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馬邑之謀漢武帝出動三十萬精兵 最後爲什麼還是失敗了

馬邑之謀漢武帝出動三十萬精兵 最後爲什麼還是失敗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6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武帝匈奴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西漢初年,在經過白登之圍後,漢朝被迫與匈奴進行和親,以此來實現北部邊疆的安定。漢武帝劉徹即位後,一直想要改變這種情況。公元前133年,漢武帝採納了一位大臣的建議,引誘匈奴單于攻打馬邑,動用三十萬精兵在此地設伏。然而,馬邑之謀卻以失敗告終,匈奴斷絕與漢朝的和親,引發了與漢朝的戰爭。那麼,馬邑之謀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一、戰和之爭

事情還得從公元前134年說起,這一年匈奴派使者向西漢朝廷提出和親的要求。漢武帝立即召集羣臣進行商議。朝中的大臣分成兩派,一派以御史大夫韓安國爲首,他認爲“擊之不便,不如和親”,他的主張並且得到了大多數官員的贊同;另一派以大行王恢爲首,他力主對匈奴開戰,“漢與匈奴和親,率不過數歲即復倍約。不如勿許,興兵擊之。”

最終,漢武帝還是選擇與匈奴和親,沒有貿然用兵,畢竟大多數人不支持開戰,但是他並不甘心,因爲漢武帝一直想要打敗匈奴。大行王恢來自燕地,多次擔任邊地的官吏,對於匈奴的情況非常瞭解。對於皇帝的心思,王恢也是知道的,所以他一直想發揮自己的“特長”,通過與匈奴的戰爭,從而獲得皇帝的重用。

馬邑之謀漢武帝出動三十萬精兵 最後爲什麼還是失敗了

二、馬邑之謀

到了第二年,邊地馬邑的豪商聶壹拜見大行王恢,並向他獻出一條對付匈奴的計策,“匈奴初和親,親信,邊可誘以利致之,伏兵襲擊,必破之道也”。王恢深以爲然,於是就向漢武帝提出伏擊匈奴的策略。不過,韓安國依然表示反對,並且與王恢進行爭論。最後,王恢說出自己的計策,並且認爲這是萬無一失的。

這次漢武帝採納了王恢的建議,因爲這個計劃看上去確實很完美,“將順因單于之慾,誘而致之邊,吾選梟騎、壯士陰伏而處以爲之備,審遮險阻以爲其戒。”同年六月,漢武帝調兵遣將,任命韓安國爲護軍將軍,李廣爲驍騎將軍,公孫賀爲輕車將軍,王恢爲將屯將軍,率領三十萬精兵埋伏在馬邑附近。

馬邑之謀漢武帝出動三十萬精兵 最後爲什麼還是失敗了 第2張

三、功虧一簣

與此同時,聶壹作爲西漢的“間諜”,來到了匈奴境內,他對匈奴的軍臣單于說:“吾能斬馬邑令、丞,以城降,財物可盡得。” 軍臣單于非常高興,相信了聶壹的話,之後他的使者又看到馬邑城頭懸掛着太守的首級,於是親率十萬精兵入塞,打算到馬邑去劫掠。可是距離馬邑百餘里時,他發現遍地牛馬,卻無人放牧,因此十分疑惑。

於是,軍臣單于攻擊了一座邊防小亭,抓住了雁門尉史。這個小官爲了保命,將漢朝的計劃全盤托出。軍臣單于這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急忙率兵撤兵,還封雁門尉史爲“天王”。漢軍得到消息後,立即前去追擊,但也沒能追上。王恢手中有三萬精兵,卻也沒敢截殺匈奴的輜重部隊。漢武帝勃然大怒,最後處死了王恢。至此,漢朝、匈奴的關係破裂。

參考資料:1.《史記》;2.《漢書》;3.《資治通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