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經歷了兩次婚姻的李清照,晚年生活爲何如此淒涼?

經歷了兩次婚姻的李清照,晚年生活爲何如此淒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 ,號易安居士,宋代婉約派詞人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李清照一生經歷了兩次婚姻,可第二次婚姻卻讓她遇到了渣男,在經歷了家暴之後,李清照頂着坐牢的壓力都要和丈夫離婚,而李清照的晚年也是孤苦一人,孑然一身。

在婉約派詞人中,李清照是最特別的一位,她既是女性,又是婉約派中風格最細膩、詞韻最有特色的,如果說男性的婉約到盡頭是浪漫,那麼李清照的婉約就是在愛與遺忘間徘徊的感動,這些情緒來自於李清照的天賦,也來自於她的人生。

在李清照尚未經歷感情的時候,她就像詩仙李白一樣“飲酒作樂”,在酒醒之後作詞抒情,“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出,李清照的一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直接震動了整個北宋文壇,因爲這般的表現手法不是什麼才子再現,而是“前無古人”,所以李清照早早在文化圈子享有名氣。

出了名後,一個閨中女子竟然飲酒至醉倒這件事反而是沒什麼人提了,即便這時候是在宋代。

書香門第,汴京才女。

李清照出身在一個文化氣息很重的家庭,她的父親李格非是蘇軾的門生,她的母親又是開府儀同三司王拱辰的孫女,最重要的是,王拱辰乃是狀元知識淵博,與北宋文壇第一位領袖歐陽修是“連襟關係”,可見家中文化底蘊不會差到哪裏去,所以李清照的家庭,跟兩任北宋文壇領袖有着很深的關係。

在北宋中後期,理學對人的束縛已然加劇,宋仁宗、宋神宗時期分別都有公主被駙馬“虐待”但卻不能離婚的例子,在唐代,這種妻弱夫強的情況還是很少見的,所以隨着理學思想的深化,女性的地位不斷下降,李清照在這種背景中,更顯獨特。

因爲家學淵源的關係,李清照自幼學習頗豐,父母都是書香門第的俊男才女,自然不打壓她學習的愛好,所以當李清照還是豆蔻年華之時,她的文學功底就已經“逼近前輩”。

經歷了兩次婚姻的李清照,晚年生活爲何如此淒涼?

所謂前輩,狹義指李格非,廣義則是指北宋文壇的新生代文人,李格非一生當官品級不高,對於女兒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任由女兒在知識海洋暢遊,而李格非的師兄,蘇軾的大弟子晁補之則是對李清照不吝讚美,屢次公開稱讚她的才思。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便是在這麼一種背景下面世,一個文人的“酒女”在盡興後有感而作,瀟灑的意境可見一斑,但文字的背後又是心靈與世界交談的細膩,這是婉約派的新血液。

情竇初開,琴瑟和鳴。

公元1101年,據說在這一年的上元節晚會中,十八歲的李清照和二十一歲的趙明誠在汴京街頭偶然相遇、相識,趙明誠乃是當朝吏部侍郎趙挺之的公子,他沉迷於古物及字畫文學,李清照也同樣深諳追逐古人之道,兩人淺淺交談,然後在心底互思了終生。

不久後,趙家的婚帖送入了李家,又一對俊男才女,整個汴京好生歡喜。

夫妻二人成親後,相敬如賓,但恩愛時刻也不少,而他們“秀恩愛”的最好方式,就是一同探索文學,都說夫妻和諧的最高狀態並非是要錦衣玉食,若果有靈魂上的共鳴,那麼粗茶淡飯、柴米油鹽也是樂事。

經歷了兩次婚姻的李清照,晚年生活爲何如此淒涼? 第2張

有人覺得,李家、趙家都是當朝官員,底蘊深厚,怎麼可能粗茶淡飯?

但事實上,趙李二家不是蔡京、章惇這種撈錢的官僚之家,他們只拿自己俸祿,在汴京這種寸土寸金的環境中,生活壓力其實是不小的,分到三公子趙明誠手上的錢更少了,可少了又如何,兩人爲了愛好,竟“典當”衣物、珠寶來購置碑文。

趙明誠還未入仕之前,因爲父親的身份得以在太學進修,他一個月只有兩天假期,每次一下課,便是帶着李清照在汴京的鬧市裏“淘寶”,偶爾買一些古籍、古字,待到口袋空空後,趙明誠會用剩下的最後一點錢給李清照買最愛吃的零嘴,夫妻便齊齊攜手歸家。

這是李清照最快樂的時光,往後的日子都無法與之比擬。

但李清照卻不知,頗有一種“當時只道是尋常”的意境。

元祐黨爭,殃及池魚。

1102年,北宋朝堂新黨爆發,一場針對所謂“元祐黨”的政治鬥爭開始,李格非很不幸運,名列“元祐黨碑”之上,而朝廷的新黨爲了對元祐黨人“趕盡殺絕”,出臺了兩個命令,這兩個命令沉重打擊了李清照:

一、元祐黨的家人眷屬不得居住在汴京。

二、元祐黨人不允許和宗室聯姻,不論男女。

經歷了兩次婚姻的李清照,晚年生活爲何如此淒涼? 第3張

這兩個禁令的對象,李清照全中,所以李清照除了有被趕出汴京的窘迫外,還有被逼着和趙明誠離婚的風險,可世事如此,李清照沒有辦法,她只能順應生活的大流,跟着命運的無奈離開汴京,所幸趙明誠沒有拋棄李清照,始終保持着婚姻關係。

不久之後,趙挺之升任左相,暫時壓制了蔡京,因此便解開了元祐禁令,李清照因此得以回到汴京居住,但朝廷鬥爭的可怕讓人難以想象,李清照歸京和夫家團聚不久,蔡京又再次上臺,趙挺之又被打倒,這一次連趙家都被“驅逐出京”,趙明誠和李清照只能離開汴京。

患難夫妻,不過如此。

離京後,李清照和丈夫定居於青州,李清照將居所起名爲“歸來堂”,她二十五歲這一年,就給自己起了個“易安居士”的雅號,也是在青州時期,李清照和丈夫變成了“考古學家”,經常收集一些碑文和古物,這時的生活雖然沉重,但仍有興趣可支,也稱得上苦中作樂了。

後來隨着黨爭的淡化,趙明誠再次被啓用,他的官職不算小,在北宋滅亡前的數年之際,趙明誠被朝廷任命爲萊州的知州,李清照人也到了中年,跟着丈夫奔波,一路上增長了許多見聞,當年的少女,如今只能叫做“美婦”,時過境遷,時光的力量讓人敬畏卻又無法自拔。

經歷了兩次婚姻的李清照,晚年生活爲何如此淒涼? 第4張

再後來,李清照不僅經歷了家庭的顛沛流離,還見證了國破山河的民族危機,靖康之恥傳遍天下,李清照內心憤懣難平,但她只是一介女流,無法抗爭,眼看着南宋崛起,李清照稍微心安,她也暫且自身難保,帶着十五車“財富”不斷轉折,她的一生,似乎都在保護知識。

這十五車並非是什麼金銀珠寶,而是李清照和趙明誠這麼多年來一起收集的字畫、墨寶、文物,這些精神的食糧被李清照牢牢保護着,而這十五車,已經是精簡過後的結果,在李清照所作的《金石錄後序》中就曾記載道:

“既長物不能盡載,乃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後又去書之監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 凡屢減去, 尚載書十五車,至東海,連艫渡淮,又渡江,至建康。”

長物、重物、重大者被李清照紛紛減去,而帶着這十五車的“財富”,李清照在亂世之中忐忑南下,艱難到達建康。

又過了兩年,負責鎮守江寧的趙明誠竟然面對着來犯的敵人膽怯而逃,這事成爲了李清照和丈夫之間的感情裂痕,李清照最恨拋家棄國之人,而丈夫的節氣讓她羞愧,所以李清照在和趙明誠覽烏江的時候,寫下了“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項羽自殺在了烏江,可你呢,趙明誠?

經歷了兩次婚姻的李清照,晚年生活爲何如此淒涼? 第5張

在詞人的眼裏,一個人的言行不一致,這就是對她最大的背叛,趙明誠十分羞愧,可趙明誠和李清照都是天命之際的人了,五十歲了,還有什麼放不下,生活得過且過吧。

過了幾個月,趙明誠因病去世,李清照成爲寡婦,自此去處不定,而在紹興元年的時候,四十七歲的李清照住在土民之家,沒曾想辛辛苦苦保存的十五車書畫竟被一夜之間盜空,李清照欲哭無淚,精神食糧的丟失讓她老了許多歲。

二次婚姻,竟是渣男。

在李清照萬念俱灰下,一個男人出現了,他名爲張汝舟,乃是北宋末年的進士,但他從來沒當過什麼大官,能力平平,一直都是小官小吏,本來張汝舟和李清照之間的差距極大,可李清照已經是接近五十歲的婦人了,加上丈夫去世,家道中落,張汝舟對她的關心,讓她決定開始第二段婚姻。

可誰知道,張汝舟的目的根本不純粹。

張汝舟早聽說過李清照夫婦到處收集各種文物以及字畫,所以這兩人的“文產頗豐”,在得知李清照生活變得如此卑微的時候,張汝舟想出了辦法,那就是對李清照示好,然後再趁機奪走李清照辛辛苦苦找到的一切成果。

漸漸地,張汝舟的意圖就表現出來了,可他更沒想到,李清照的“珍寶”竟然被盜竊一空,他精心謀劃的一切早被人偷走了,張汝舟一氣之下便開始對李清照拳打腳踢,連李清照自己都沒想到,她竟然會遭到丈夫如此輕薄。

中年的不堪,如何對得起當年的瀟灑?

經歷了兩次婚姻的李清照,晚年生活爲何如此淒涼? 第6張

既然是李清照,那麼便不能忍受,她本就恨自己是一介女流,不能親身赴戰場抵禦金人,如此還受這等窩囊氣,於是李清照毅然決定以張汝舟“科舉作弊”之事作爲切入點,將張汝舟送進大牢,自己也能夠與張汝舟“離婚”。

告夫雖成,卻入牢獄。

大宋律法在理學的武裝下經歷了一種很扭曲的變化,那就是“夫妻連坐制”。

比如丈夫有罪,妻子要告,這在法理上來講是可行的,而且一旦涉及家國大義的罪行,妻子的大義滅親反而還會受到讚揚,但宋代的法律規定,妻子告發丈夫,即便告發的事情屬實,都要坐兩年大牢。

言外之意,就是在逼着妻子”袒護”丈夫的一切行爲。

而李清照作爲女人,自然逃不了這條法律的管控。

要坐牢,她還敢告嗎?

告!即便是坐牢又如何,這就是李清照。

因爲張汝舟作弊的事情乃是北宋末年的事情,到了南宋一朝,所有的既得利益集團都已經破滅了,根本沒有人會因爲利益網絡幫助張汝舟瞞案,於是李清照的告發生效,張汝舟被依法處置,而李清照也“依法入獄”。

爲了下半生的自由,李清照以兩年牢獄生涯來置換。

經歷了兩次婚姻的李清照,晚年生活爲何如此淒涼? 第7張

所幸李清照有故人庇護,紹興府知府纂崇禮認識李清照,他在此事上給李清照“疏通關係”,李清照在牢裏只蹲了一個多星期便出來了,從大宋的法律來講,李清照就是走關係提前出獄,即便這個律法很不合理,但李清照也還是走了後門。

這件事也成爲了後人“鄙夷”李清照的一個切入點,大家覺得,李清照去舉報張汝舟所謂的“科舉作弊”,與她走關係被保出獄,這兩件事情本質上都是一樣的,代表着不公平,李清照的晚年看似悽慘,卻依然有着特權階級該有的便利。

淒涼離世。

關於李清照是否爲特權階級,這件事其實不存在討論的意義,因爲李清照一生的成就和悲哀本身就來自於她的出身和階級,凡事不可能拋開現實看問題,而李清照在出獄後,致力於創作文學,並且屢次表達了國家一統的強烈願望,李清照仍舊是一個純粹的人。

有問題的,大概率是這個世界。

經歷了兩次婚姻的李清照,晚年生活爲何如此淒涼? 第8張

因爲無子,李清照的晚年沒人給她養老,她能靠的就是自己的文化、作品來謀生,但李清照這位“女詞人”在大宋絕無僅有,更多的文人都是願意照顧李清照的,所以李清照的晚年,一直活着寡淡卻還算溫飽的生活。

1155年,李清照臨安去世,她一生活了七十一歲,而在她離世的時候,對家鄉汴京無比地思念,只是終究無法回去了。

關於李清照的晚年悲哀,她對於國家的無奈更多於生活的無奈,可不管怎麼說,都無法挽回一切危局了,唯獨悲嘆她在一個以文著稱的時代,但這也是一個武功卑微的時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