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兵馬俑本來是彩色的,爲何現在的兵馬俑不是彩色的呢?

兵馬俑本來是彩色的,爲何現在的兵馬俑不是彩色的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秦兵馬俑,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你知道它原來是彩色的嗎?爲什麼現在看到的兵馬俑不是彩色的呢?秦代工匠如何將顏料施於陶俑之上?顏料層又是什麼成分,有什麼結構?賦彩過程是否也有標準化流程,暗含着法制威嚴?所選擇的色彩是否體現着秦人的審美觀呢?

兵馬俑本來是彩色的,爲何現在的兵馬俑不是彩色的呢?

一、秦俑彩繪工藝

秦俑,隱藏着秦代服飾、工藝、藝術等密碼。秦俑製造之初,表面原本是有彩繪的,而且很是鮮豔,與我們固有印象中以紅、黑二色爲主的暗色調截然不同。換言之,秦俑是“盛裝”在黃泉下守衛着始皇帝的。

通過儀器檢驗和實驗考古分析,要給秦俑上色,基本分兩步:第一步,先上一層大漆(生漆),其中往往摻入少量豬血。豬血有什麼作用呢?這是爲了控制大漆乾燥速率,增強漆層表面的光澤度、平整度。第二步,用硃砂、土紅、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和動物膠調和,製成彩繪顏料,塗抹於陶俑表面。

秦俑的彩繪其實挺複雜的,有的地方是由單一顏料構成的顏料層,有的地方是由兩種以上顏料調配而成的顏料層;不同部位、不同種類的陶俑,彩繪層結構及成分也存在很大的差異。秦俑上多會留有工匠的名字,這種“物勒工名”的現象,說明秦俑彩繪的製作也存在着嚴格的流程與工序,體現着秦朝“以吏爲師”的治國思想。

但是,秦俑各兵種沒有自己的專有顏色,車兵、騎兵步兵的顏色並無區別;每一兵種中的服色也沒有統一顏色,每尊陶俑也神態各異,這正好印證了秦兵服裝是自備的,又能說明在集體紀律與一致性的強調之下,內部也存在着追求個性的潛在張力。也許這就是千年前樸實的工匠們在嚴格的工作規範之下,所追求的一種剋制而又嚮往奔放的審美觀。

二、秦俑彩繪病害分析

兵馬俑本來是彩色的,爲何現在的兵馬俑不是彩色的呢? 第2張

埋藏秦俑的黃土地,千年間旱澇變化,四季更迭,地下水水位不斷變化,加上出土時,日溫、溼度變化劇烈,致使秦俑的彩繪出現了多種病害。

比如:泥土附着、彩繪脫落、起翹、黴菌、剝落、酥粉、龜裂、陶胎殘斷、變形等。其中,彩繪層脫落、起翹、剝落是修復工作中面對的最大難題。生漆層及顏料層中的膠結物由於屬於有機質,在埋藏過程中發生化學反應而老化,失去了粘附力;同時,地下的溼重淤泥層,對秦俑顏料層的粘結力很強,這更加劇了彩繪脫落。

三、彩繪秦俑的現場保護

發掘現場就跟查案現場一樣,需要耐心細緻,不能遺漏任何有價值的信息,出土彩繪陶俑的位置、病害狀況、周圍環境等,都要採用文字、照片等一一記錄下來。同時,採用水霧噴灑、塑料膜覆蓋、封閉微環境、提高溼度等方案,控制現場環境,防止彩繪發生剝落、黴變等二次病害。

在修復保護2號坑紫袍跪射俑時,文保工作者在發掘現場每日對清理出來的彩繪俑表面噴灑適量的蒸餾水1-3遍,還要用抗皺縮劑與加固劑調製的混合水溶液,噴塗4-5遍,目的就是加固秦俑表面彩繪,避免剝落與二次破壞。

發掘現場的另一重要任務,是彩繪秦俑的提取工作,就是把秦俑從土層中搬運到實驗室。過去的提取,主要採用的是石膏整體加固搬遷法,這是一種傳統現場加固技術,與醫學骨科傷外固定法有一定相似之處,但不便於提取搬運,並且會污染文物。

而近年來,薄荷醇固型技術(薄荷醇不僅可以用於口香糖和牙膏,也是一種新型的考古發掘現場臨時固型提取材料,具有綠色安全、價格低廉、易於操作、可逆性強的優勢)逐漸應用到了彩繪秦俑提取工作當中。

秦俑彩繪保護,是國內外學者合作努力的成果。秦俑博物館的學者與德國巴伐利亞州文物局展開國際合作,在秦俑彩繪科技手段修復保護工作領域取得了一定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