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蜀漢和曹魏正統之爭中 後世朝代爲何有分歧

蜀漢和曹魏正統之爭中 後世朝代爲何有分歧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9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蜀漢和曹魏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前言

想當初曹操劉備上演“煮酒論英雄”之時,兩人恐怕都沒有想到最後會三分天下而各佔其一。兩人都是亂世之英雄,曹操一統北方,夯實了曹魏的基礎,劉備入據巴蜀,建立了蜀漢。從漢中之戰、襄樊之戰到鄧艾滅蜀,兩個政權勢同水火,都把己方視爲正統,把對方視爲亂臣。

兩個政權覆亡後,官方和民間對二者的正統之爭依然是不絕於耳。有的朝代持“帝魏寇蜀”論,也有的朝代持“帝蜀寇魏”論。難道這裏面就沒有一個合適的評判標準嗎?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後面的那些朝代爲何會在此事上有分歧?

蜀漢和曹魏正統之爭中 後世朝代爲何有分歧

煮酒論英雄

一、“帝魏寇蜀”論

1、說曹魏是正統的理由是什麼?

東漢王朝不是亡於外患,而是內部的權力發生變更,曹丕要代漢,總不能像姬發劉邦等人那樣打着誅“無道”的旗幟,不然世受漢室之恩的他們曹家又算什麼?曹魏集團中那些原漢室臣民又該作何感想?如果東漢是“無道”,他們這些人不也都是“無道”嗎?故而曹丕學了王莽那一套,讓前面的皇帝禪讓,等於是說東漢非“無道”,“無道”的只是漢獻帝。

甭管舊朝的皇帝是否是自願禪讓,新朝的皇帝只要有了禪讓的名分,那就在一定程度上對自身及前朝臣民進行了定性。自漢獻帝禪讓曹丕後,諸多新朝皇帝選擇效仿這種方式來完成王朝更替,比如魏元帝禪讓司馬炎,晉恭帝禪讓劉裕、南朝宋順帝禪讓蕭道成、隋恭帝禪讓李淵和後周恭帝禪讓趙匡胤等。久而久之,禪讓成爲了新舊王朝更替的法理性程序。曹魏在這上面便勝了蜀漢一籌。

古代的禪讓程序

有時候實力比形式更重要,秦始皇和漢高祖都未曾經歷過禪讓的程序,可這並不影響秦漢兩朝在人們心中的正統地位。南北朝時期,東晉是西晉的延續,其正統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按此來說,東晉之後的宋齊樑陳自然也都是正統,畢竟這幾個朝代在交替之時都是搞過禪讓的。然而滅掉南陳的隋朝因爲實力強大,也被視爲正統。

既然隋朝是正統,那麼北周、西魏和北魏又是不是正統呢?畢竟隋文帝接受的是北周靜帝的禪讓,而北周又源於西魏,西魏源於北魏。另外,中原地區自古便是華夏腹心,誰佔據了中原,誰便能夠有一定的法統地位,比如“入主中原”、“逐鹿中原”和“問鼎中原”等等。相比實力較弱、偏居巴蜀的蜀漢來說,實力強大、佔據中原的曹魏無疑又勝了一籌。

蜀漢和曹魏正統之爭中 後世朝代爲何有分歧 第2張

三國各自的疆域

2、有哪些朝代說曹魏是正統?

兩晉:晉由曹魏禪讓而來,只有曹魏是正統,晉纔是正統。晉朝皇帝正是出於這種考慮,在各個方面都強調曹魏的正統性,比如晉朝時期編著的《三國志》。此書作爲三國時期的正史,雖說沒有像《漢書》、《後漢書》那般以單一王朝來著史,可裏面內容明顯是傾向於曹魏的,比如書中分魏蜀吳三部分,曹魏、蜀漢和孫吳分別佔30卷、15卷和20卷,曹魏的篇幅整整是蜀漢的2倍。

《三國志》中的曹魏部分主要以本紀紀事,而蜀漢部分卻以傳記來記事,按當時的著史習慣來說,本紀是用於皇帝的,而傳記則主要用於其他階層的歷史人物和部分偏遠地區的君主。另外,書中故意避開了蜀漢的國號,單用一個“蜀”字,明顯是把蜀漢視爲地方割據政權,而把曹魏視爲正統王朝。

《三國志》作者:陳壽

北魏至唐朝:西晉變東晉後,北方的諸多政權爲了更好地凝聚中原人心,選擇曹魏爲正統,因爲晉朝奪的是曹魏的江山,他們以曹魏繼承者的名分來和東晉PK,在法理上更有依據。爲了落實曹魏繼承者的名分,他們不僅把“魏”拿出來作爲國號,比如冉魏和北魏等,還沿用了曹魏的各種典章制度。

事情到了唐朝則有了一定的變化,唐朝和隋朝一樣是由西魏而來,也和隋朝一樣將曹魏視爲正統,比如唐朝在組織編撰《晉書》時,也是沿着曹魏到兩晉的脈絡來寫的。然而唐朝對蜀漢的態度也很友好。既有人稱讚曹操的豪邁和文治武功,也有人歌頌蜀漢諸葛亮等人的赤膽忠心。

蜀漢和曹魏正統之爭中 後世朝代爲何有分歧 第3張

西魏八柱國十二大將軍

二、“帝蜀寇魏”論

1、說蜀漢是正統的理由是什麼?

所謂正統,即一脈相承。劉備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劉秀是西漢長沙定王劉發的後裔,劉勝和劉發均是漢景帝之子,如果說劉秀當初恢復的是漢室基業,那麼劉備的蜀漢應當也是漢室餘續。劉備自打起家之初便喊着“匡扶漢室”的口號,他把自己的事業和漢室天下牢牢地綁在了一起。

公元198年,劉備跟着曹操到了許昌,他在許昌期間和國丈董承等人建立了良好的關係。當時以董承爲核心,組建了一個“衣帶詔”小團體,劉備因爲一向“心繫漢室”,也被拉了進去。後來事情泄露,董承等人被曹操處死了,劉備因爲正好出徵在外,幸運地躲過一劫。此事鬧得天下皆知。

衣帶詔密謀

漢室享國四百餘年,心向漢室的人不在少數,曹操起初迎漢獻帝於許昌,讓這些人大受鼓舞,可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人也都看出了曹操的野心,他想做的不是霍光,而是王莽。劉備既然是漢室後裔,又參與了“衣帶詔”,那麼劉備在這些人眼中便是正義的“反曹先鋒”。就拿赤壁之戰期間來說,荊州的人才明顯分爲兩派,一派站位曹操,一派站位劉備,說明劉備的“正義”行爲在當時是有市場的。

雖說劉備沒有走禪讓的程序,可他在建立蜀漢之前爲漢獻帝“發喪”了,當時各種消息都顯示漢獻帝身亡(其實是後面纔去世的,消息傳遞有誤)。正統的漢獻帝“去世”後,劉備方纔以漢室後裔和“反曹先鋒”的身份承繼大統。另外,蜀漢長期奉行聯吳抗曹的國策,從諸葛亮到姜維,都在戮力北伐,由此將蜀漢視爲正統,在情理上倒也說得過去。

蜀漢和曹魏正統之爭中 後世朝代爲何有分歧 第4張

劉備承繼大統

2、有哪些朝代說蜀漢是正統?

劉宋:劉裕是接受過東晉禪讓的,按理來說,他應該承認兩晉和曹魏的正統性。可他身上流的是漢室的血液,他是劉邦弟弟劉交的後裔。曹魏是顛覆漢室江山的直接責任人,劉裕對此是有足夠認識的,他爲整個劉宋定下了批曹褒劉的基調,通過各種方式對曹魏的正統地位進行否定。

劉裕之子劉義隆讓著名史學家裴松之給《三國志》做注,期間收集了很多批判曹魏的故事與文獻。劉裕之侄劉義慶編著了《世說新語》,書中在曹操身上花的筆墨較多,把曹操的“奸詐”和“狡猾”刻畫得栩栩如生,比如將曹操的“治世之能臣”變成了“治世之奸賊”。就連曹丕也被抨擊的形象盡毀,比如私娶曹操的宮人、居喪期間違制享樂、戕害兄弟等等。

劉裕建立的劉宋

南宋至清朝:南宋時期理學思想盛行,所謂理學,即消除慾望,全身心地忠君愛國,像篡漢的曹魏自然與這種思想是相悖的。另外,南宋的市井文化蓬勃發展,民衆在忙碌之餘喜歡看戲、聽書,每當說書人講到劉備吃了敗仗時,民衆會感到難過,講到曹操吃了敗仗時,民衆會感到開心,這是因爲劉備有“仁愛”之名。

南宋時期,官方和民間對關羽很是推崇,官方不斷對關羽進行加封,民間則興起對關羽的立廟崇拜,這是因爲關羽的忠肝義膽。受此影響,關羽所在的蜀漢陣營自然會擁有更高的美譽度。元末明初,羅貫中的《三國通俗演義》應運而生,書中將蜀漢定義爲正義的一方,這也是當時的主流觀點,不然此書也難以推廣。

蜀漢和曹魏正統之爭中 後世朝代爲何有分歧 第5張

成神的關羽

結語

綜上所述,曹魏和蜀漢的正統之爭從兩個政權建立之初就已經開始了,雖說曹魏正統論比蜀漢正統論的理由更加充分,可蜀漢正統論並非一點都站不住腳。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需求,有的朝代需要通過肯定蜀漢的正統性來強化忠君愛國的價值觀,有的朝代需要通過肯定曹魏的正統性來強調自身的正統性。

所謂爭執,也就是需求的不同而已。客觀來說,曹魏和蜀漢都是歷史的選擇,都曾在歷史長河中演繹過自己的精彩,正統之爭似乎也沒那麼重要。

參考資料:

《三國志》

《世說新語》

《資治通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