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豪格取得衆多支持,爲何最終即位的是年僅六歲的福臨?

豪格取得衆多支持,爲何最終即位的是年僅六歲的福臨?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因生前沒有立儲君,清太宗皇太極崩逝後,引發了皇子豪格和睿親王多爾袞的皇位爭奪戰此時豪格已經34歲,不僅手握正藍旗,且取得了正黃、鑲黃兩旗的支持,就連手握正紅、鑲紅兩旗的代善和手握鑲藍旗的濟爾哈朗也一定程度傾向於他,但最終豪格卻與皇位擦肩而過,最終坐上皇位的是年僅六歲的福臨,這是怎麼回事呢?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豪格與多爾袞相持不下,兩人背後各有勢力支持

崇德八年(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八月初九,清太宗皇太極猝然崩逝,因其生前未立儲君,再加上清初制度尚不完善,於是新帝人選只能交由王公貴族共同推選。如此一來,便出現了爭奪皇位的現象,而當時爭奪的兩股主要力量,便是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和皇太極的十四弟睿親王多爾袞。

豪格取得衆多支持,爲何最終即位的是年僅六歲的福臨?

在衆多清朝宗室之中,豪格作爲皇太極的皇長子,又擁有着諸多戰功,本應順理成章的成爲皇位繼承人。然而,由於滿清並沒有像中原那樣“立嫡立長”的皇位傳承原則,再加上多爾袞同樣功勞卓著,且擁有不少支持力量,因此雙方始終僵持不下。

對於豪格來說,他的功勞聲望或許不如多爾袞,但皇長子的身份還是爲其爭取到了不少的支持。在當時,除了豪格直接掌握的正藍旗外,曾經直屬於皇太極的正黃、鑲黃兩旗也同樣是其支持力量。因此,豪格背後的勢力,以正藍旗爲主,同時也獲得了正黃、鑲黃兩旗的一定支持。

多爾袞的勢力同樣不弱,其雖然只掌握着正白旗,但由於鑲白旗基本以正白旗馬首是瞻,且兩旗由於歷史淵源問題,基本屬於同一條心。此外,正黃、鑲黃兩旗也有不少大臣與多爾袞較爲親近。因此,多爾袞背後的勢力,以正白、鑲白兩旗爲主,同時也獲得了正黃、鑲黃兩旗的少量支持。

從豪格和多爾袞背後的勢力來看,似乎豪格在軍事實力上佔據了上風,實際上並非如此。八旗雖是清朝的主要軍事力量,但各旗實力卻也是有強有弱,在皇太極病逝時,正黃、鑲黃、正藍三旗的力量加起來,也不過117個牛錄,而多爾袞的正白旗、鑲白旗加起來卻也有98個牛錄。原因便在於正黃旗實力雖強,但鑲黃、正藍兩旗卻相對較弱,而正白、鑲白兩旗在當時的八旗之中,卻是僅次於正黃旗的第二、第三位。

豪格取得衆多支持,爲何最終即位的是年僅六歲的福臨? 第2張

此外,八旗內部其實也並非一條心。以正黃、鑲黃兩旗爲例,雖然這兩旗選擇了支持豪格,但更多源於正黃、鑲黃兩旗與多爾袞的正白、鑲白兩旗之爭。原因在於,當年皇太極即位之後,將自己手中的兩白旗改爲了兩黃旗,而將努爾哈赤時期的兩黃旗改爲了兩白旗。

因此,當時兩黃旗的貴族擔心多爾袞即位後,會重新將兩黃旗和兩白旗的地位更改,因而他們支持豪格,更多隻是因爲豪格是皇太極之子,而並非堅決的支持豪格本人。但同時,有部分兩黃旗貴族也擔心豪格即位之後,會以正藍旗取代正黃旗(畢竟正藍旗的主要力量也是出自兩黃旗),因而對豪格也並非全力支持。

此外,掌握着正紅、鑲紅兩旗的代善(皇太極大哥)和掌握着鑲藍旗的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之侄),實力同樣不可小覷,畢竟兩人掌握的力量加起來也有96個牛錄。這兩人雖然基本保持中立,但出於效忠皇太極的考慮,兩人也相對更爲傾向立皇太極之子爲帝,因而在豪格與多爾袞之間,更爲傾向豪格一些。

豪格表面實力極爲強大,但卻慘遭釜底抽薪

當時,由於豪格和多爾袞實力不相上下,因而始終僵持不下,針鋒相對的兩人便相繼往盛京調兵,照這個局勢發展下去,遲早要拼個你死我活,這對當時根基尚不穩固、國力尚不強盛的清朝來說,無疑是滅頂之災。

豪格取得衆多支持,爲何最終即位的是年僅六歲的福臨? 第3張

爲了避免內戰,手握兩紅旗的代善只好出來調停,後經大家的共同商議,決定在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十四日在盛京的崇政殿召開會議,商議出皇位的最終人選。

關於這場會議,由於《沈館錄》和《清史稿》的記載多有出入,個人感覺這場會議應該召開了兩次,大致經過如下。

八月十四日,崇政殿會議開始後,代善首先推舉豪格,但豪格卻以“福小德薄,非所堪當”爲由辭讓,並直接離席而去,代善眼見如此情形,也只得離席而去。結果第一天的會議就此不歡而散。

會後,多爾袞私下找到索尼,希望爭取對方的支持,但索尼卻表示“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當天晚上,圖賴又找到索尼,雙方最終約定,必須立皇子。

第二天再次開會,多鐸、阿濟格又推薦多爾袞,結果索尼、鰲拜、圖賴等兩黃旗重臣將領直接“佩劍而前”,表示“若不立帝子則寧死於地下而已”,直接採取了武力威脅,導致多爾袞也不敢輕易答應。於是多鐸又說,如果多爾袞不想當,那就自己當,結果大家又是一通吵,還是沒有吵出個結果。

雖然這兩次會議雙方還是沒能達成共識,但很快大家都意識到了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兩黃旗只是在強調“立皇子”,至於新帝是不是豪格,他們似乎並不在乎。

豪格取得衆多支持,爲何最終即位的是年僅六歲的福臨? 第4張

於是,濟爾哈朗便提出一個折中方案(另說是由多爾袞提出),可以讓同樣是皇子,但卻並非豪格的皇九子福臨來繼承大統。那麼,皇太極子嗣衆多,爲何非要選擇皇九子福臨呢?其實這也是爲了平衡各方面的利益。

首先是利益分配。既然大家都僵持不下,那麼迎立一個相對較爲年幼,根本無法親政的皇子,而掌握實權的仍然是各旗旗主,這自然也就符合各方利益了。至少,在確保是皇太極之子繼承皇位後,兩黃旗和代善、濟爾哈朗是能夠接受這個結果的。

其次是血統問題。當時,豪格雖然是皇太極的長子,但由於其並非後宮五妃所出,因而後宮並不支持他。而如果立福臨爲帝,卻是能夠獲得後宮支持的,畢竟福臨的生母孝莊文皇后,乃是皇太極正宮皇后哲哲的侄女。而哲哲作爲皇太極的正宮,是一定程度能夠影響到兩黃旗態度的。

最後是滿蒙關係。清初時期,在“滿蒙一家親”的大背景下,清朝極爲重視與蒙古各部的關係,而福臨的生母孝莊文皇后和皇太極的正妃哲哲全都出自蒙古科爾沁部,福臨繼承皇位,無疑也能獲得蒙古貴族的支持。

豪格取得衆多支持,爲何最終即位的是年僅六歲的福臨? 第5張

有了這三層原因的加持,在不考慮長子豪格的情況下,福臨無疑是極佳的皇位繼承人。而多爾袞在無法取得兩白旗以外其餘六旗絕對支持的情況下,也只能在提出由自己攝政的條件後選擇妥協。

對於豪格來說,這個結果卻堪稱釜底抽薪。索尼、鰲拜等兩黃旗重臣將領,在確保皇位由皇太極之子繼承的前提下,自然也不會再反對。而失去了兩黃旗支持,又爭取兩紅旗和鑲藍旗支持無望的豪格,也只能被迫接受這個結果。

於是,在豪格和多爾袞相持不下的情況下,皇位最終卻意外落到了年僅六歲的福臨身上,並由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共同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