的皇帝只會是朝堂上擺設,臣子們害怕的皇帝纔是好皇帝。

第三原則:皇位繼承人當選賢而立,非立嫡立長

歷史上有很多皇帝優柔寡斷,在繼承人的決定上左右搖擺,特別是那些兒子比較多,才幹突出的兒子也多的皇帝,看這個也好,看那個也覺得不錯,皇帝的這種態度會給有野心的兒子覬覦皇位的機會,帶來的後果就是蕭牆之禍。比較著名的就是唐高祖李淵,他遵從古禮讓嫡長子李建成做太子,但又覺得對其餘兒子不公平,因此同時給予二子李世民和三子李元吉同樣的軍政大權,看似對兒子們一視同仁,其實對於江山社稷來說是很不負責任的行爲,乾隆對此強烈抨擊:

“有唐創業,秦王實肇其謀,以賢以力,並宜纘承大統,且當晉陽初起時,已面許爲太子矣,乃不爲宗社綿遠計,而用俗儒嫡長吁談,轉致骨肉釁生,自貽伊戚,後世罔知殷鑑,如洪武不立燕王,非蹈覆轍而不悔者乎?”

乾隆皇帝爲何多次讚揚密詔立儲?原因是什麼? 第3張

他用李世民、朱棣奪位的事例表明了自己對於皇位繼承人選擇上的態度,那就是皇位繼承人應該立賢,而不是立嫡和長。乾隆皇帝多次表態“神器當擇賢而畀(bì,給以重任的意思)”,這個態度其實和滿人入關後一直以來的小心謹慎有關,清朝的皇帝基本上都勤政,他們知道自己其實是少數,害怕出現荒唐之君讓漢人再度崛起。至於乾隆自己,他活得歲數太大,他年長的兒子們都被他熬死了,不口頭上立賢還能怎麼辦?

清朝能選擇這種“密詔立儲”的方式其實有一定的大背景,儘量消除皇子之間你死我活的鬥爭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清朝統治期間,漢族官紳是被警惕的對象,天下不是全天下人的天下,是滿人的天下,如何選擇繼承人是滿人的事,要是放在宋朝和明朝用這種繼承人選擇方式,皇帝估計會被噴死。清朝的皇帝也害怕不小心選出來了受到漢族士紳們壓制的皇帝,乾脆的就絕了他們有參與立儲的可能性。

乾隆多次表態並總結出三個原則並廣而告之天下人的目的也和他自己貪戀權勢有關,他當初八十五歲高齡且年老體衰時,有自己剛繼位當皇帝時放出去的做六十年皇帝就退位的話語,都不甘心退位,做了太上皇后還牢牢地掌握住軍政大權,讓繼任皇帝成爲傀儡,如此性格的乾隆怎麼能讓臣子們每天在他耳邊嘮叨繼承人的事情,所以乾脆的用歷史典故表達了自己的態度,也是警告羣臣,你們少插手皇位繼承人的事,這事我一個人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