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晉王朱棡早死,朱元璋的細心佈局被打破,朱棣沒了任何阻礙

晉王朱棡早死,朱元璋的細心佈局被打破,朱棣沒了任何阻礙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棡(1358年12月18日 -1398年3月30日),明朝宗室,明太祖朱元璋第三子,明朝第一任晉王,九大塞王之一。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古代封建歷史之中,皇位更替期間,最容易出現皇子爭權奪勢的情況

像唐朝初年的玄武門之變以及清朝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都是歷史上有名的皇位爭鬥事件。

不過要說皇位爭奪時間跨度最長,謀劃最深以及影響最大的,還是明朝年間的靖難之役,建文帝朱允炆都已經登基稱帝了,結果還是被他四叔給拉了下來。

不過很少有人知道,爲了讓朱允炆能夠安心掌控天下,朱元璋可以說是費盡心思。

只可惜晉王朱棡一死,朱元璋的所有佈局全部被打破。

等到後來朱元璋自己也離開人世以後,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就再沒有任何阻礙。

恰好這個時候,朱允炆大力削藩,第一個就拿朱棣下手,這純粹就是和朱棣在說:“來啊,造反啊。”

晉王朱棡早死,朱元璋的細心佈局被打破,朱棣沒了任何阻礙

朱元璋的謀劃與無奈

作爲明朝的開國皇帝,後人對朱元璋的評價總是褒貶不一。

只是就他對自己大兒子朱標以及孫子朱允炆來說,絕對是一個極負責任的皇帝。

朱元璋時期發生過兩起震驚天下的朝廷案件,即胡惟庸案以及藍玉案。前者是胡惟庸自己作死,朱元璋殺雞儆猴。後者則純粹是朱元璋給自己孫子鋪路,免得外戚干政、國家改姓。

朱標沒死之前,朱元璋從沒有想過對藍玉動手。畢竟藍玉是常遇春的妻弟,即朱標太子妃常氏的舅舅。並且藍玉對太子也十分支持,有這樣的關係在裏面,朱元璋巴不得朱標繼位以後,藍玉能夠成爲朱標有力地支持者。

可朱標英年早逝,這就讓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謀劃,尤其是在選擇朱允炆繼位以後,他肯定壓制不了藍玉。

在這樣的情況下,朱元璋以藍玉玷污元朝王妃爲由,掀起中國古代歷史上牽連範圍最廣的藍玉案,其目的就是減輕朱允炆的執政壓力。

不僅如此,他還將晉王朱棡(朱元璋三子)和燕王朱棣(朱元璋四子)安排去鎮守邊疆,相互牽制。倘若一切都按照朱元璋的計劃進行,那麼朱允炆坐鎮天下,應該沒啥大問題。

晉王朱棡早死,朱元璋的細心佈局被打破,朱棣沒了任何阻礙 第2張

後人常常思考,朱元璋不應該立朱允炆爲繼承人,朱棡和朱棣都還在,按照順序一個傳一個不就行了。可事實上,每扶持一個新的勢力,就註定會和其他勢力展開爭鬥。

到了那個時候,朱棡如果對朱棣、朱允炆等人窮追猛打,朱元璋又該怎麼辦呢?更重要的是,朱棡、朱棣有多大能耐,他遠比後人更加清楚,兩虎相爭,受損的終就是明朝。

再者,朱元璋爲了讓太子朱標繼承皇位,已經下了很大的功夫。如果在這個時候立其他藩王爲新的太子,那原本的太子集團怎麼辦?

新的藩王繼位以後,勢必會對舊的太子集團進行打壓。到了那個時候,朝堂爭鬥不止,國家還如何治理。因此,朱元璋立朱允炆,根本原因就是無奈,他沒有更好的辦法,只能這樣選擇。

那麼朱元璋心狠一些呢?確立朱棡繼承皇位以後,直接軟禁朱棣、打壓前太子集團。這樣的做法的確沒啥問題,並且朱棡的個人能力也值得肯定。

只是手心手背都是肉,倘若讓今人和朱元璋調換一下位置,誰又能夠算計到自己親生兒子頭上?而太子集團之前被重用,之後又全部被打壓,朱元璋這樣搞,皇室信譽何在?

由此可見,朱允炆絕對是幸運的。史書上記載朱允炆打小就聰明過人,能力出衆,可就靖難之役中的表現來說,這樣的評價有待商榷。

而他的幸運還不僅僅是得益於原太子朱標,還有他自己同父異母的哥哥朱雄英(朱標原配長子)8歲去世。這樣一來,不是嫡長子也成了嫡長子,朱元璋除了選他之外,再沒有更好的選擇。

晉王朱棡早死,朱元璋的細心佈局被打破,朱棣沒了任何阻礙 第3張

晉王朱棡的威懾

皇位確定以後,接下來自然就是安撫自己衆多兒子,尤其是晉王朱棡以及燕王朱棣這兩個實力最強大的藩王。

在朱元璋的謀劃之中,這兩個人前往國家邊境鎮守邊疆。不僅可以幫助守護大明王朝,還可以相互牽制,誰也沒有辦法對朱允炆的皇位進行造反。畢竟朱允炆再怎麼倒黴,也不至於兩個叔叔一同造反。

除此以外,晉王朱棡對燕王朱棣還有一定的震懾作用。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初晉王手下就有一個千戶曾霸佔了朱棣的果園。一個千戶敢挑戰一個藩王,這樣的事情簡直聞所未聞。可朱棣是怎麼處理的呢?

他沒有和朱棡發生正面衝突,反倒是跑到朱元璋跟前告狀。令人敬仰的永樂大帝,年輕時候竟然這麼“慫”,實在讓人始料未及。

儘管就這件事情來說,並不足以說明朱棣畏懼朱棡,或者說朱棡對朱棣有足夠的壓制力,但朱棣心中忌憚朱棡,已經足以證明。因此,只要晉王朱棡一直存活,朱棣造反的可能性就不大。

至少在雙方互相牽制的情況下,誰也不敢率先起兵造反,讓對方有理由對自己進行打壓。否則面對朝廷和藩王的聯合進攻,無論朱棡還是朱棣都吃不消。

晉王朱棡早死,朱元璋的細心佈局被打破,朱棣沒了任何阻礙 第4張

而雙方平衡勢力以後,還有更大的一個好處就是朱允炆削藩行爲不會那麼急切。只要他不愚蠢,都一定能夠理解朱元璋用心良苦。大不了一直熬下去,他遠比三叔朱棡和四叔朱棣年輕得多。

除非這兩人中出了一個“司馬懿”,否則朱允炆一定能夠活得更久。等到朱允炆坐穩皇位以後,他想要傳位給誰,那就不是朱元璋會關心的事情了。

當然,如果朱允炆還是要堅持大力削藩的話,估計朱棡和朱棣兩人也可能會一同起兵造反。

別看史書中記載朱棡、朱棣這兩個人不對付,而朱棣靖難成功以後,也一直打壓晉王一派。

但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敵人。面對朱允炆的不懂事,即便沒有實質性的造反,聯合向朱允炆施壓總沒有任何問題。

後人不禁猜想,或許也正是朱棡早死,讓朱允炆認爲自己的主要敵人就只有朱棣這一個實力較強的藩王以後,才加快了削藩的進度。

只可惜他自己沒啥能力,這才讓朱棣最終取得靖難之役的成功,明朝的發展也因此出現了變化。由此可見,晉王朱棡存活與否,對彼時的國家政治絕對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晉王朱棡早死,朱元璋的細心佈局被打破,朱棣沒了任何阻礙 第5張

朱棣靖難成功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除去晉王朱棡英年早逝之外,朱棣之所以能夠取得靖難之役的成功,主要還在於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朱允炆用人不明,“靖難戰神”李景隆,作爲朱元璋爲朱允炆留下的一員大將,一直深受朱允炆器重。可此人根本沒啥真才實學,完全是像戰國時期的趙括一樣紙上談兵。

因爲口頭上的能力,朱元璋以及朱允炆都對他十分信任。結果整整五十萬大軍,硬是沒有攻下朱高熾(朱棣長子)率領一萬大軍防守的北京城。

如果李景隆再爭氣一些,直接將朱棣的大本營拿下,那朱棣即便想要完成靖難之役,根本就不現實。而其他藩王看到朱棣都已經失敗,收起自己的小心思,朱允炆的皇位也勢必會更加穩固。

其次則是朱允炆沒有御駕親征的勇氣,雖說後人因爲對朱允炆個人能力的懷疑,所以並不認爲他有足夠的希望贏得戰爭,但古人講究什麼?師出有名。

朱棣爲什麼費盡心思以“清君側”的名義造反,其目的就是爲了消除民間口舌。

朱允炆如果能夠御駕親征,朱棣造反的理由站不住腳,靖難成功的可能性也會因此降低。

晉王朱棡早死,朱元璋的細心佈局被打破,朱棣沒了任何阻礙 第6張

到了那個時候,朱允炆什麼話也不用多說,僅憑輿論都可以將朱棣打敗。

然而靖難之役打到最後,朱允炆依舊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始終堅守在南京城中,這不純粹屬於白給?

像後來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造反朱棣皇太孫朱瞻基的時候,就是朱瞻基御駕親征。結果還沒開打,朱高煦就選擇了投降。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朱允炆皇位還沒有坐穩就想着削藩,當他將朱棣這種心思深沉的人當成案板上的魚肉之後,就註定他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並不大。

人朱棣打了一輩子的仗,憑藉軍功和自身身份纔有了今天的成就,朱允炆說削就削,完全沒有任何理由。

也多虧晉王朱棡此時已經死去,否則靖難之役,還真有可能變成新的“三國演義”。

晉王朱棡早死,朱元璋的細心佈局被打破,朱棣沒了任何阻礙 第7張

結語

綜上所述,當朱元璋的悉心佈局被徹底打破,晉王朱棡早死以後,朱棣再沒了任何阻礙,後續的競爭也就成了朱棣、朱允炆兩人之間的能力大比拼。

可別人朱棣打了一輩子仗,又其實朱允炆能夠相提並論?

也難怪朱棣最終取得靖難之役的成功,並沒有多少人會感到驚訝。其中過程雖然曲折坎坷,但好在國家年號最終還是發生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