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唐滅高句麗之戰,李勣爲何花費那麼多年才滅了高句麗?

唐滅高句麗之戰,李勣爲何花費那麼多年才滅了高句麗?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貞觀十八年(644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任命李勣爲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軍六萬,以及蘭、河二州歸降的胡人,向遼東進軍。歷史上著名的唐滅高句麗之戰,就此開始。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作爲唐朝最頂級的名將,這一年,李績已經51歲了。在過去的幾十年裏,李績從一個鄉紳之子,一步步成長爲唐軍名將,參與了數十場大戰。所到之處,無往不勝。

然而此時的李績,大概怎麼都不會想到,從這一年開始,他將遇上自己人生當中最難纏的一個敵人。此後的他,將會花費整整二十五年的時間,才能最終滅掉這個敵人。

唐滅高句麗之戰,在中國歷史上其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這場戰爭的世界跨度之大,影響之廣,都是遠超想象的。要想說清楚這場戰爭,我們得先說說高句麗的來歷。

唐滅高句麗之戰,李勣爲何花費那麼多年才滅了高句麗?

雖然今天某國一直聲稱,高句麗是他們的祖先。但如果仔細回顧一下高句麗的歷史,以及今天某國的歷史,我們就不難發現:這種說法,其實根本站不住腳。高句麗始建於西漢後期,滅亡於唐朝初期。而某國奉爲祖先的那個高麗,其實是在公元十世紀的時候才建立的,而且兩者之間並無繼承關係。

嚴格來說,高句麗其實是一箇中國邊疆政權。

話說西漢末年的時候,有個遼寧撫順新賓縣的東北大漢,名叫朱蒙。這個朱蒙是西漢在東北的屬國扶餘國的王室成員,因爲不是嫡子,所以沒能繼承王位。此後,這個朱蒙從扶餘國內帶了一些自己的臣民,來到了新賓縣這塊,又蒐羅了一些周圍的當地局面,兼併了當地的一些閒散勢力,形成了一個小國家

當時西漢正處於衰退期,對東北這邊的影響能力有限,所以便直接封這個朱蒙爲侯了。而新賓縣這個地方,在西漢那會兒叫做高句麗縣,所以朱蒙就被封爲高句麗侯。

高句麗,就是這麼來的。

最開始的時候,高句麗只是西漢下面的一個侯國,連王國都不是。但是此後的上百年裏,這個小國卻開始逐漸擴張。在擴張的過程當中,高句麗先是將首都搬到了遼寧海城,然後又搬到了平壤。經過連續百年的擴張之後,昔日一個小小的侯國,終於成爲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邊疆政權。

在高句麗擴張的這段時間裏,中原這邊,先後經歷了王莽篡漢劉秀建立東漢、東漢衰弱等很多事情,到了三國時代,曹操在北征烏丸的時候,曾一度掃平了這個小國。但過了幾十年之後,隨着司馬家建立了西晉,而後又導致北方胡人南下,中原政權再次失去了對遼東半島這邊的控制。此後,高句麗王氏的後裔,趁勢而起,再次復國。

這一復國,便一發不可收拾。

在整個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幾乎天天都在打仗,根本就沒有個消停的時候。所以,很多中原人爲了躲避戰亂,就開始往遼東那邊跑。這些中原難民的到來,給遼東這邊帶來了很多先進的文化,同時也將農耕文明的社會模式,帶到了這邊。因爲這些難民的到來,高句麗從一個漁獵遊牧政權,開始向農耕文明轉化。

整個南北朝期間,因爲中原那邊一直在打仗,也顧不上遼東這邊。所以,高句麗就開始逐漸擴張自己的地盤。幾百年下來之後,高句麗幾乎已經佔據了半個遼東地區,而且還佔據了大半個朝鮮半島。到了南北朝末期的時候,高句麗已經是一個相當強大的邊疆政權了。

唐滅高句麗之戰,李勣爲何花費那麼多年才滅了高句麗? 第2張

再之後,隨着隋朝統一了中原之後,中原政權才終於有精力,對付中原周邊的這些鄰居們了。隋朝當時看了一圈之後,發現周圍只有兩個邊疆政權,對隋朝有很大的威脅。其中一個是北方的突厥,另一個就是高句麗。不過,相比之下,突厥當時的勢力更大。

所以,隋文帝在位期間,主要就是收拾突厥,還沒來得及收拾高句麗。等到隋煬帝上位之後,隋煬帝倒是有能力收拾高句麗了。可惜的是,隋煬帝這個人,本事差了點。爲了征討高句麗,隋煬帝從全國徵調了數十萬大軍,企圖一戰掃平整個遼東。但結果,因爲隋煬帝指揮失誤,非但沒能滅掉高句麗,反倒將這幾十萬精銳隋軍,幾乎全都輸在了遼東。

這下子,麻煩大了。

這幾十萬精銳,幾乎就是當時隋朝的全部家底。一下子全都折在遼東,國內自然就兵力吃緊,再也壓不住各地的農民軍了。所以,遼東之戰結束之後,沒過多久,隋朝也就亡了。

隋朝滅亡之後,唐朝建立。此後的二十多年裏,李唐政權從一個偏安一隅的地方割據勢力,逐漸統一了全國。而後又打垮了北方的東突厥、薛延陀,西北的吐谷渾,成爲東亞地區的霸主。而高句麗這邊,則是繼續擴張,將勢力範圍向北延伸,國力越發蒸蒸日上。

而且,經過之前和隋朝的戰爭之後,高句麗發現,中原王朝似乎也不是那麼強大,不是不可以戰勝的。以往的高句麗,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屬國,最多也就是稍微獨立一些,不聽中原號令而已。但和隋朝的這場大戰,卻讓高句麗意識到,或許自己已經有實力南下中原,取代中原王朝了。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高句麗開始積極向外擴張。在朝鮮半島上,繼續欺負朝鮮半島南部的新羅和百濟。另外,高句麗還迅速向北方發展,填補薛延陀和突厥被滅之後,北方出現勢力真空。另外,在唐朝和高句麗的邊境地區,高句麗也在不斷搞事情,試圖一步步蠶食唐朝的地盤。

高句麗的這些動作,唐朝這邊自然也都看在眼裏。

當時在位的李世民,恰好是中國歷史上最雄才大略的皇帝之一。所以,李世民當然知道,高句麗的這種擴張,對唐朝會有多大的危害。若是高句麗繼續發展,填補了北方的勢力真空之後,高句麗勢必會主動進攻唐朝。

唐滅高句麗之戰,李勣爲何花費那麼多年才滅了高句麗? 第3張

而且,和歷史上其他北方遊牧政權不同,高句麗不是遊牧文明,而是一個農耕文明。遊牧民族進攻之後,只是搶點東西,就會退去。但農耕文明,打下一塊地盤之後,就會努力將其轉化爲自己的實際地盤!這樣的高句麗,明顯比突厥或者薛延陀,更具威脅!

中原雖大,卻容不下兩個農耕文明共存。

有些仗,這一代人不打,下一代人就得打。

而且,下一代人打的時候,會更麻煩。

經過仔細權衡利弊之後,李世民終於決定,對高句麗開戰。於是,貞觀十八年,李世民任命張亮爲平壤道行軍大總管,領兵四萬,從山東萊州出發,走海路直接進攻朝鮮半島。任命李績爲遼東道行軍大總管,走陸路從幽州方向進攻遼東。另外,李世民親自坐鎮中軍,親征高句麗。

貞觀十九年,李績率軍抵達幽州。三月,李世民抵達河北定州,唐軍完成集結。

高句麗這邊,得知唐軍進攻的時候,雖然十分警惕,但也並未太過擔心。因爲之前隋朝百萬大軍,都已經被高句麗擊退,而且損失慘重。所以在此時的高句麗眼裏,中原王朝的戰力,其實也就是那麼一回事罷了。另外,當時高句麗內部,權臣淵蓋蘇文殺了原來的高句麗王,獨掌大權。淵蓋蘇文是個很狂妄的人,但同時他確實很能打,所以當時便直接傾全國之力,打算跟唐朝來一場主力決戰。

唐朝對高句麗的第一場大戰,就這樣打響了。

隨着李世民抵達前線,唐軍開始正式向高句麗發起了進攻。開戰之後,李績親率大軍,渡過遼水,進入遼寧東部地區,並且在撫順地區,大敗高句麗守軍,俘虜兩萬多人。與此同時,另外一路由張亮率領的唐軍,也走海路從大連金州地區完成登陸,大獲全勝,俘虜了八千多人。

唐軍和高句麗的第一次大規模接觸戰,就這樣以唐軍大獲全勝而結束。

接下來,李績率領唐軍,繼續向前推進,很快抵達遼陽。到了遼陽之後,高句麗的主力軍隊,也已經完成了集結,前往遼陽救援,準備和唐軍進行主力決戰。然而當高句麗的四萬主力軍隊抵達之後,卻被唐軍將領李道宗,以四千精銳正面擊潰。

在這支援軍被擊退之後,唐軍主力開始向遼陽城發起了總攻。最終,在唐軍的猛攻之下,遼陽城被破,唐軍斬敵一萬,俘虜士兵一萬。此外,還俘虜了四萬多高句麗百姓。這一戰之後,唐朝直接將遼陽改設爲遼州,將其劃入唐朝的領土範圍內。

唐滅高句麗之戰,李勣爲何花費那麼多年才滅了高句麗? 第4張

遼陽一戰,總算是打醒的高句麗。這一戰之後,高句麗也意識到,雖然都是中原王朝,但如今的唐朝遠比之前的隋朝難對付得多。於是,淵蓋蘇文開始全力從國內調集軍隊,總計調集了十五萬大軍,向遼寧海城方向增援。當時這地方叫做安市城,隨着唐軍的逼近,以及高句麗援軍的抵達,歷史上著名的安市城之戰,由此打響。

安市城之戰開始後,從兵力上來說,高句麗方面接近二十萬,而唐軍這邊,只有十萬左右。所以在兵力上,唐軍這邊反倒是處於劣勢狀態。另外,安市城是高句麗的地盤,高句麗還有主場作戰的優勢。所以這場戰爭開始後,唐軍就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在這場戰爭開始之後,李世民親自接過了戰爭的指揮權,來了一出經典的‘圍點打援’戰例。首先,唐軍對安市城完成合圍,然後以主力和前來救援的十五萬高句麗軍隊,進行決戰。最終,一場大戰之後,高句麗這十五萬大軍,被唐朝近乎打得崩潰。僅剩不足四萬人,躲到了山上進行固守。後來在唐軍的包圍之前,糧草斷絕,被迫投降。

另外,在這場大戰當中,還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在大戰的過程當中,唐軍這邊,有個穿白衣的士兵,特別勇猛,率先衝入高句麗陣營,以一敵百,爲唐軍擊潰高句麗軍隊,立下了大功。這位猛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薛仁貴。這場戰爭,也是薛仁貴嶄露頭角的一戰。自此之後,薛仁貴進入了李世民的眼中,此後花了幾十年的時間,一步步走上了大唐統帥的位置。

打掉了這十五萬援軍之後,安市城就成了一座孤城,陷落幾乎已經成了必然。然而可惜的是,因爲之前唐軍打得實在太猛,導致安市城內的守軍,提起唐軍人人害怕,守城的意志反倒是更加堅定了。再加上李世民不願強行攻城,造成太大的傷亡,只願圍而不攻。所以,在唐軍的重重包圍下,安市城竟然奇蹟般地堅持了兩個多月。

兩個月之後,安市城已經到了搖搖欲墜的地步。但此時,唐軍這邊,卻遇到了一個更加強大的敵人。

這個敵人,叫做天氣。

唐軍在李世民和李績這種名將的指揮下,雖然戰鬥力很強,但同樣還是不能和老天爺叫板。此時已經是九月份了,九月份的海城地區,最低氣溫已經不足十度,而且接下來會越來越低。一旦嚴寒到來,別說繼續攻城,就連唐軍自身,能不能活下去都是個問題。今天從北京到瀋陽,開車也就是幾個小時的路程。但在唐朝那會兒,想要穿過遼西走廊,把補給從河北運到遼寧這邊,難度實在是大的沒邊了。

到了這個時候,唐軍唯一的選擇,就只能是撤退了。

唐朝和高句麗的這第一場大戰,從戰爭的結果來說,顯然是唐軍贏了。唐軍整體戰損,不過兩千多人。而高句麗這邊,戰損至少不會低於二十萬。而且這一戰之後,唐軍還在遼東地區,佔領了大片的領土,又將大量高句麗百姓,內遷中原生活。如此一來,便等於是在高句麗的腹地,插進了一顆釘子。

但在李世民看來,這場戰爭,卻是他的恥辱。

唐滅高句麗之戰,李勣爲何花費那麼多年才滅了高句麗? 第5張

李世民打了一輩子的仗,除了當年打薛舉的時候,因爲李世民重病在身,無法指揮軍隊,敗過一次之後,幾乎就沒打過敗仗。而且,幾乎每次都是大獲全勝,直接滅了對方。然而這場戰爭,唐軍雖然打掉了高句麗不少有生力量,而且也佔了不少地盤。但沒能滅掉高句麗,對於李世民而言,就已經是失敗了。

與此同時,這一戰,也讓唐朝這邊,徹底摸清了高句麗的情況。

作爲一個農耕文明,高句麗和之前唐軍打敗過的突厥、薛延陀都不同。農耕文明,具有更強大的恢復能力和戰爭韌性,顯然不是一戰就能徹底解決的。事後李世民也進行了反思,意識到是自己的戰略規劃,出了問題。

對付高句麗這樣的農耕文明,想要畢其功於一役,是不太可能的。唯一的辦法,就是經常打仗,干擾高句麗的生產,讓高句麗變得越來越虛弱。等到高句麗足夠虛弱之後,才能最終一戰功成。

李世民的這個戰略,後來也成了唐朝對高句麗幾十年間的整體戰略。但可惜的是,李世民並沒有時間完成這個戰略規劃。因爲從遼東回來之後,李世民的身體,就開始變得越來越差。常年的征戰,讓這位絕代雄主,透支了自己的生命。李世民也知道這點,所以,回到長安之後,李世民就只能將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佈置自己的身後事上。至於高句麗那邊的事情,只能交給下一代的皇帝去完成了。

當然,在李世民人生最後的幾年裏,李世民還是堅持了自己的戰略規劃。在唐軍撤軍兩年之後,李世民再次下令,讓李績和牛進達各自統領唐軍,從陸路和海路兩線,對高句麗進行襲擾。不求一戰功成,只求干擾他們的農時,對高句麗進行削弱。這一次,李績再次不負衆望,大戰上百次,再次重創了高句麗主力,而且將唐軍前線拉到了薩爾滸山一帶。

這一戰之後,照理來說,以後李績就該每年都率軍去襲擾高句麗邊境,直到把高句麗滅掉爲止。但在這之後,因爲李世民想要將李績當做託孤之人,所以李績就被李世民調回京城,做了兩年京官。而遼東這邊,在李績這次出戰之後,第二年則是由唐軍將領薛萬徹等人負責,同樣有所斬獲,並且開始逐漸將戰線推到了鴨綠江對岸。

唐滅高句麗之戰,李勣爲何花費那麼多年才滅了高句麗? 第6張

公元649年,在從遼東地區返回長安三年之後,李世民病逝於終南山翠微宮。此後,太子李治登基。李治登基之後,接下來的幾年裏,唐軍並未對高句麗發起什麼戰爭。因爲當時李治太過年輕,資歷太淺。這幾年當中,李治一直忙着壓服老臣,坐穩皇位。而且在這幾年當中,武則天還入宮開始了宮鬥,從一個尼姑一路鬥成了李治的皇后。所以,在這些事情的困擾下,李治也抽不出時間,去思考如何滅掉高句麗。

李治這幾年的放鬆,對高句麗而言,無疑是一個恢復的天賜良機。

事實證明,李世民的判斷,是完全準確的。對付高句麗,就得連年消耗,最終才能徹底將其滅掉。李治鬆懈了幾年之後,高句麗很快就再次恢復了過來,而且,還開始繼續擴張。而唐朝這邊,直到公元655年,隨着武則天當上了皇后,李治不用再操心後宮之後,才得以繼續注意高句麗。

既然如此,那就接着打唄!

公元655年,李治任命唐軍將領程名振和蘇定方,率軍征討高句麗,斬敵千餘人。公元658年,程名振和薛仁貴再次率兵進攻,總計斬首三千餘人。公元659年,薛仁貴在橫山再次大敗高句麗守軍。公元660年,唐軍將領蘇定方,率領唐軍從朝鮮半島南部的錦江入海口處登錄,一戰滅掉了高句麗的屬國百濟,在高句麗的身後,再次開闢了一座戰場……

總之,從公元655年開始,此後的十年時間裏,唐朝幾乎每年都在對高句麗用兵。而且,每戰不求大勝,只求能夠削弱高句麗,然後積小勝爲大勝。不過,在這個過程當中,身爲唐軍名將的李績,卻並未再參與期間任何戰事。

唐滅高句麗之戰,李勣爲何花費那麼多年才滅了高句麗? 第7張

這倒不是李績偷懶,或是皇帝李治對他有所猜疑之類的原因。而是因爲,以李績當時的身份,沒必要領導這種規模的戰役。在李世民和李靖這兩位唐初頂級名將去世後,李績幾乎已經成了整個唐軍內部,最能打得帥才,帥纔是不能輕動的,只有最後決戰的時刻,纔會出場。而且,除了高句麗之外,當時唐朝還有其他的敵人,李績自然不可能連年出征,只爲了騷擾高句麗。

在這十年當中,李績大多身居長安,居中調度。雖然一直不曾參加前線的戰事,但卻是真正從全局進行謀劃的人。李績一直在等一個機會,等高句麗衰落到足夠的程度,然後可以一戰滅國。

十年之後,這個機會,終於來了。

經過十年的騷擾戰之後,高句麗已經嚴重衰弱,國力大損。而且,在公元666年這一年,高句麗的那個淵蓋蘇文死了。淵蓋蘇文雖然是個超級權臣,把持朝政數十年。但不得不說,他的存在,也確實是唐軍掃平高句麗的一座大山。而淵蓋蘇文死後,這座大山瞬間消失不見。另外,他的三個兒子,在其死後,還開始彼此爭權,搞得高句麗內部出現了內戰。

得知這些情況之後,李績之後,最終決戰的機會,終於來了。

公元666年12月,李績被任命爲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全權負責征討高句麗的戰事。幾個月之後,李績抵達遼東,率領唐軍對高句麗發起了總攻。這場決戰,唐軍已經準備了多年,所以這一次,唐軍的後勤補給,完全沒有問題。

唐滅高句麗之戰,李勣爲何花費那麼多年才滅了高句麗? 第8張

戰爭開始之後,李績採取了步步爲營的策略,所到之處,將高句麗的所有城池,全部攻陷。經過長達五個月的戰鬥後,唐軍幾乎拔除了高句麗西線的所有重鎮。

在多個方向的同時發力下,高句麗守軍接連潰敗,被唐軍一步步壓縮。此後,唐軍從撫順、四平等多個方向,開始向高句麗發起了總攻。經過一個月的戰鬥後,最終幾路唐軍,合圍於平壤城下。圍城一月之後,唐軍終於攻破了平壤,徹底摧毀了高句麗的中樞。

隨着平壤陷落,高句麗高層被唐軍一網打盡。殘存的高句麗守軍,也不得不紛紛投降。從公元644年,李世民率兵親征遼東,到公元668年,唐軍攻破平壤。唐朝花了整整二十五年的時間,才滅掉了這個東北方向的大敵,徹底解決了東北方向的隱患。

而作爲唐軍的主帥,開戰之時,李績51歲。等到滅掉高句麗之後,李績已是76歲的高齡了。這場持續了25年的大戰,徹底耗盡了這位唐軍名將的心力。

一年之後,李績病逝於長安,終年77歲。

縱觀唐朝滅高句麗的整個過程,我們不難發現:這場戰爭之所以會打了整整二十五年,不是因爲唐朝不夠強,而是因爲高句麗這個敵人,確實比其他敵人更強。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大一統中原王朝大多數時候的敵人,都是北方的遊牧政權。只有極少數的時候,會面對一個強大的農耕文明政權。

相比遊牧文明政權,農耕文明政權的戰爭韌性,明顯更大。就算經歷了一兩場重大失敗,只要有時間恢復,很快就能迅速恢復過來。相比之下,對付遊牧政權,只要能夠找到他們的主力,一戰滅掉,就可以畢其功於一役。但對於高句麗這樣的農耕政權,這個辦法顯然是不管用的。

唐滅高句麗之戰,李勣爲何花費那麼多年才滅了高句麗? 第9張

唐朝和高句麗的這場戰爭,也帶給了我們一個啓示:欲有鑄劍爲犁之心,需有平復刀劍之力。對付有些強敵,時間往往比空間更管用。中華文明是一個極具韌性的文明,面對一些強大的敵人,持久戰往往可以成爲我們克敵制勝的法寶。

數千年的人類文明牌局上,直到今天,我們的對手已經換了一輪又一輪,但只有我們還在牌桌上,而且手裏的牌越打越好。

以前是這樣,以後大概還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