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從知縣調任進京當御史,對官員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從知縣調任進京當御史,對官員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的知縣和御史,大多都是六七品左右的官員。那麼從知縣調任進京當御史,對官員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呢?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讀,接着往下看吧~

衆所周知,知縣是地方官,而且在明清時期是最基層的地方首長。從職能上來看,它相當於如今的縣委書記、縣長、縣人大主任、縣政協主席、縣法院院長等一整個縣常委班子的集合,可謂是非常辛苦了。

但是,縣令的油水卻也不淺。人人都知道明朝有個清廉的一塌糊塗的海瑞海青天,他在做知縣的時候打二斤肉都能成新聞。但這事實上卻反映了一個事實——有明一朝,儘管地方官員明面上的俸祿十分微薄,但是他們通過各種手段所獲取的灰色甚至黑色收入卻難以估計。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有且僅有一個的海瑞,才能被幾代皇帝樹立爲廉政楷模。

可是御史就不一樣了,作爲品級最低的京官,御史老爺沒有別的收入來源,最多不過是地方官進京孝敬的那點“冰敬”和“炭敬”。而身爲紀檢官員(相當於如今監察委的巡視員)的御史們,有的時候對於這些錢還不能要。畢竟,他們的唯一職責,就是糾察官員們的違法亂紀行爲。

從知縣調任進京當御史,對官員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此外,御史所在的位置,也決定了他說話的分量——永樂以後的明朝實行兩京制,但北京的權重毫無疑問要蓋過南京。南京儘管也有一整套都察院體系,但他們和隔壁的六部差不多,基本都是養老的差使。如果一個人在南京都察院做御史,那麼他的前途和他在北京都察院的同事相比,毫無疑問就要差了一個檔次。

從知縣調任進京當御史,對官員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第2張

當然,在大多數情況下,御史畢竟是京官,成天在皇帝面前轉悠,出彩的機會比三年才接受一次考察的知縣要多得多。倘若自身素質過硬又清正廉潔,也許就一舉成名,成爲皇帝和大佬眼中的紅人。比如于謙於少保,就是因爲在叱罵造反的朱高煦時表現出色,被宣德帝和楊士奇看中,從而成爲一代名臣。

從知縣調任進京當御史,對官員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第3張

講到這裏,我相信您也會對知縣和御史的官階、調動有了自己的概念。最後,我給大家舉兩個例子(純屬虛構),請大家自行體會:

1.張三在崑山縣當了三年知縣,因爲表現出色,被調去南京都察院做了一名御史,並接受海瑞先生的領導;

2.李四在某老少邊窮地區當了三年知縣,因爲表現出色,被調去北京都察院做了一名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