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趙雲最後離開了公孫瓚是因爲什麼?二人之有何矛盾?

趙雲最後離開了公孫瓚是因爲什麼?二人之有何矛盾?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每當一提起這個,那麼小編就不得不給大家詳細的說一下了

三國時期,劉備集團早期的創業元老中,趙雲不是一開始就跟着劉備混的,他最早是帶着鄉兵投奔的公孫瓚

但趙雲沒有在公孫瓚那待太久,後來以兄長逝世奔喪爲由,離開了公孫瓚。

公孫瓚似乎也沒有刻意挽留,任其離去。

直至公孫瓚敗亡,趙雲再也沒有回到公孫瓚的麾下,後來直接投奔了依附於袁紹那裏的劉備。

趙雲最後離開了公孫瓚是因爲什麼?二人之有何矛盾?

以《三國演義》中的趙雲來講,公孫瓚沒有挽留趙雲繼續爲其效力,顯然是一大失誤。

衆多三國愛好者大概也是這麼認爲,有趙雲輔佐的公孫瓚還會敗給袁紹嗎?

可演義畢竟是演義,正史中的趙雲可沒有跟文丑大戰五十回合不敗的戰績,在公孫瓚麾下時,也只是一個普通將領,自然得不到太大的重視。

公孫瓚也不是放棄趙雲,只不過是順其自然,愛來不來,愛走不走的態度

這從他把趙雲派去幫助劉備,到青州配合田楷打袁紹就能看出來,並沒有把趙雲當成核心的心腹對待。

反而是趙雲在公孫瓚那待得不順心,主動放棄了公孫瓚這個貴族出身的主公。

而且,趙雲離開公孫瓚的時候,正是公孫瓚擊敗劉虞,獨霸幽州,如日中天的時候。

從後來劉備屢戰屢敗,但趙雲依舊忠心跟隨的情況來看,趙雲顯然也不是朝三暮四的二五仔。

他爲何要在富貴榮華唾手可得的情況下離開公孫瓚?

其實,趙雲跟公孫瓚沒有私人矛盾,他離開的原因只有一個,兩人的價值觀嚴重不符。

根據史書記載,趙雲是在東漢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時,投奔的公孫瓚,大概在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劉備改投徐州陶謙之前一年)時離開公孫瓚。

從這段時間內,公孫瓚乾的一些事情,大致就能找出趙雲爲何要離開公孫瓚的端倪。

初平二年時,公孫瓚幹出過一件大事,就是擊破數十萬黃巾軍,《後漢書·公孫瓚傳》中記載:

初平二年,青、徐黃巾三十萬衆入勃海界,欲與黑山合。瓚率步騎二萬人,逆擊於東光南,大破之,斬首三萬餘級。賊棄其車重數萬兩,奔走度河。瓚因其半濟薄之,賊復大破,死者數萬,流血丹水,收得生口七萬餘人,車甲財物不可勝算,威名大震。

趙雲大概就是在公孫瓚擊敗黃巾軍,威名遠播之時,慕名而來。

但趙雲並不是根據自己的意見決定投奔公孫瓚的,而是集合了鄉民們的意見。

根據《雲別傳》中的記載,當公孫瓚問趙雲爲何不去投奔袁紹,而來投奔他之時,趙雲是這麼說的:

天下訩訩,未知孰是,民有倒縣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爲忽袁公私明將軍也。

趙雲說得很清楚,他們那裏的人也不知道應該投奔誰,只不過想"從仁政所在"。

或許是因爲公孫瓚能擊敗被東漢朝廷妖魔化的黃巾軍,常山人民認爲他能保境安民,所以商量着投奔他。

但此後,公孫瓚的一系列行爲,讓趙雲看出公孫瓚的本性。

首先,是公孫瓚漠視東漢朝廷的權威。

趙雲最後離開了公孫瓚是因爲什麼?二人之有何矛盾? 第2張

政府還在,他就自己就到處封官,封的還是州牧一級的官員,《後漢書·公孫瓚傳》中記載:

瓚乃自署其將帥爲青、冀、兗三州刺史,又悉置郡縣守令。

後來的三國霸主曹操、劉備、孫權等,如日中天之時,要想讓自己兼任個州牧什麼的,都還知道上書表奏朝廷,走個流程。

公孫瓚自行封官許願很正常,但連流程也不想走,這樣的行爲簡直就不把朝廷放在眼中。

趙雲後來爲啥一心跟隨劉備?不就是劉備以大漢正統自居,幹啥都要講個名正言順。

因此,趙雲很難認同公孫瓚的做法。

其次,公孫瓚因私怨殺害宗室大臣。

他因私怨跟東漢宗室,幽州牧劉虞結仇,雙方掀起大戰,劉虞大敗。

公孫瓚在俘虜劉虞全家後,當着朝廷派來調解雙方矛盾的使者面前,將其殺害,《後漢書·劉虞》中記載:

瓚追攻之,三日城陷,遂執虞並妻、子還薊,猶使領州文書。會天子遣使者段訓增虞封邑,督六州事;拜瓚前將軍,封易侯,假節督幽、並、青、冀。瓚乃誣虞前與袁紹等欲稱尊號,脅訓斬虞於薊市......遂斬焉。傳首京師。

這個霸道的行爲就更過分了,一個皇族,公孫瓚想殺就殺了,還“傳首京師”。

劉虞在幽州時,還不是那種把地方搞得民怨沸騰的昏官,他是很得人心的,史載:“虞以恩厚得衆,懷被北州,百姓流舊,莫不痛惜焉。”

擅殺一個在民間被稱爲好官的皇族,不管別人怎麼看,趙雲肯定是看不慣的。

再者,公孫瓚不體恤百姓,奢侈無度。

根據《後漢書·劉虞》中的記載,公孫瓚跟劉虞的矛盾,除了權力之爭外,主要是劉虞厭惡其“屢違節度,又復侵犯百姓”。

《後漢書·公孫瓚傳》中也記載,當公孫瓚擊敗劉虞,獨霸幽州之後,就開始剝削治下百姓,自己也開始了奢侈無度的生活:

是時,旱、蝗,谷貴,民相食。瓚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常言“衣冠皆自以職分富貴,不謝人惠。”故所寵愛,類多商販庸兒。所在侵暴,自姓怨之。

公孫瓚的暴行導致的後果是,幽州百姓開始不服從其管理:“於是代郡、廣陽、上谷、右北平各殺瓚所置長吏,復與輔、和兵合。”

在這種情況下,公孫瓚不僅沒有反思,也不去安撫百姓,反而在易京修築高樓,囤積搶來的糧食物資,躲入其中。根據《後漢書·公孫瓚傳》中的記載,他還揚言:

我昔驅畔胡於塞表,埽黃巾於孟津,當此之時,謂天下指麾可定。至於今日,兵革方始,觀此非我所決,不如休兵力耕,以救凶年。兵法百樓不攻。今吾諸營樓樐千里,積穀三百萬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變。

趙雲最後離開了公孫瓚是因爲什麼?二人之有何矛盾? 第3張

不但是公孫瓚如此,他麾下的將領們也大多如此,《英雄記》中寫道:“瓚諸將家家各作高樓,樓以千計。”

這樣的公孫瓚勢力集團,無疑讓抱着“從仁政所在”的趙雲極度失望。

從各種史書中記載的趙雲來看,他的本事跟《三國演義》中記載的有很大區別,但心中的正義感還是雷同的。

他帶着鄉兵選擇了公孫瓚,本就是抓鬮式的碰運氣,既然公孫瓚達不到他的期望,他自然也就要逃避。

因此,不論公孫瓚看重趙雲與否,價值觀不同的他們,註定走不到一塊去。

當公孫瓚死後,名義上是其屬下的趙雲又能重新找一個主公,他找的不是土豪袁紹、曹操,而是投靠寄人籬下的屌絲劉備,原因也只有一個,兩人的價值觀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