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爲什麼說劉裕的北伐是南方勢力最成功的的北伐?

爲什麼說劉裕的北伐是南方勢力最成功的的北伐?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武帝劉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輿,小名寄奴,東晉至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南朝劉宋開國君主(420年7月10日-422年6月26日在位)。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古來征戰,惹人關注的從來都是奇謀猛將,殊不知任何一場戰爭從決定開戰就一定是始於地理,所有的戰略戰術都將圍繞地理這個人力難以征服的因素展開。劉裕北伐,氣吞萬里如虎,一舉恢復黃河以南的所有地區,作爲朱元璋之前史上最成功的的北伐,最後還是悽慘落幕了,今天我們從這場失敗中探究此後千年“南不勝北”的真正原因。

劉裕,從寄奴(代指寄養在別家的孩子)到皇帝,南北朝最偉大的英雄人物,他值得一提的只有兩件事,一件是篡晉開了南朝時代,另一件就是北伐。而劉裕領導的北伐是從秦朝到元朝,兩千年裏南方勢力最成功的北伐。

如此一位英雄人物的偉大北伐又是如何悽慘落幕?他的失敗是偶然還是必然?

史上最成功的北伐

劉裕北伐共分兩次,第一次北伐是討伐盤踞在山東的南燕。這是一場異常順利的戰爭。但在這場戰爭中,劉裕首次試驗了從兩淮沿河道北伐的可能性。爲後世北伐提供了戰略參考。

劉裕率軍走水路,從廣陵(揚州)出發,經過邗溝向北進入淮河,在從淮河直上進入泗水到達下邳,然後棄船登岸攻佔琅琊(山東臨沂),再從琅琊翻越沂山,進軍南燕首都廣固,滅亡了南燕。

爲什麼說劉裕的北伐是南方勢力最成功的的北伐?

第二次北伐則劍指盤踞在關中的後秦(淝水之戰前秦分裂出來的殘部),這是一場更艱苦的北伐,因爲地域跨度太大,地跨了現在安徽、湖北、河南、陝西四個省,如何解決輜重運輸是這次北伐的第一難題。

北伐關中有三條路線,分別是漢中越秦嶺,南陽過武關與洛陽進關中,考慮到輜重運輸,劉裕選擇了第三條路,洛陽進關中,也是三條道路中唯一的大道,這樣他的輜重可以從兩淮到山東,從山東境內入黃河,再逆流而上源源不斷地提供給進攻關中的軍隊。

當然,劉裕也在第二條道路,也就是武關道安排了大將沈田子率三千人略做牽制,此時洛陽到關中的重要關口已經開始從函谷關過渡到了潼關,劉裕前鋒王鎮惡、檀道濟一舉衝破潼關,在潼關不遠的定城,遭遇後秦軍隊頑強抵抗,戰鬥陷入僵持。

這種僵持對劉裕的後勤造成了極大的壓力,按道理這次北伐也要如歷史般以失敗告終。沒想到劉裕無心插柳在武關方向安排的沈田子竟偷襲武關得手並率軍進入關中平原,多次擊潰數倍於己的後秦軍隊,這一支孤軍在空虛的關中平原內橫衝直撞,在沈田子的帶動下,局勢被打開了。潼關路的主力部隊也趁機掩殺進入了關中,並直達長安,結束了後秦政權。

爲什麼說劉裕的北伐是南方勢力最成功的的北伐? 第2張

這次北伐空前的成功,順利收復了整個黃河以南的廣大中原地區,距離大一統只差河西走廊與河北山西三地了。

北伐的崩潰

軍事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劉裕此時卻陷入了戰略上的真空期,是越過黃河去河北攻擊北魏,還是繼續向西掃蕩河西走廊,這讓劉裕感到踟躕。恰在此時,劉裕安排在建康主持大局的心腹劉穆之病逝,擔心後方不穩的劉裕匆匆趕回江南,一方面主持後方大局,另一方面着手組織禪讓。

在關中他留下了二子劉義真(十二歲),並輔以王鎮惡、沈田子等文武。由於王鎮惡是前秦名相王猛之孫,一方面劉裕希望依靠王家在關中的威望穩定局勢,一方面劉裕又擔心王鎮惡割據關中,所以劉裕囑咐沈田子防備王鎮惡。

結果拿了雞毛當令箭的沈田子在劉裕離開關中後,尋機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誅殺了與自己素來不合的王鎮惡,接着另一位大臣王修又以濫殺大臣爲名誅殺了沈田子,隨後劉義真受到挑撥又殺掉了王修。

爲什麼說劉裕的北伐是南方勢力最成功的的北伐? 第3張

經歷這一通內亂,劉裕軍在關中地位最高的三位肱骨之臣相繼斃命,此時盤踞在陝西北部和河套地區的匈奴人赫連勃勃建立大夏國並出兵長安,赫連勃勃在攻打長安前先封鎖了潼關和武關,對關中劉裕軍實施“關門打狗”計劃。而劉義真年齡不大,卻行爲紈絝,在長安蒐羅錢財美女,早已激情民憤,在內外打擊之下,長安失守。劉裕損失了在長安的精銳北府軍,更損失了多員北伐名將,自此絕了繼續北伐的希望,倒是劉義真這個紈絝卻逃回了建康。

北伐失敗的真正原因

看起來劉裕的北伐失敗是源自於偶然,如果劉穆之不死,劉裕可以坐鎮長安,是不是後面一系列事故都不會發生?

爲什麼說劉裕的北伐是南方勢力最成功的的北伐? 第4張

必須承認歷史是有一定的偶然性的,但是仔細看劉裕的北伐失敗,歷史的必然性是更重要的原因,我們來看看劉裕之前的幾場北伐,嘗試一起尋找歷史的必然性。

一、在東晉剛建國時,旅居在京口的祖逖就曾率軍北伐,他攻克了江淮的一些據點,最後以壽春爲基地進行抗戰,直到祖逖身死都沒有得以衝出兩淮。

二、東晉永和五年(公元349年)開始,東晉以殷浩爲首組織了三次北伐,最後全失敗了,最北勉強抵達了許昌。

三、東晉永和十年(公元354年),東晉權臣桓溫以長安爲目標發起北伐,到達灞上,距離長安只有一步之遙,但仍然失敗而回。東晉太和四年(公元369年),桓溫以前燕爲目標發動北伐,再次失敗。

相比較之,劉裕已經是最成功的北伐了,甚至我們把歷史畫卷攤開,從三國第一次南北對峙直到元代,都沒有南方統一北方的案例,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利用元末混亂才得以實現以南克北。

那麼爲什麼南方北伐大多失敗呢,真相隱藏在中國的戰略地理中。

南方勢力的政治中心通常在建康(南京),我們發現南方勢力的落幕往往以南京失守爲標誌,因爲南京失守后皇帝逃無可逃,浙江杭州等地依然屬於邊緣地帶,遠離主流文明,皇帝到了那裏基本就喪失了對中原的影響力,而荊州是四戰之地,四川更只是割據之地。可以說南方文明就是南京文明,直到南宋後期,南方纔漸漸有其他城市開始冒頭。

爲什麼說劉裕的北伐是南方勢力最成功的的北伐? 第5張

而北方就複雜很多,在北方缺乏那麼一個像南京一樣,可以一錘定音的地方。

如劉裕可以攻佔長安,但是在河西走廊、山西、河北仍然有大量的抵抗力量,只要劉裕稍一鬆懈,這些力量就會把他趕走。

舉個簡單例子,如果佔領洛陽,就必須佔領山西高地,否則就會受到山西敵人居高臨下的打擊,而一旦攻下山西,就必須進攻塞外,取得太行山與燕山交界處以大同爲首的各個要塞,否則就會面臨塞外胡人的打擊,而一旦攻下大同,就必須佔領幽雲地區,以獲得整個燕山地區作爲屏障,而守燕山就必須守遼西。

北方就是這樣,“既得隴復望蜀”這句話用在北伐上特別貼切,不是因爲貪婪,而是北方形勢環環相扣太過於複雜。而南方勢力往往沒有這麼強的戰爭底蘊,因此後世的北伐更多隻是陷入對某個城市的爭奪,待到戰爭資源消耗盡了也就只能撤軍了。

爲什麼說劉裕的北伐是南方勢力最成功的的北伐? 第6張

最終,秦嶺-淮河成爲中國穩定的軍事分割線,如果南方勢力能夠控制整個秦嶺淮河以南,就能穩定局勢,但他們最多也只能到兩淮,因爲過了兩淮就沒有穩定的邊界了,無法步步爲營,這意味着必須一再向北的去擴張,而這個擴張的過程容錯率極低,可以說輸一場就得回到原點。

南方在進攻上容錯率低,在防守上也是如此,對於北方勢力而言,即使一時不敵,也可以讓出華中、華北大平原,回到山西、甘肅等高地上固守,等待南方疲敝,再憑藉居高臨下的地利優勢衝擊下來奪回失地。而南方勢力一旦失去兩淮,往往沒有北方山西、甘肅等形勝之地來反擊,而獲得兩淮的北方只需要持續的衝擊南京,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輸很多次,但只要一次衝下,則整個南方可以傳繳而定。

看到這裏相信大家能理解南宋的議和派的觀點了吧,既然沒有信心和能力一舉收復北方,那麼就不如花錢買和平,只要買和平的錢少於軍費開支就是賺了。只是這樣也只是苟延殘喘的權宜之計。

這就是南北地理、經濟、文化共同導致的南北不公平性,直到近代,熱兵器和機械化的普及,纔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南方的命運,但即使如此,北方在戰略地理上的優越性,依舊無法徹底被扭轉。

那麼歷史上唯一以南勝北的朱元璋是如何做到的呢,究竟是什麼讓他成爲歷史的唯一,下一期,我們南北戰爭系列最後一篇,分析朱元璋以南克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