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空城計司馬懿看穿了嗎 司馬懿爲什麼還要撤兵

空城計司馬懿看穿了嗎 司馬懿爲什麼還要撤兵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8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司馬懿早已看出了空城計,怎麼還要撤軍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癡故,釜空苦遠客,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三十六計巧妙記法》

東漢末年,羣雄並起,衆多英雄豪傑紛紛走上歷史舞臺,給那個時代留下了很多頗受後人關注的痕跡。進入三國時期之後,魏蜀吳三國的明爭暗鬥緊張而激烈。

空城計司馬懿看穿了嗎 司馬懿爲什麼還要撤兵

後人也通過這段歷史,創作出了一個個精彩的衍生故事。而要說到三國時期非常有名的謀士,諸葛亮必然在名列之中。他和司馬懿之間的空城計博弈,讓很多人拍手叫絕。

不過很少有人知道,司馬懿當時其實已經看出了空城計,但爲什麼最後仍然選擇了撤軍呢?對此諸葛亮表示:他若不撤,必死。那麼諸葛亮又是出於各種考慮,纔給出了這樣一個答案呢?

空城計

我們先來簡單介紹一下空城計。人們對空城計的瞭解,大多始於《三國演義》。在《三國演義》中,當時魏國派遣司馬懿掛帥,讓他率軍攻打蜀國。

由於馬謖大意失街亭,司馬懿大軍取得勝利後,繼續行軍挺進,直逼西城。

此時的諸葛亮根本無兵可用,但是他一點也不慌亂,在仔細思考了一陣以後,諸葛亮讓人打開城門,自己坐在城樓上彈琴唱歌。司馬懿本性多疑,看到諸葛亮此舉,覺得城中一定有埋伏,便帶着軍隊退了回去。

不過從歷史方面來看的話,這個空城計故事其實是虛構的。因爲在街亭之戰時,司馬懿遠在洛陽,且當時與諸葛亮對戰的是張郃。當街亭失守之後,諸葛亮爲了避免更多的損失,迅速撤回了漢中。

根本沒有發生所謂的“空城計對決”。空城計作爲一種心理戰,也並非是三國時期人士所創,早在春秋時期,我國曆史上就已經出現過使用空城計的出色戰例了。

空城計司馬懿看穿了嗎 司馬懿爲什麼還要撤兵 第2張

當時楚國的楚文王死後,令尹公子元很想佔有嫂子文夫人。爲了讓文夫人看到自己的能耐,公子元於公元前666年出動重兵攻打鄭國。

鄭國當時實力較弱,實在是無力抵抗公子元的大軍。這時候上卿叔詹讓城內的士兵全部一藏起來,店鋪照常開門,百姓也該幹什麼幹什麼,不準露出一絲慌張之色。

公子元見狀擔心遭遇埋伏,便派人進城打探虛實。這爲叔詹從齊國搬救兵創造了機會

公子元得知齊國聯合魯國以及宋國正在趕來救鄭的路上後,心知自己已經錯過了攻打鄭國的最佳時機。想着已經打了幾場勝仗,於是選擇離開。

且在離開時爲防止鄭國追擊,公子元讓軍隊“人銜枚,馬裹蹄”,悄悄從營地撤離。將所有的營寨以及族旗全部留下,迷惑鄭軍。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被記錄在冊的空城計使用案例。

司馬懿撤軍

接下來我們再說回《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司馬懿關於空城計的較量。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讀者都認爲司馬懿比諸葛亮愚鈍,否則怎麼可能會上當。

但是如果從當時的局勢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司馬懿應該是識破了諸葛亮的空城計,但他仍然選擇了撤軍。而其中原因,諸葛亮則表示:若是司馬懿沒有撤離,那麼司馬懿必死。

空城計司馬懿看穿了嗎 司馬懿爲什麼還要撤兵 第3張

司馬懿此人擁有非常出色的政治才能和軍事才能,他憑藉自己的實力,在曹魏政治團體內部獲得了頗高的權力和地位。

作爲四朝元老,司馬懿帶領着整個司馬家發展到了頂峯。曹氏家族的確非常倚重司馬懿,但同時也對司馬懿非常提防。

畢竟要是沒有司馬懿的助力,曹氏家族將會面臨一些難纏的麻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曹氏家族和司馬懿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

而對比當時的孫吳政權,有諸葛亮協助的蜀漢政權威脅更大,曹魏政權需要司馬懿來幫助自己解決蜀漢政權,這也是曹魏會派遣司馬懿出兵伐蜀的主要原因。

司馬懿爲了鞏固自己在曹魏政治團體中的地位,就一定要在這場戰爭中取得一定的戰績。可同時司馬懿又不能一下子將蜀漢徹底吞併。

因爲一旦蜀漢覆滅,在孫吳不足爲懼的情況下,曹氏家族一定不會看着司馬家族勢力瘋狂壯大。

爲了避免司馬家族威脅自己的地位,曹氏家族一定會對司馬懿趕盡殺絕。基於此,司馬懿雖然識破了諸葛亮的空城計,但他並沒有拆穿諸葛亮兵力空虛的假象,而是順着諸葛亮的意圖選擇撤離。

由於在此前的戰事中,司馬懿率領軍隊已經取得了不俗的戰果,在諸葛亮大擺空城計時,以“恐有埋伏”離開,也算是師出有名,對曹氏家族有一個交代。

而曹氏家族爲了保證諸葛亮北伐時有人可以牽制其,自然會選擇留下司馬懿。

空城計司馬懿看穿了嗎 司馬懿爲什麼還要撤兵 第4張

小結

《三國演義》表面上來看,是三個政權在互相爭奪,但在各個政權內部,主公同樣在和手底下的謀士鬥。

另外不僅僅是三國時期,在中國的歷朝歷代,皇室與朝廷臣子之間,也有着類似的權謀交鋒。

所謂“功高不可震主”,皇帝作爲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他希望手下的臣子可以助力自己成就一番宏圖霸業,但同時他也格外擔心臣子的威望超過自己,從而顛覆皇權。

這纔有了一起起“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算計和冤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