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康熙繼位之後爲什麼要殺掉大太監吳良輔?

康熙繼位之後爲什麼要殺掉大太監吳良輔?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民間傳說太監吳良輔曾經與康熙生母佟妃對食,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如果不是,康熙繼位之後爲什麼要殺掉大太監吳良輔?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明朝末年,年紀尚小的吳良輔就淨身入宮當了太監。明朝有內十二監,都是由宦官管理,十二監總領事叫提督太監,位居四品。十二監中權力最大的是司禮監,像劉瑾、魏忠賢都出身司禮監。除此之外還有四司八局,總稱爲二十四衙門,各設專職掌印太監。

明朝滅亡之後,滿清入主京城,吳良輔順勢投降了清朝,成爲順治的貼身太監,繼續在宮廷發光發熱。

在清朝初期,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時期是沒有宦官制度的,到順治入關之後,接收並安置了明朝投降的宦官,纔有了宦官制度。

順治親政之後曾與朝臣們分析前朝利弊,他說明朝亡國與宦官亂政有很大關係,因此順治定下了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訓。順治還仿照朱元璋時候的舊制,鑄了一塊鐵碑立在交泰殿門口,明文規定凡是有不法行爲的太監,一律凌遲處死。

別看順治親自定下了這條規矩,但他卻是第一個違背的人,因爲他後來很快就寵信上了太監吳良輔。

清朝剛入關時皇宮裏沒有太監,由內務府負責管理皇宮事務,宮女太監也都歸內務府管理。但是由於紫禁城面積太大了,宮廷各項事務也比較多,典儀制度異常繁雜,內務府制度當時也不夠完善,維持龐大的宮廷運行有些困難。

這時候貼身太監吳良輔就站出來爲順治分憂了,他向順治提議,仿照明朝二十四衙門設立十三衙門來幫內務府分擔工作,十三衙門的負責人都由太監出任,這其實就相當於架空了內務府的權力。

內務府向來由上三旗包衣掌握,順治當時還是太年輕,他沒想到更深層次的問題和隱患,只是覺得把權力交給八旗貴族掌握的內務府,不如交給從小陪伴自己的吳良輔,於是欣然採納了吳良輔的提議。順治十一年(1654年)順治下諭旨,指出“內務府事務殷繁,須各司分理”,正式設立十三衙門。

通過這件事順治還發現吳良輔很有才能,也越發寵信和重用他。吳良輔權勢極大,於是有人猜測他與康熙生母佟妃發生了一些吃葡萄不吐葡萄皮的關係。

不過嗑這對cp實在太牽強了,吳良輔在明朝的時候就被沒收了槍炮,清朝接收他們以後,也對他們這些投降的宦官進行了二次體檢,因此他絕對是空空如也的真太監,不可能與宮中嬪妃發生一些深入淺出的關係。

雖然清朝初期宮廷裏也延續了明朝宮廷的對食風氣,但只有之前的漢人宮女纔會與太監對食,滿人宮女是非常看不起太監的,根本不可能與太監對食,更何況康熙生母當時還是高高在上的皇妃,更不可能與太監發生一些“指上談兵”和“口若懸河”的事情。

康熙繼位之後爲什麼要殺掉大太監吳良輔?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吳良輔不是因爲與康熙生母有曖昧關係而被誅殺,那康熙又是爲什麼要殺他呢?

吳良輔的死純粹是因爲在他身上冒出了宦官干政的苗頭。他提議由十三衙門替代內務府管理皇宮事務,而十三衙門的負責人都是宦官,這大大提升了宦官的權力和地位,吳良輔是在爲宦官干預朝政鋪路,培植自己的親信勢力。

而吳良輔能獲得順治寵信還在於順治的個人經歷,順治6歲即位,14歲親政,在未親政這期間一直是由叔叔攝政王多爾袞把持朝政。

順治親政之後也沒有徹底自由,雖然攝政王多爾袞死了,但順治的母親孝莊太后還在啊,孝莊就像現在大多數母親一樣,對順治的事業和生活進行了全方位的干預,連順治的兩任皇后都是由孝莊從孃家挑選的。

順治先是被多爾袞控制,後來又被母親孝莊太后管制,這樣的成長環境使他性格十分叛逆。而吳良輔自幼在皇宮長大,善於察言觀色揣摩上位者的心思,對順治百般討好和服從,再加上他與順治朝夕相處,因此順治心理上對吳良輔極爲依賴。

清朝不光太監是用了明朝投降來的,各級行政班子很大一部分也是吸納了明朝的人員。雖然順治明令禁止官員們私下交往、私人宴飲,他認爲如此就可以永遠杜絕朋黨。

但這些前明官員在明朝時期就養成了巴結權宦的習慣,眼看吳良輔如此受寵,不少官員都來巴結他,走他的門路,希望能借他的口在順治面前美言幾句好獲得提拔。後來就爆發了陳之遴案。

陳之遴是崇禎十年(1637年)的榜眼,出身浙東的名門望族,後參加東林黨,才華橫溢,善書法、工詩詞,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詞人,早年常和錢謙益等文壇領袖詩詞唱和。

但這個陳之遴卻是個牆頭草,爲人貪婪,善於見風使舵和討好諂媚。他比多爾袞的年紀還大7歲,當初多爾袞攝政時,陳之遴爲了討好多爾袞,竟然稱多爾袞爲“恩父”,之後陳之遴靠着給人當兒子一路升到禮部侍郎。

後來多爾袞去世,順治展開政治清算,這時候“大孝子”陳之遴也不敢站出來替“恩父”說話了,反而舉報揭發多爾袞的罪行去討好順治,而順治由於生長環境的關係就喜歡別人順從自己,況且陳之遴還非常有才華,馬屁功夫十分獨到,順治認爲陳之遴非常有才能,不僅沒追究他當初依附多爾袞的黑歷史,反而還晉升他爲禮部尚書兼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第二年,又授予他弘文院大學士。

吳良輔和陳之遴相見恨晚,臭味相投,內外勾結,把當時官場搞得烏煙瘴氣。順治十五年(1658年)陳之遴和都督同知王之綱、御史王秉乾聯合吳良輔納賄作弊的事被人檢舉揭發,按照順治自己定下的規矩,宦官不得結交外臣,干預朝政,吳良輔和陳之遴都應該被處斬。

康熙繼位之後爲什麼要殺掉大太監吳良輔? 第2張

但是順治捨不得殺掉他們,於是下旨以“恐株連甚多,姑從寬,一概免究”的理由赦免了他們的死罪,只把陳之遴罷官抄家,流放盛京瀋陽,王之綱流放尚陽堡。而吳良輔則得到了順治的庇護,幾乎沒有得到任何實質性處罰。

順治的行爲引起了孝莊太后的反感,早在順治聽從吳良輔的建議設立十三衙門時,孝莊就勸順治不要改革內務府制度,不能讓宦官掌權,但叛逆的順治還是一意孤行。

後來吳良輔又結交權臣、收受賄賂、干預朝政,這更讓孝莊嗅到了宦官亂政的味道,但孝莊明白如果自己出面勸阻,順治反而會更加寵信吳良輔,因此陳之遴案發生後,孝莊按兵不動,沒有強硬要求順治嚴懲吳良輔。

順治十四年(1657年),順治開始接觸僧人,成爲佛教信徒,經常召見佛學界德高望重的人交談詢問,並給自己取了法號“行癡”,潛心研究佛法不理政事。

順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順治的寵妃董鄂妃病逝於承乾宮,順治陷入了痛苦之中,心灰意冷的他產生了棄位出家的想法。這個想法被孝莊太后制止,於是順治就想到找替身代替自己剃度出家皈依佛門。這個人當然就是順治最信任的大太監吳良輔。

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二,順治在憫忠寺(現今北京市廣安門內法源寺)爲吳良輔舉行了隆重的剃度儀式,順治親臨現場觀看了儀式並發表講話。豈料當天回宮之後順治就感染了天花病毒。

當天夜裏順治高燒不退,他預感自己病體沉重,恐怕活不了幾天了,於是在初六那天深夜緊急召見禮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王熙和原內閣學士麻勒吉到養心殿口授遺詔,遺命第三子康熙繼位,命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當然康熙繼位也是得到了孝莊的認可,否則這道遺詔根本公佈不出來。

就這樣,8歲的康熙繼位了,他的生母永福宮佟妃與順治的皇后孝惠章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曰慈和皇太后。可惜紅顏薄命,康熙登基僅僅兩年後她就因病去世了,年僅24歲。佟妃死後葬在了清孝陵,上諡號“孝康章皇后”。

而吳良輔走在了佟妃前面,順治剛去世,孝莊就對吳良輔下手了。順治去世的時候吳良輔還在憫忠寺當和尚,孝莊立刻命人去憫忠寺把吳良輔抓了回來,然後下懿旨以“變易祖宗制度”的罪名將吳良輔誅殺。

孝莊爲了尊重康熙,又在康熙元年(1662年)二月以康熙名義下了一道聖旨,痛斥吳良輔干預朝政、結黨營私。

康熙的聖旨中歷數吳良輔罪責:內官吳良輔,陰險狡詐,巧售其奸,熒惑欺矇。變易祖宗舊制,倡立十三衙門名色。廣招黨類,恣意妄行。錢糧藉端濫費、以遂侵牟。權勢震於中外,以竊威福。恣肆貪婪,相濟爲惡。假竊威權,要挾專擅。內外各衙門事務,任意把持。廣興營造,糜冒錢糧,以致民力告匱,兵餉不敷。

聖旨中還明確強調清太祖和清太宗時期不設宦官就是擔心宦官亂政,但入關後既然設立了宦官制度那就要嚴格對宦官進行管控,以防後世出現宦官亂政的事情,處死吳良輔就是杜絕宦官亂政的典型案例。

因此康熙的聖旨中強調:我太祖太宗、痛鑑往轍、不設宦官。先帝以宮闈使令之役、偶用斯輩。繼而深悉其奸。

之後孝莊又下懿旨將十三衙門盡數廢除,恢復了內務府對皇宮事務的管理職權,具體事務由敬事房管理。

從此以後清朝皇帝對宦官結黨干政的事極爲敏感。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奏事處太監高雲從收受賄賂,泄露了官員任免檔案,乾隆知道後非常憤怒,立刻依祖訓將高雲從凌遲處死,相關官員全部被革職流放。

康熙繼位之後爲什麼要殺掉大太監吳良輔? 第3張

由此可見吳良輔的被殺給後世清朝皇帝樹立了嚴懲宦官干政的典範。從此以後清朝宦官都能夠恪守本分,幾乎再也沒有出現過宦官干政的事情。

所以說吳良輔實際是被孝莊太后誅殺的。孝莊太后是一位卓越的女政治家,她對於清朝入關後的政治體制建設起到了指導性的作用,爲後世皇帝的執政體系建立了完善的框架,關於宦官干政的問題她也給出了處理的範本。孝莊太后以康熙的名義下旨公佈吳良輔的罪行,就是爲了警醒後世皇帝,嚴肅杜絕宦官亂政的現象。

其實康熙繼位時年僅8歲,他哪知道吳良輔該不該殺,吳良輔的死也並不涉及宮廷醜聞,而是孝莊太后樹立的反面教材而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