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歷史上曹操真的沒有代漢自立的想法嗎?

歷史上曹操真的沒有代漢自立的想法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曹操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還不知道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三國時,魏國的實際開創者是死後被追認爲魏武帝的曹操。

曹操生前一直沒有代漢稱帝,即使他已經權傾朝野,這也是許多人都認爲,曹操是漢朝忠臣的緣故。

可要說曹操沒有代漢自立的心思,那是不可能的。

歷史上曹操真的沒有代漢自立的想法嗎?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時,曹操寫了一篇《述志令》,來向天下人表明自己並無代漢自立的心思。

在文中,曹操表明了自己原本的志向,僅僅只是想做個大漢朝的徵西將軍

後徵爲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爲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這或許是曹操曾經的志向,但在建安十五年時,已經身爲丞相的曹操估計早把這個志向拋之腦後了。

當時,曹操寫出這篇文章,其政治上的根本目的是要安撫內部的士族反對派。

畢竟,建安十五年時,南方的孫權越發勢大,連劉備都成了氣候,雍州、涼州還有馬超的軍事威脅存在,曹操不能把心思都放在內部的政治鬥爭上。

實際上,在寫出此《述志令》之前的幾年中,曹操已經有了代漢自立的心思,大概在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左右,就已經有了端倪。

至建安十一年時,曹操經過多年的努力,徹底拿下了袁氏集團佔據的冀州、青州、幷州、幽州四州之地,在北方成爲唯一的強者。

在此之後的曹操,如果還只想着做個徵西將軍,那就是可笑了。

也是從袁氏集團覆滅起,無人制衡的曹操開始了一步步的試探,不是試探皇帝,漢獻帝早就是熟透的桃子,隨時可以吃,他要試探的是士族中的忠漢派。

建安十一年,曹操以天子的名義發出了一道詔書,剝奪了所有因祖先恩澤獲封侯爵之人的爵位,《後漢書·楊震傳》中記載:

十一年,諸以恩澤爲侯者皆奪封。(楊)彪見漢祚將終,遂稱腳攣不復行。

在當時,受先祖恩澤獲封爵位的人,基本上全是名門士族,剝奪他們受漢室恩惠獲得的爵位,用意當然是試探他們的態度

結果讓曹操很滿意,反對的肯定有,但沒有哪個頭鐵,敢公開站出來唱反調,忠漢派的代表楊彪甚至都趕緊隱退了。

當然,曹操不是想把名門士族中人都嚇唬的隱退,而是要拉攏他們的,無非是先打一棒子,再送來甜棗。

第二年,即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遠征烏桓,逼迫遼東公孫康斬殺袁尚、袁熙,徹底消除了北方的所有隱患。

出征歸來後,曹操又以自己的名義發了一份詔令,《三國志·武帝紀》中記載:

吾起義兵誅暴亂,於今十九年,所徵必克,豈吾功哉?乃賢士大夫之力也。天下雖未悉定,吾當要與賢士大夫共定之;而專饗其勞,吾何以安焉!其促定功行封。

這份詔令的意思是說,曹操能獲得如今的功勳,都是名門士族輔助的功勞,如果士族中人繼續跟着曹操平定天下,擁護曹操,遲早會因功封賞的。

這份以曹操名義發出的詔令和此前一年以漢獻帝名義發出的詔書一對比,曹操的意思就很清楚了,跟着漢朝走,就滾蛋,跟着自己走,有肉吃。

緊接着,曹操用實際行爲,告訴了名門士族中人,跟着自己走的人能獲得什麼,《三國志·武帝紀》中記載:

於是大封功臣二十餘人,皆爲列侯,其餘各以次受封,及復死事之孤,輕重各有差。

這二十多人中,有百分之九十都是鐵桿的忠曹派,包括程昱、郭嘉、曹氏夏侯氏諸將,五子良將、董昭、賈詡等。

歷史上曹操真的沒有代漢自立的想法嗎? 第2張

其中,大概只有荀彧、荀攸叔侄倆是忠漢派。

荀彧雖然接受了曹操給他增加的食邑,但卻堅決拒絕了曹操想給他的三公封號,《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五》中記載:

因表萬歲亭侯荀彧功狀;三月,增封彧千戶。又欲授以三公,彧使荀攸深自陳讓,至於十數,乃止。

建安十一年和建安十二年,通過剝奪名門士族中人在漢朝獲得的爵位,再以自己的名義給功臣加封,曹操給了名門士族選擇權,是忠曹還是繼續忠漢?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進位丞相,並於當年對名門士族中的反曹派動了刀子,殺了其中的代表人物孔融。

至此,曹操的心思其實不難猜測,因爲剿滅袁氏集團,帶來的巨大功勳及權勢,讓曹操有了代漢的心思。

但要想成功代漢並獲得廣泛的認可,名門士族的承認是必須要有的。

逼退楊彪,剝奪爵位,賞賜忠曹派功臣,殺孔融,曹操在一步步試探名門士族的態度,並給予他們充分的選擇權。

當然,選擇錯了的,在曹操的武力鎮壓下,肯定沒有好下場。

比如孔融,比如後來的荀彧。

到這一步,曹操更進一步或幾步是遲早的事,如果一切順利,曹操或許會做出實際上代漢自立的行爲。

但建安十三年時爆發的“赤壁之戰”的失敗,拖住了曹操的步伐。

沒能打贏“赤壁之戰”大概是曹操生前沒能走到最後一步的關鍵,南方的兩個軍事實力強勁的對手,也讓當時東漢朝廷內部的忠漢派看到了制衡曹操的希望。

也因此,纔有了建安十五年時,曹操寫的《述志令》,天下都統一不了,還談什麼取代漢朝?

且在劉備、孫權、馬超沒搞定的情況下,曹操只能對內部的忠漢派士族行懷柔的政策,表態只想做漢朝的徵西將軍,就是一種政治上的退讓。

寫出《述志令》來作爲政治表態的同時,曹操也對內部依舊存在的忠漢派士族抱有極大的警惕和防範之心。

因此,曹操還於當年發出了一份《求賢令》,公開提出不拘品行、唯纔是舉的用人準則,試圖招攬更多的寒門庶族人才來稀釋朝廷中的忠漢派士族人才。

但曹操的用意顯然沒能成功。至少在東漢至三國時期,寒門庶族人才是無法取代士族人才的。

歷史上曹操真的沒有代漢自立的想法嗎? 第3張

此時的曹操,用《求賢令》打擊名門士族,而不是用刀子,且在寫出《述志令》時,他或許已經絕了在有生之年代漢自立的心思。

此後的曹操,擊敗馬超,徹底統一北方,但在漢中敗於劉備,三國鼎立之勢徹底形成。

人生最後十年的曹操,雖然又給自己加了不少名位,但終究沒能在有生之年當上皇帝。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獲得“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的權力。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被加封魏公,加九錫,受詔命許可建社稷、宗廟。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漢獻帝“詔魏公操位在諸侯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遊冠。”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進位魏王。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表態:“若天命在吾,吾爲周文王矣。”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於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