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康熙爲什麼要殺吳良輔?原因是什麼

康熙爲什麼要殺吳良輔?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康熙怒斬吳良輔,真的是因爲他與自己生母有着特殊的關係麼?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在不少影視作品中,都表現了康熙皇帝的生母佟佳氏與順治皇帝寵信的太監吳良輔之間不同尋常的關係,而這並沒有歷史依據。

實際上,之所以影視作品或者一些野史祕聞中會有這樣的傳說,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當年秦始皇的母親趙姬與“假官宦”嫪毐之間關係的影響。秦始皇嬴政登基的時候,其母趙姬是非常的年輕。於是年紀輕輕就守寡的趙姬讓嫪毐成爲了自己的“男寵”,並且還生下了孩子,而在嫪毐的蠱惑下,趙姬甚至有了想要扶正他與嫪毐所生孩子的想法,嫪毐也有了謀反的想法與舉動。這便觸動了秦始皇的底線,最終秦始皇以及其殘忍的方式殺掉了嫪毐。

秦始皇與康熙同樣是少年登基,同樣是開創了一代盛世基業,同樣是一生縱橫,征戰無數,於是,也就非常慣性的將二人的母親的行爲做了聯繫與參照。所以,這纔有了康熙的生母佟佳氏與宦官吳良輔不正當關係的傳聞,也正是因爲如此,引得康熙皇帝怒斬吳良輔。

康熙爲什麼要殺吳良輔?原因是什麼

然而,這在當時,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且不說順治皇帝在位的時候,作爲自己的近侍,不可能給予吳良輔與后妃太多接觸的機會,而在順治皇帝去世後,吳良輔也非常迅速的被除掉,也不可能有過多與佟佳氏發展關係的可能,況且這個時候的吳良輔還在代替順治皇帝出家,根本不在宮中,這一點後面會講到。而就當時清朝的政治體制而言,太監將勢力染指到擺弄后妃,在明清這樣皇權高度集中的政治統治下儼然是不可能的。

當然,還有最爲關鍵的一點,就是此時的康熙皇帝只有八歲,手中並沒有權力,當時的權力掌握在孝莊太后以及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四位輔政大臣手中。而事實上,吳良輔的死去世也是孝莊太后與四位輔政大臣下的命令。

所以,說吳良輔的死是因爲其與康熙生母佟佳氏非比尋常的關係,是並無此事,況且,說是康熙皇帝下令處死的吳良輔,更是無稽之談。

康熙爲什麼要殺吳良輔?原因是什麼 第2張

吳良輔被處死,歸根結底還是各方勢力間的權力鬥爭。

吳良輔的上位與多爾袞的專政有着非常密切而又直接的關係。

清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皇太極去世,順治皇帝登上皇位。在此之後,多爾袞作爲輔政大臣,不斷排除異己,長期把持朝政,成爲了大清王朝的實際統治者,而他也是強迫順治皇帝先後加封他爲“皇叔父攝政王”以及“皇父攝政王”,權勢極度顯赫。

而多爾袞在長期專政的同時,對於順治皇帝也進行了極大的束縛和限制,包括對他的教育上,能力與眼界發展上,以及他與孝莊太后的母子感情上,都有着很大的影響。

於是順治皇帝對於身邊的近侍和宦官產生了極度的依賴於好感,吳良輔也就是藉助這樣的機會成功上位。

而吳良輔在順治朝時期所做的影響最大的事情,便是仿照明朝的制度,改內務府爲“十三衙門”。

看過清宮劇的朋友對於內務府並不陌生,這是自清朝在關外時期就已經設定,掌管宮廷事務的重要衙門,其首領即內務府總管,更是隻能由滿洲人,並且是皇帝的親信才能擔任的。

而根據吳良輔的提議,應該仿照明朝時期的“二十四衙門”制度,建立“十三衙門”,即司禮監、御用監、御馬監、內官監(宣徽院)、尚衣監、尚膳監、尚寶監(尚寶司)、司設監、尚方監(尚方院)、惜薪司、鐘鼓司(禮儀監、禮儀院)、兵杖局、織染局(經局),全權代替內務府。更爲重要的是,“十三衙門”的主管皆爲宦官,這樣的安排使得清朝又回到了明朝時期宦官參與政事,對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也開始進行了滲透。

至此,清朝初年最大的宦官集團“內廷十三衙”,就此形成,圍繞着其所進行的權力鬥爭與衝突也是愈演愈烈,吳良輔無疑是宦官集團的重要核心與傑出代表。

康熙爲什麼要殺吳良輔?原因是什麼 第3張

然而,就在順治十七年(1660年),這一切都發生了重要轉折。

就在這一年底,順治皇帝最爲寵愛的妃子董鄂妃生病去世了,順治皇帝極爲悲痛,不僅放下全部國政爲董鄂妃祭奠,更是就此看破紅塵,想要剃度出家。

然而順治皇帝終歸是“出家未遂”,在孝莊太后以及朝臣們的勸阻之下,順治皇帝並沒有出家,而是讓他非常信任並且寵信的太監吳良輔,在憫忠寺剃度,代替自己出家。此時距離順治皇帝去世僅僅只剩下了五天時間。

伴隨着順治皇帝的去世,年幼的康熙皇帝登基,權力也轉移到了孝莊太后和四位輔政大臣手中,他們隨即對“內廷十三衙”這個宦官集團進行了打擊與清算,包括吳良輔在內的衆多宦官被下令處死,“十三衙門”也就此遭到了裁撤,並且重新建立了內務府等宮廷事務機構。

康熙爲什麼要殺吳良輔?原因是什麼 第4張

實際上,早在順治十五年(1658年)的時候,吳良輔就與大學士陳之遴、都督同知王之綱、巡視中城御史王秉乾等人串聯勾結、納賄作弊而遭到了彈劾,但是因爲當時順治皇帝的寵愛,進而免於了處罰,而這也說明吳良輔等宦官組成的政治集團與當時朝堂之上的滿洲貴族集團之間,有着非常尖銳的矛盾。特別是在改內務府爲“十三衙門”的事情上,由於內務府的高級官員都是由滿洲貴族或者宗室成員擔任,此舉無異於是對滿洲貴族宮廷影響力的削弱,必然也是不能爲其所接受的。

也正是因爲如此,在順治皇帝剛剛去世後,立馬就對吳良輔集團進行了打擊與清算,實質上還是政治平衡與權力鬥爭的結果,而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縱觀整個清朝並沒有出現宦官干政的局面,可以說除掉“內廷十三衙”這一舉動奠定了決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