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代官員案件錯判會受罰嗎?知縣錯判、誤判會承擔什麼責任?

古代官員案件錯判會受罰嗎?知縣錯判、誤判會承擔什麼責任?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古代官員案件錯判會受罰嗎?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前段時間發佈了一篇清代知縣熬到老能到什麼級別?不出意外,大多數人仍是七品的文章,有粉絲就私信筆者,說清代的知縣如果在斷案時錯判、誤判會承擔什麼責任?會不會因此丟了烏紗帽甚至是丟了腦袋?筆者經過梳理,從清代司法的相關制度中找到了答案,下面具體來說。

古代官員案件錯判會受罰嗎?知縣錯判、誤判會承擔什麼責任?

據統計,清代的知縣進士、舉人出身者佔到了70%以上,他們都是通過科舉考試入仕的。也就是說,大部分的知縣都具有相當高的文化程度。不過,文化程度和實際執政能力完全是兩個概念。事實上,大多數知縣在上任後基本上都是兩眼一抹黑,並不擅長處理繁瑣的刑名、錢穀之事。

作爲知縣,徵收賦稅、審理司法案件是兩件最重要的事情。知曉法律是一個州縣官的基本要求,否則他們就無法合法判決。但是,法律的繁多複雜及工作任務的重壓,使得他們常無法對法律有透徹的研究。一部《大清律例》有數千款條文,大部分州縣官僅關注司法程序和審判有關的律例,主要司法工作還是由幕友負責。

古代官員案件錯判會受罰嗎?知縣錯判、誤判會承擔什麼責任? 第2張

不過,按照清代的典制,知縣如果發生錯判是不會追究幕友的責任的,儘管他們在決定判決時提出了建議甚至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而只追究知縣的責任。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爲幕友並非是朝廷的正式編制,他僅對知縣個人負責,作爲正式官員宣佈判決的是知縣,因此他應負責任。

刑部相關規定表明,知縣如果沒有查清案情事實,就要受到處罰。若是錯判,要受紀律處分。在法律上,“失出”(由於過失,宣告判決輕於該罪法定刑罰)和“失入”(由於過失,宣告判決重於法定刑罰)作了區分。

古代官員案件錯判會受罰嗎?知縣錯判、誤判會承擔什麼責任? 第3張

在“失入”的情況下,知縣應受的處罰是罰俸一年、降級或革職,依案件的嚴重程度而輕重有別。如果錯判已被執行,知縣就要被革職。在“失出”的情形下,知縣應受的懲罰是罰俸六個月到降級不等。任何情形,無論是刑罰過輕或是過重,負責複審的上一級長官,以及按察使、巡撫、總督等可能依法受到紀律處分。

但若是知縣做出判決而被上司駁回並相應地由知縣自己加以糾正,那麼這種情況下可能被減輕或免除處罰。這一規則也適用於刑部駁回總督、巡撫批准的判決並命令他們重審。

古代官員案件錯判會受罰嗎?知縣錯判、誤判會承擔什麼責任? 第4張

與其他官員一樣,錯判案件的知縣要依《大清律例》的規定受到處罰。如果他故意枉法裁決且已經執行,他將與被判刑人受到同樣的處罰。換句話說,比如他判決一個無辜的人徒刑,那麼他自己也將被判處徒刑。或者,如果他宣告一個應處流刑的人無罪,那麼他自己應受流刑。

如果判決並非完全不公正而僅是故意有所加重或減輕,那麼知縣的懲罰將依該案應當適用的刑罰與實際宣告和執行的刑罰之間的差額來決定。如果故意擬判的是不公正的死刑判決,並且被告已在判決獲准後被執行死刑,那麼知縣當受的懲罰就是死刑。

古代官員案件錯判會受罰嗎?知縣錯判、誤判會承擔什麼責任? 第5張

但是,如果一個不公正的判決並非故意作出或宣告,而僅是由於過錯,那麼知縣的懲罰就會減輕。在這種情形下,法律將主要責任追究到負責法律事務的書吏身上。其理由是,刑房書吏應當知法,應當在任何發生錯誤的場合提醒知縣注意錯誤。書吏沒有指出判決錯誤者,也要受到減一等以上的刑罰。而作爲知縣,其懲罰要輕於書吏三等,也許一點懲罰也不受。

古代官員案件錯判會受罰嗎?知縣錯判、誤判會承擔什麼責任? 第6張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清代對錯判的懲罰還是極爲嚴厲的。它不僅限於紀律處分,而且包括諸如徒刑、流刑乃至死刑等刑罰,依案件輕重而定。這也說明,不熟悉律例的知縣絕對需要有能力的法律幕友的幫助,如果沒有,那麼不僅僅是烏紗帽難保,甚至可能會受體刑和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