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劉邦真的多次將兒女推下車嗎?他爲什麼這麼做?

劉邦真的多次將兒女推下車嗎?他爲什麼這麼做?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邦,即漢高祖,字季,沛縣豐邑中陽里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漢朝開國皇帝,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劉邦踹孩子這事兒,記載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之中。

彭城之戰時,劉邦被項羽擊敗,數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其老父、妻子均被項羽擒獲,就連他自己,也被項羽攆的嗷嗷撩。

此戰,算是劉邦起兵以來,所遭遇的最慘的一次失敗。

劉邦真的多次將兒女推下車嗎?他爲什麼這麼做?

勉強帶着十幾個人逃出包圍圈後,劉邦乘坐馬車快速逃離,而駕駛馬車的人,正是他的“御用車伕”夏侯嬰。

說起夏侯嬰,他和劉邦之間,那可是“情比金堅”。

當初,劉邦還在幹泗水亭亭長的時候,擔任沛縣廄司御(負責沛縣縣衙的養馬駕車業務,類似於單位的車隊隊長)的夏侯嬰,就和劉邦關係不錯。

史料記載,夏侯嬰每次接送完使者之後,只要走到泗水亭,都會和劉邦聊上半晌的天(也許是爲了偷懶)。

但不管怎麼樣,夏侯嬰對劉邦,還是相當看重的。

劉邦真的多次將兒女推下車嗎?他爲什麼這麼做? 第2張

之後發生的一件事,更讓夏侯嬰與劉邦之間的感情更進一步,某天,劉邦因爲開玩笑,一不小心,誤傷了夏侯嬰,並且,還被周圍的有心人告到了官府。

而在當時,夏侯嬰身爲朝廷命官,而劉邦也是亭長,按秦朝律法,劉邦誤傷夏侯嬰,是要擔責任的,且責任還不小,類似於現代的故意傷害罪。

也就是說,劉邦當時是要被從嚴判刑的。

但爲了不讓劉邦受到懲罰,夏侯嬰表現的十分義氣,他在上堂作證時,矢口否認自己被劉邦誤傷。

甚至,爲此夏侯嬰還被關進大牢,又遭到了數百下的鞭笞刑,但是,他就是不說自己被劉邦誤傷了。

如此一來,自然劉邦就安然無事,最終他也免於被懲罰。

通過這件事,讓劉邦看出,夏侯嬰真是一個可以放心交往的生死兄弟,而到了劉邦起事時,依然還是夏侯嬰居中聯絡,爲劉邦創造了良好局面。

因此,當劉邦被擁立爲沛公之後,就特意封夏侯嬰爲“太僕”。

所謂太僕,其職責就是駕車,簡而言之就是馬伕,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太僕,可不是一般的馬伕。

太僕一職,最早出現在周朝時期,秦朝沿襲了該職位,雖說在具體職責上,確實是駕車、管理牲畜,但是,該職位在當時,可是位列“九卿”之一的高官。

用通俗的話來講,太僕就是掌管皇帝出行的人。

而我們都知道,古代的皇帝,歷來對自己的人身安全極爲看重,因此,也只有能讓皇帝極爲信任的人,纔會擔任太僕一職。

由此可見,劉邦對於夏侯嬰,也是信任到了極致。

劉邦真的多次將兒女推下車嗎?他爲什麼這麼做? 第3張

說完夏侯嬰的具體職務,我們再來說說,在彭城之戰中,也就是劉邦大敗而逃之後,他都幹了什麼。

前文講到,劉邦被項羽擊敗,且被其攆的嗷嗷撩,而正當夏侯嬰駕車帶着劉邦勉強逃出包圍圈後,卻遇到了兩個小孩子。

誰呢?沒錯,正是劉邦與呂后所生的一對兒女,即後來的漢惠帝劉盈,以及魯元公主。

當時這兩個孩子,正在路邊嗷嗷哭,且無人看管,怎麼回事呢?很簡單,他倆的母親呂雉,以及爺爺劉太公,剛剛被項羽的部下抓走。

也許是這倆孩子躲起來沒被發現,也許是項羽的部下不想抓兩個孩子,但不管怎樣,總之就是劉盈和魯元公主正在路邊大哭。

畢竟,他們只是小孩子,身邊沒有又一個親人,自然只能哭了。

劉邦真的多次將兒女推下車嗎?他爲什麼這麼做? 第4張

而在看到劉盈與魯元公主後,夏侯嬰二話不說,就把二人抱上了車,然後帶着他們,繼續駕着車跑路。

至彭城,項羽大破漢軍。漢王敗,不利,馳去。見孝惠、魯元,載之。---《史記·卷九十五》

需要注意的是,抱劉盈與魯元上車的,不是他們的父親劉邦,而是他們的夏侯嬰叔叔,由此可見,夏侯嬰對這倆孩子還不錯。

而相比之下,倆孩子的親生父親劉邦,就顯得頗有些不地道了。

由於之前勉強逃出包圍圈,之後又一路疾馳,因此,拉着馬車的馬匹,已經顯露疲態,速度自然也開始慢了下來。

但後面不遠處,項羽派來的追兵,卻死咬着不放。

怎麼辦呢?照這麼下去,早晚會被追上,而一旦被追上,那麼劉邦就完了,有道是“怒從心透氣,惡向膽邊生”,危急之下,劉邦想到了一個主意。

那就是把自己的一對兒女扔下車,減輕重量,以便讓馬車跑的再快一點。

劉邦真的多次將兒女推下車嗎?他爲什麼這麼做? 第5張

並且,劉邦腦海裏想到這個主意之後,馬上就沒有絲毫猶豫,說幹就幹,當即用腳,直接將自己的親兒子與親閨女,從車上踹了下去。

這意思分明是,一對兒女可以不要,但自己說什麼都得逃出生天。

但讓劉邦惱火的一幕發生了,每當他把劉盈和魯元踹下去,夏侯嬰就停下車,把這倆孩子撿起來,抱到車上,慢慢走,一直等到倆孩子不再因爲受到驚嚇大哭,這才加快速度。

就這樣,劉邦踹了幾次,夏侯嬰就撿了幾次,每次均是如此。

漢王急,馬罷,虜在後,常蹶兩兒欲棄之,嬰常收,竟載之,徐行面雍樹乃馳。---《史記.卷九十五》

這下,可把劉邦給氣壞了,他惱恨夏侯嬰接二連三的撿孩子舉動,爲此,劉邦甚至有十幾次,都動了殺掉夏侯嬰的念頭。

不過,劉邦並沒有殺夏侯嬰,而一路上也是有驚無險,劉邦最終成功的逃出了險境,至於劉盈和魯元,也得以在夏侯嬰的庇護下,保住了性命,安全抵達豐邑。

這便是劉邦扔孩子的經過,而這件事正如前文所言,詳詳細細的記載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之中。

劉邦真的多次將兒女推下車嗎?他爲什麼這麼做? 第6張

那麼,問題就來了,這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通常來說,能記載在《史記》裏的內容,即便是有一定的誇大成分,但基本上是可以斷定這件事是發生過的。

畢竟我們都知道,《史記》在歷史領域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很多史料相對來說也比較真實,況且,司馬遷所處的時代,距離劉邦時代並沒有過去太久。

所以,從理論上來講,劉邦扔孩子,而夏侯嬰撿孩子這件事,是真的。

但這件事,只能說是從理論上來講應該是真的,而要是深究的話,此事中間,是存在不少疑點的。

首先,劉邦爲何要把孩子踹下去。

有人可能會說,這不是廢話嘛,自然是爲了減輕重量而加快車速啊,道理是不錯,但是,真能加快速度嗎?

個人認爲,並沒有。

兩個小孩子,體重加在一起也沒多重,他們坐上車與不坐上車,對於車速的影響並不是太大,完全沒啥必要把孩子踹下去。

要知道,漢惠帝劉盈,出生於公元前210年,魯元公主出生沒有記載,姑且按照比劉盈大兩歲,即出生於公元前212年。

而彭城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05年,按照這個時間來看,當時的劉盈5歲,魯元公主7歲。

一個7歲的小姑娘,加上一個5歲的小男孩,應該不會有太重吧,別說這兩人都是小胖墩,就劉邦早年間的狀況,他也沒條件把倆孩子養成小胖子。

所以,這劉盈和魯元必然很瘦小,加在一起估計也就5、60斤?差不多就是這個樣子,多也多不到哪裏去。

這樣的兩個孩子,又怎麼會過於影響車速呢?

劉邦真的多次將兒女推下車嗎?他爲什麼這麼做? 第7張

如果真的是想加快馬車的速度,那還不如把車上的成年人踹下去一個,這不比踹孩子更有效嗎?比如,把車伕夏侯嬰踹下去。

要知道,一個成年人,再怎麼說,也比兩個小孩子的體重要重得多。

不踹大人卻踹兩個不影響大局的小孩子,理由是非常荒誕的爲了加快速度,這就是該事件存在的第一個疑點。

再者,第二個疑點更誇張。

《史記》中記載,劉邦踹孩子不止一次,具體次數史料中沒說,但肯定不會是隻有一次,畢竟史料中用了“常蹶兩兒欲棄之”。

這就說明,踹孩子是連續多次,但問題就出現在這裏。

孩子是啥?是人,不是石頭,不是器物,更不是金剛不壞之身,踹一次可以,兩次也行,連續踹幾次,踹着玩嗎?

劉邦就是再狠,應該也不至於這樣做吧。

當然,有人也許會說,劉邦怎麼做不出來,他還爲了不受項羽脅迫,在陣前大喊,讓項羽把他爹劉太公熬成湯,並提醒項羽,熬好之後,別忘了喊他嘗一嘗呢。

行,就算劉邦心狠,但問題又出現了,連續踹了多次,起到加速度的效果了嗎?

劉邦真的多次將兒女推下車嗎?他爲什麼這麼做? 第8張

答案是沒有,因爲夏侯嬰一次又一次的把劉盈和魯元撿了回來,並且撿起來後,先慢慢走,等他們不害怕後(徐行面雍)才加快速度。

但這麼一耽誤,根本就沒有起到加速度的效果,反而減緩了速度。

而這裏存在的最大一個問題就是,劉邦反覆踹孩子,夏侯嬰反覆撿孩子,就算是這麼耽誤功夫,項羽的追兵,居然沒趕上來。

難道,項羽的部下,騎的是烏龜嗎?這都沒追上來,簡直離了大譜。

所以說到這裏,我們就可以發現,這件事的真實性,還有待考證,至少在細節上,存在不少明顯的問題。

另外,司馬遷究竟是怎麼知道這件事的?並且還知道的這麼詳細,甚至包括劉邦有十幾次想殺了夏侯嬰的心理活動都一清二楚。

漢王怒,行欲斬嬰者十餘,卒得脫,而致孝惠、魯元於豐。---《史記》

要知道,司馬遷所處的時代,包括劉邦、夏侯嬰,以及劉盈、魯元公主,這幾個當事人都死了好多年了,所以他肯定不可能是從當事人口中得知的。

所以,必然是他聽別人說的,而他聽說的這個人,肯定也不是親眼見證者,自然也是聽別人說的。

當然,完全子虛烏有的事情,相信太史公司馬遷也不會鄭重的寫到《史記》裏面,畢竟《史記》不是地攤兒小說,可以隨意瞎編。

並且,在漢惠帝劉盈登基之後,夏侯嬰不僅繼續擔任太僕,侍奉劉盈和呂后。

同時呂后對夏侯嬰相當不錯,專門賜給他了一座緊挨着皇宮的宅子,取名爲“近我”,意思就是“這樣可以離我最近”,用這種方式,來表示對夏侯嬰的恩寵。

因此說到這裏,我們結合《史記》的嚴謹性,以及夏侯嬰在事後得到的好處,就可以大致得出結論,劉邦踹孩子,夏侯嬰救孩子這件事,事情本身應該是真的,不然呂后也不至於對夏侯嬰這麼好。

但是,其中存在的幾個細節,未必就和司馬遷描述的一致。

換而言之,就是這件事發生過,但情節不是司馬遷描述的樣子,很有可能司馬遷所聽說的版本,是在多次轉述和傳播的過程中,已經與事情真相偏離的版本。

那麼,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呢?

要想知道事情的真相,首先,就得弄清楚一個問題,那就是究竟是誰把最早把這件事流傳了出來。

當時劉邦逃跑的時候,肯定不會隨身帶着一個專門記錄的史官,因此,在場的自然也只有幾個當事人,也就是劉邦、夏侯嬰,以及劉盈和魯元。

作爲劉邦自己,百分百不會到處宣傳此事,畢竟這說出去也不好聽,因此,他可以首先被排除在外。

而劉邦的子女,應該也不會到處說這件事,如果這事兒是真的,那就是劉邦的“黑料”,想必這倆孩子不會幹到處黑自己爹的事。

因此,最大的嫌疑,便是最後一個人,即車伕夏侯嬰。

劉邦真的多次將兒女推下車嗎?他爲什麼這麼做? 第9張

至於夏侯嬰爲何會把這件事說出去,其實答案就在車上一個“乘客”身上,誰呢?不是劉邦,而是劉邦的兒子劉盈。

我們都知道,劉盈在劉邦死後,登基爲漢惠帝,而這就意味着,夏侯嬰當時的舉動,相當於是救了未來的皇帝。

如此功勞,必須要說出去,並且還得大說特說。

並且,夏侯嬰在說的過程中,肯定是有所誇大的,畢竟是往自己臉上貼金嘛,肯定是情況怎麼緊急怎麼說,怎麼能表現自己的重要就怎麼說。

這個也不是不能理解,換做我們任何一個人,也會如此。

因此,作爲當事人之一的夏侯嬰,是把這件事傳播出去的第一個人,而他爲了邀功,把事情稍微進行了誇大。

而事情的真相,又是什麼呢?

個人認爲,真相大概率是,夏侯嬰與劉邦逃出來後,確實遇到了無人照顧的劉盈和魯元,而這倆孩子上車之後,就開始不停的哭。

至於哭什麼,很好理解,帶過孩子的人都知道,小孩子嘛,母親不在身邊,爺爺也不在,自然怕生,加上突遭變故而受驚,總之都是哭鬧的理由。

而當時的劉邦,剛遭遇大敗,心情自然好不到哪裏去,面對兩個孩子又哭又鬧,肯定讓他極不耐煩。

從人性的角度來講,劉邦肯定是哄了哄孩子,讓他們別哭,但是,應該沒有成功,劉盈和魯元依舊在哭。

於是,控制不住情緒的劉邦,表現出了粗野和兇狠的一面,來對待不聽話的孩子。

如何粗野和兇狠呢?這跟我們平時帶孩子差不多,看到孩子始終不聽話,一直苦惱,那麼,呵斥、打幾巴掌肯定是有的。

劉邦真的多次將兒女推下車嗎?他爲什麼這麼做? 第10張

而這麼做了之後,依然沒啥效果,劉邦就徹底不耐煩了,在這種情緒的驅使下,大概率會威脅說,不要孩子了,把孩子扔下車,以此來嚇唬劉盈和魯元,好讓他們停止哭鬧。

並且,把孩子一腳踹在地上,並做勢要丟下他們不管的舉動,應該也是有的。

而在這種情況下,作爲夏侯嬰肯定不會坐視不管,他也知道劉盈和魯元是呂雉的命根子,加上他和劉邦的感情,必然就會當一個“和事佬”。

比如哄孩子別哭,又把孩子抱上車之類。

但也至多一次而已,劉邦是不可能接連多次把孩子踹下去的,如果真和史書中所說的那樣連續多次,根本不可能逃出項羽部下的追趕。

而在夏侯嬰說出這件事之後,事情再度被人加工,而在一次又一次的轉述之後,情節上越來越誇張,最終被司馬遷記錄了下來。

總之就是,這件事被誇大扭曲了。

劉邦真的多次將兒女推下車嗎?他爲什麼這麼做? 第11張

所以,說劉邦將一雙兒女踢下車,車伕夏侯嬰次次捨命相救,這件事本身是存在的,也是真的,但是情節並沒有司馬遷說的那麼誇張,頂多只能算是劉邦逃亡路上的小插曲而已,更重要的是,司馬遷把劉邦塑造成了這麼一個“殘暴”的形象,也是符合他一貫作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