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何進爲什麼會被稱爲“東漢帝國掘墓人”?詳解其原因

何進爲什麼會被稱爲“東漢帝國掘墓人”?詳解其原因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漢帝國,加在一起將近四百年的光陰,是怎麼被何進給毀掉的?何進爲什麼會被稱爲“東漢帝國掘墓人”?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本站小編一起看下去。

一、

何進,字遂高,東漢末年,南陽宛城人。

根據史書記載,何家一直以屠宰爲業;按理來說,這樣的家庭背景,根本不可能在滾滾的歷史激起一點浪花;可是,架不住人家何進有個天生麗質的妹妹。

(進)異母女弟選入掖庭爲貴人,有寵於靈帝,拜進郎中,再遷虎賁中郎將,出爲潁川太守。光和三年,貴人立爲皇后,徵進入,拜侍中、將作大匠、河南尹。

由於何進同父異母的妹妹何氏(後來的何皇后)長相出衆,本該在掖庭打掃衛生、作爲普通宮女的她,在機緣巧合之下,被漢靈帝看中、寵幸,並直接提拔爲貴人。

而正在家裏拿着刀子殺豬宰羊的何進,也在懵逼中成爲了漢靈帝的貼身保鏢(郎中);

後來,隨着妹妹何氏的寵幸日隆,何進的地位也水漲船高;一路升到了主管宮廷建設的“將作大匠”、以及“河南尹”的要職(東漢首都在洛陽,河南尹的位置重要性可想而知)。

何進爲什麼會被稱爲“東漢帝國掘墓人”?詳解其原因

可以看出:何進的“發跡”史,純屬機緣巧合之下的“一夜暴富”。

然而,何進的好運氣並沒有就此止步:中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84年,“天公將軍”張角的心腹馬元義,準備在東漢帝國腹心之地洛陽城起事;結果,由於黃巾軍內部叛徒告密,馬元義被車裂而死。

而“輕輕鬆鬆”就破獲了“黃巾軍謀反大案”的河南尹何進何大人,又在懵逼中撿了個侯爵。

張角別黨馬元義謀起洛陽,進發其奸,以功封慎侯。

(說句題外話,青史君估計:辛辛苦苦打了一輩子仗,最終都難以封侯的李廣,如果在天有靈,看到此情此景,說不定會氣得活過來!)

既是自己的大舅哥,又能破獲黃巾逆案,順理成章之下何進又被任命爲大將軍,統領天下兵馬,專門負責剿滅黃巾軍。

以何大將軍後來對付幾個太監都會翻船的“軍事謀略”水準,剿滅黃巾軍這樣的軍國大事,自然是指望不上他了;

但是,架不住人家是領導!

雖然,黃巾軍的主力是東漢最後的名將皇甫嵩剿滅的,但是,由於得罪了宦官,皇甫嵩的功績被大打折扣,他本人最終僅僅獲得了一個侯爵;而作爲“討賊總領導”的何大將軍的威望卻達到了頂峯。

寫到這裏,青史君不由地想感嘆一句:和屠夫的命,是真的好啊!

二、

不過,何大人的好運也快到頭了。

雖然,漢靈帝一生貪財好物、親近小人,但是,也有不少人認爲漢靈帝本質不壞,他之所以會昏庸不堪,完全是因爲他從小長在深宮之中,沒有受到正確的引導(上甚聰明,但蔽於左右耳)。

眼看着外戚何進的權勢日重,漢靈帝也難得一次地表現出了他的帝王制衡之術——讓自己的親信太監蹇碩,統領大將軍何進。

很明顯:漢靈帝這是有點防着何大將軍了。

帝以蹇碩壯健而有武略,特親任之,以爲元帥,督司隸校尉以下,雖大將軍亦領屬焉。

當然,漢靈帝之所以開始想着制衡何大將軍,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立儲。

中平六年,漢靈帝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立儲”這件事也漸漸被提上了漢廷的議事日程。

當時,擺在靈帝面前有兩個選擇:一是,何皇后所生的長子劉辯;二是,王貴人所生的少子劉協(後來的漢獻帝)。

漢靈帝雖然寵愛何皇后,但是,他也發現了何氏的兒子劉辯“輕佻無威儀”、不堪大任,所以,他一度想要立少子劉協爲儲。

可是,由於大將軍何進是劉辯的親舅舅,如果靈帝想要越過劉辯,而直接冊立劉協爲儲的話,那麼,何進是一個必須解決掉的麻煩。

羣臣請立太子,帝以辯輕佻無威儀,不可爲人主,然皇后有寵,且進又居重權,故久不決。

何進爲什麼會被稱爲“東漢帝國掘墓人”?詳解其原因 第2張

直到駕崩之際,也沒有想出解決辦法的靈帝,最終決定將這個關係到帝國安危的難題,交給自己的親信太監蹇碩(治國就是這麼兒戲)。

要說這個蹇碩自從接受了漢靈帝交付給自己制衡何大將軍的重大任務之後,也算盡心盡力。

他先是向漢靈帝建議,以剿滅西涼韓遂叛亂的名義,讓何進領軍出征、將其調出中樞之地,然後再慢慢剷除何家的根基;

可惜,此事最終被何進——也可能是何進的參謀——看穿,沒有實施成功(何進和蹇碩也從此正式撕破了臉);

現在,漢靈帝在臨終之際,又將這麼重要的任務交給自己,蹇碩自然不敢懈怠;他想出一個他能夠想到的最好的辦法:將何進引誘進宮,然後伺機殺了他,再拿出靈帝的遺旨,擁立劉協爲帝。

六年,帝疾篤,屬協於蹇碩。碩既受遣詔,且素輕忌於進兄弟,及帝崩,碩時在內,欲先誅進而立協。

可惜,太監裏面也有內奸,蹇碩的參謀(司馬)潘隱和何進是老鄉,而且兩人一向關係很好——就在何進剛剛踏進宮門之際,潘隱便一直朝着何進使眼色。

還沒何進傻瓷實,一看形勢不對立馬就顛了。

在外,劉辯的舅舅何進控制的東漢帝國的軍隊,在內,劉辯的母親是中宮皇后;蹇碩自然再也翻不起什麼大浪了。

最終,皇長子劉辯登基爲帝,何皇后晉升爲何太后,而何進更是達到了權力頂峯——以大將軍的身份,錄尚書事,可謂 jun zheng 一把抓。

至於漢靈帝的心腹太監蹇碩,則被何進直接抓起了、殺掉了。

三、

看到這裏,可能很多人就要說:何進這殺起太監來不是挺順手的嗎?

連皇帝的顧命大臣(蹇碩)都可以這麼輕易地殺掉,那爲什麼在後來與張讓等人的鬥法中,何進會失敗得那麼徹底呢?

如果你也這麼想,那我只能很遺憾地告訴你,你可能一點都不懂官場。

何進之所以可以這麼簡單地殺掉蹇碩,那是因爲蹇碩是漢靈帝的心腹,他接受了靈帝廢黜劉辯、扶持劉協上位的臨終之命。

那麼,蹇碩就和當時漢廷的實際當家人、皇子劉辯的母親何皇后是敵對關係!

而據史書記載:後來殺掉何進的張讓等人,卻是何皇后的心腹,好幾次漢靈帝想要廢掉何皇后,都是張讓等人出錢出力,保住了何皇后的位置,所以何皇后對這些人還是非常有感情的。

讓等詰進曰:“先帝嘗與太后不快,幾至成敗,我曹涕泣救解,各出家財千萬爲禮,和悅上意······

看明白了沒有?

青史君幫大家再捋一下:

通過前文,我們可以看出,何進之所以可以從一介屠夫,在短短几年間榮就獲得錄尚書事的大將軍職位;並不是因爲他的能力有多強,而是因爲他是大漢國母何皇后的哥哥。

即:何進的一切權力根基都在於他的妹妹是大漢國母。

所以,何進想要殺掉何皇后的政敵蹇碩,自然沒有阻力;可是,如果何進想要殺掉何皇后的心腹太監張讓等人,那麼何皇后肯定是要反對的;這就是裏面的權力邏輯。

果然,當何進接受了世家子弟袁紹的建議,想要將張讓等人一網打盡時,何皇后立馬警覺起來,她說道:

中官統領禁省,自古及今,漢家故事,不可廢也。且先帝新棄天下,我奈何楚楚與士人對共事乎?

注意何皇后的那句“我奈何楚楚與士人對共事乎?”

可以看出:何皇后頭腦還是清楚的,她知道太監再壞,也是要依附於皇權(何皇后自己);但是,那些士族大家就不一樣了,這些人可是隨時會起二心的。

而何進想要將所有太監都殺掉的原因就單純的多:那些官僚世家一直看皇權的狗腿子中官太監們不順眼(進素知中官天下所疾···陰規誅之)!。

只憑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出:何進的 zheng zhi 水平甚至連個婦人都不如。

四、

按理來說,何皇后已經表明了態度,而自己的權力完全來自於何皇后的大將軍何進,此時就應該認個錯、表個態,表示自己支持“領導(何皇后)”的意見的(di)。

然後等待機會,等待張讓等人與何皇后之間有了嫌隙,再行誅殺之事也不遲。

可是何進偏不,他和袁紹兩個腦子都有點短路的人坐在一起,竟然想出一個絕妙的主意:逼宮。

何進這是硬生生地要把自己的妹妹何皇后逼到自己的對立面啊!

紹等又爲畫策,多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使並引兵向京城,以脅太后。進然之。

當時操就笑話道:宦官擅權這種事,古今都有;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只需一個獄吏,將元兇首惡解決掉就行了;現在,何進卻要招驕兵悍將入京,把太監都殺掉,這件事情,肯定不會成功的。

事情果然如曹操所料一樣:何進一邊逼迫何太后,一邊招董卓等人進京,張讓等人就是是傻子,也明白了:這是“你死我活”的 dou zheng,根本沒有轉圜的餘地。

於是,太監就假託何皇后的旨意(何進逼迫妹妹何皇后的惡果顯現出來了),將何進騙進了皇宮,然後們一擁而上砍了他的腦袋。

接下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一直在附近觀望的董卓抓住機會,從而正式入駐大漢朝堂,廢立漢帝、禍亂王庭。從此,東漢王朝名名存實亡。

結語:

縱觀何進的一生的種種表現,可以看出:他在 zheng zhi 上,絕對是個低能兒。

當年,漢靈帝剛剛駕剛剛崩之際,袁紹向何進建議:現在太監專權,您的安危關係甚大,所以,依我愚見,給漢靈帝送喪這件事,您就不要去了,免得被人所制。

何進爲什麼會被稱爲“東漢帝國掘墓人”?詳解其原因 第3張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袁紹這是以“呂后之亂”中,呂家子弟的吃的虧,來指導何進的行動。

然而,袁紹的建議看似有理有據,實則是生搬硬套。

當年,呂后囑咐呂家人不要給自己送葬,是因爲呂家的 zheng 敵,沛縣軍功集團在漢廷根基很厚,掌握着相當大的權力。呂家人,一旦離開中樞之地、就會給人可乘之機。

而現在何大將軍,軍政一把抓,就憑几個太監顯然是翻不起什麼大浪的。

恰恰相反:何進不給漢靈帝送葬,最終卻成了他政治上的一大污點。後來,張讓等人誅殺何進的藉口就是這個。

有一句話說得好,當潮水退去,纔可以看見誰在裸奔。

何進這個人遇事不明,看不清形勢,zheng zhi 水準甚至比不上一個婦人,就算他可以憑藉着好運氣成爲華夏大地最有權勢的幾個人之一,但是,一旦當他真的遇到危險時,就立刻露出了自己的本來面部;進而,身敗名裂,貽笑千年。

所以說,人啊,還是要對自己有個清醒的認識,切不可“智小而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