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吳良輔深受順治帝寵幸,爲何康熙即位後立刻殺了他?

吳良輔深受順治帝寵幸,爲何康熙即位後立刻殺了他?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吳良輔是清朝時期太監,受到順治帝的寵幸。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吳良輔其實是被孝莊太后處死的,而吳良輔染指後宮之說,完全是後人臆加上去的,這種猜測完全經不起推敲。

大清入關之初,年輕的順治帝很清醒地認識到“宦官誤國”的巨大弊端,於是乎他規定大清的太監從此以後不能像明朝的司禮監一樣,既讓他們讀書,還讓他們參政甚至是執政,順治嚴格限制了太監的品級和職能,讓太監迴歸到了他們本該有的地位,在《清史稿》中,就記載了順治定下的“鐵律”:

“朕酌古準今,量爲設置,級不過四品。非奉差遣,不許擅出皇城。外官有與交結者,發覺一併論死。”

吳良輔深受順治帝寵幸,爲何康熙即位後立刻殺了他?

太監不允許擅自出皇宮,否則死,太監更不能夠和朝廷官員結交,否則也是死路一條,而順治帝還將這些規定寫在一塊鐵碑上,立於交泰殿面前,頗有一副“違者,人人得而誅之”的景象。

這就是清初的太監地位背景,比起明朝初年更低,可問題也來了,就是順治在執行打壓打擊太監的同時,他竟然養出了一個“大太監”。

這個大太監,就是吳良輔。

順治登基時極爲年幼,而朝政又被多爾袞所把持,所以順治大多數時候都只能和太監在一起相處,在這個過程中,順治和吳良輔培養了深厚的感情,所以吳良輔雖然是太監,他本人在宦官這個體系中又是特殊的,順治大力打壓宦官,卻把吳良輔當心腹,隨着多爾袞慢慢放下權力,順治想要親政,就只能先讓身邊的宦官出去“接觸”。

隨着多爾袞去世,順治徹底親政,吳良輔的地位越來越高,他在皇宮中有着極大的話語權,在外朝也同樣有關係網。

而吳良輔也確有能力,不是那種只會一味討好皇帝的太監。

鑑於清初太監機構的簡陋,吳良輔提出了效仿明代的二十四衙門從而建立“十三衙門”,以便更好侍奉大清的皇族。

所謂“十三衙門”,分別是:

司禮監、御用監、御馬監、內官監、尚衣監、尚膳監、尚寶監、司設監、尚方監、惜薪司、鐘鼓司、兵杖局、織染局。

從這十三衙門的名字大多數帶着“監”的特徵就可以發現,十三衙門本質上就是以“宦官”爲主機構,而吳良輔又是十三衙門的推動者,自然是這些宦官中最有資格掌管的人,吳良輔也自此開始走上權力巔峯。

吳良輔深受順治帝寵幸,爲何康熙即位後立刻殺了他? 第2張

要說十三衙門的設立是否違背順治自己定下的規矩,其實這也不算是,因爲十三衙門終究是屬於內務部門,隸屬於內務府,順治只是說了不允許宦官隨意外出以及結交外官,所以給予十三衙門在一定程度上的權柄,這是說得過去的。

比起明朝的“二十四衙門”,十三衙門其實被很大程度削弱了職能,因爲在數量上,十三衙門既比明朝少了十一個部門之多,而且還只能由宦官管理,在明代,二十四衙門還有大量的品級官員在衙門任職,到了清代就只能讓太監管理了,這不就是變相地削減其職能範圍嗎?

相應的,太監也理應受到朝廷的削弱和管理。

可問題來了,吳良輔憑藉着與順治的關係,是不是會“越過”底線呢?

答案就是:會。

十三衙門看似只管着內務這一畝三分地,但問題來了,這十三衙門裏有一部分機構是要讓太監和外官打交道的,而吳良輔作爲順治身邊的紅人,其他官員會不會起結交的心思,除此之外,就算順治知道了吳良輔和其他官員私下有所往來,是不是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順治雖然對外人從不心慈手軟,但他對身邊的人向來都是很寬容。

就這樣,吳良輔這個太監走上了“貪腐”的道路。

靠着職務便利,吳良輔常常走出宮門與其他外官結交,而吳良輔雖然是太監,可他也並非沒有自己的親人,自古以來,太監最不考慮的就是自己的血脈傳承,但永遠重視皇帝和自己尚且在世家人的利益,所以吳良輔是存在貪腐動機的。

吳良輔深受順治帝寵幸,爲何康熙即位後立刻殺了他? 第3張

順治十年時,朝堂爆發“北黨”和“南黨”之爭,北黨首領陳之遴和南黨首領陳名夏互相爭權引起了滿人的不滿,而剛剛好,這些黨爭有牽扯到了以吳良輔爲首的宦官羣體。

注意,是牽連到宦官羣體,而並非只是吳良輔一個太監。

陳之遴本是明朝進士,父親更是大明順天巡撫陳祖苞,可陳祖苞因爲防守清軍入侵的時候失利,從而被崇禎革職下獄,陳祖苞不久後畏罪自殺,崇禎憤怒無比,既然陳祖苞死了那就責罰他的兒子,命令榜眼陳之遴永不能在大明當官。

被大明拋棄後,陳之遴便有了投清的底氣,而順治對陳之遴也特別看重,幾乎年年都有升他的官,陳之遴在順治朝最高當到“弘文院大學士”、“太子太保”的官職,可謂是當時數一數二的漢人大臣,也難怪可以成爲“北黨”的首領。

但關於陳之遴的“晉升”,有人提出了質疑,比如給事中王楨他就指出,陳之遴明明就是前朝的“廢官”,爲何在大清反而步步高昇,言外之意,就是說陳之遴有“關係”。

也是黨爭爆發後,才讓陳之遴的朋黨事發,不久後被徹查,就找到了陳之遴和吳良輔的“結交”、“舞弊”、“受賄”等等證據,而順藤摸瓜,又發現吳良輔不僅和陳之遴有所來往,還跟很多官員有着一樣的交集。

東窗事發,順治帝此前可能知曉,但他瞞不住天下人,更別說吳良輔就是在“打”他的臉,明知故犯,當時的朝堂還有孝莊太后紛紛要求順治帝處死吳良輔,而順治帝卻猶豫了,在一番權衡下,順治帝以“牽連過多”,反而將陳之遴革職便算結案,順治的處理方法讓人詬病。

保太監,廢大臣,這是什麼操作?

吳良輔深受順治帝寵幸,爲何康熙即位後立刻殺了他? 第4張

所以關於處死吳良輔這件事,在順治十五年的時候朝堂的呼聲就已經很高了,但順治非要保住他,沒人能奈何吳良輔,宦官無權干涉朝政,犯同樣的,朝廷的大臣也不能通過他們的司法程序來審判吳良輔,吳良輔說到底就是順治的私產,一切都由順治說了算。

可順治能保吳良輔一時,卻保不了一世,順治十八年,順治決定給吳良輔一個選擇作爲“替死”,那就是出家爲僧,從此脫離紅塵。

吳良輔自然是應允,面對順治的保護,他早已經死而無憾了。

順治在位時,他極其鍾愛董鄂妃,其他的什麼皇后妃子一概被冷落,包括康熙的生母佟佳氏都是如此,而董鄂妃和吳良輔的感情也很好,吳良輔知道討好董鄂妃就是他前途所在,所以有着董鄂妃的青睞,吳良輔根本不可能被殺。

但也是吳良輔出家,間接“害死”了順治帝。

順治十七年,董鄂妃去世,對董鄂妃用情至深的順治悲痛欲絕,而在佛教中,如果有一個人能爲去世的人“日夜祈福”,那麼就能令逝者有一個好的來生,順治思來想去,便讓吳良輔出家,面對爲董鄂妃祈福的選擇,吳良輔二話不說答應了。

幾個月後,順治爲吳良輔選好了北京的“憫忠寺”,讓吳良輔在這裏剃髮出家,而順治則是在一旁“觀禮”,以示對吳良輔的恩寵。

也就是在觀禮的時候,順治帝就走出皇宮這麼一趟,他便染上了天花。

天花在當時乃是絕症,順治爲了避免自己的幾個皇子感染天花,在他們年幼時就將他們打發到宮外去住,其中也包括了年幼的康熙,但康熙運氣不好,還是染上了天花,所幸孝莊和蘇麻喇姑的不放棄與悉心照顧,康熙熬了過來。

吳良輔深受順治帝寵幸,爲何康熙即位後立刻殺了他? 第5張

但康熙熬過天花,這本就是當時極爲難得的事情,康熙能行,順治就未必能行,而順治經歷了董鄂妃的離世後,內心十分悲痛,對自己的生已然不看重了,於是在染上天花的一個星期內,順治經歷了病重最終病逝,沒有一點餘地可以挽回,順治在臨終前,安排了康熙繼承皇位,此時的康熙年僅八歲,根本無法親政,所以一切大權都由孝莊來把持。

在順治駕崩後,孝莊立即對已經出家的吳良輔下了一道旨意,以他“變易祖宗制度”的罪名從而處死他,所以下令處死吳良輔的根本不是康熙而是孝莊太后,而孝莊給予吳良輔的罪名正是吳良輔此前的種種過錯。

處死吳良輔的“程序”還是通過朝廷頒佈的,而這個程序就是以康熙“聖旨”的名義公佈出來,其中細數了吳良輔的五大罪過:

一、吳良輔違背了清太祖、清太宗不設宦官的政策。

二、吳良輔違背了順治帝禁止宦官干政的政策。

三、吳良輔倡議設立十三衙門,實則以十三衙門爲觸手干涉朝政。

四、吳良輔貪污大量的糧食和金錢,剋扣軍人的餉銀。

五、吳良輔甚至有意在順治失意懶散的時候把持朝政,罪該萬死。

五項罪名一出,吳良輔根本沒有挽回的餘地,而十三衙門也跟着吳良輔徹底煙消雲散,但關於吳良輔的罪名中,根本沒有吳良輔“淫亂”後宮的說法,吳良輔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太監,而大太監一般都是“徹底”的太監,與那些並不徹底的太監又是不同的。

事實上,孝莊太后是很“痛恨”吳良輔的。

吳良輔深受順治帝寵幸,爲何康熙即位後立刻殺了他? 第6張

因爲吳良輔間接害死了順治,當時的順治正值壯年,只要不死那就是前途無量,當一個千古一帝不在話下,可就爲了去觀禮吳良輔出家,順治染上了不能治癒的天花,最終死在皇宮中,孝莊一想起兒子這屬於是“慘死”便悲痛欲絕,氣便都撒在了吳良輔的身上。

除此之外,吳良輔也曾因爲董鄂妃的事被孝莊視爲“眼中釘”。

當年順治特別寵愛董鄂妃,一度要將董鄂妃冊封爲皇后,試圖廢掉孝莊前後給他安排的皇后,面對順治的瘋狂行爲,孝莊自然是不同意,於是在順治的婚姻感情問題上和順治爆發了巨大的衝突,母子一度失和,孝莊不得不善待董鄂妃來緩和母子矛盾。

但孝莊再如何善待董鄂妃,都不可能讓董鄂妃當皇后,而吳良輔是順治的心腹太監,自然也向着順治和董鄂妃,他屢次站在董鄂妃的立場上和順治的其他後宮鬥,也就董鄂妃心地善良,不然的話吳良輔恐怕就要上演“後宮大亂鬥”了,但即便如此、都沒人敢保證吳良輔沒有“暗算”過順治的皇后們。

吳良輔深受順治帝寵幸,爲何康熙即位後立刻殺了他? 第7張

而順治的皇后,一直都是孝莊太后的“孃家人”,她們代表了博爾濟吉特家族的利益,所以孝莊太后痛恨吳良輔那是情有可原的,特別是他還有“挑撥”太后和皇帝關係的嫌疑,放在誰的手裏,都不可能讓吳良輔活。

關於處死吳良輔一事,只能說是康熙童年記憶裏的一個片段,康熙無權對吳良輔做出審判,他還要經歷鰲拜的專權數年纔開始走向成熟,康熙和順治的人生軌跡很少,沖齡登基,揹負的責任和智力、思想完全不相符合。

或許康熙長大後回頭看,也會覺得吳良輔做得不妥吧。

至於吳良輔和他的母親有染這事,康熙可能也想不到後人還能杜撰出這麼一個故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