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代一些皇帝,爲何年輕時有雄才大略,晚年卻行事乖張?

古代一些皇帝,爲何年輕時有雄才大略,晚年卻行事乖張?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3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皇帝是中國帝制時期最高統治者的稱號,本站小編知道讀者都對此很感興趣,接下來就和各位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這樣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

有些皇帝,年輕的時候雄才大略,爲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這份貢獻,有可能會大到影響中國歷史走向的程度。但是到了晚年之後,這位皇帝卻可能變得非常昏聵,然後就開始作妖,甚至做出很多讓人無法理解的事情。

類似的情況,我們可以舉出一大堆的例子。比如說漢武帝劉徹、梁武帝蕭衍、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清聖祖康熙……這些皇帝,年輕的時候,都稱得上是一代雄主。但是到了晚年之後,卻開始不斷變得昏聵,甚至有可能把整個國家給折騰進去。

古代一些皇帝,爲何年輕時有雄才大略,晚年卻行事乖張?

這當然不是偶然。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而且還會出現不止一次,最根本的原因,其實就在於很多皇帝到了晚年之後,都會出現心理問題。

對於古代的皇帝來說,因爲古代往往採取中央集權制,皇帝手裏掌握了最大的權力。所以,年輕時期的皇帝,往往會想要利用自己手裏的權力,去實現自己的一些想法。而對於很多皇帝來說,他們年輕時候想要的,就是所謂的‘文治武功’,在這種狀態下,他們做事自然會從國家的角度出發。

但是隨着年齡越來越大,皇帝本人逐漸衰老之後,自身的願望,往往會從追求所謂的‘文治武功’,變成保護權力本身,或者追求享樂。如此一來,原本英明的皇帝,自然也就會變成大家眼裏的昏君了。

這種狀態,大概就像是普通人年齡大了之後,會擔心自己的養老問題,會擔心自己的子女不給自己養老。所以,很多人年老之後,反倒是會對自己的財產看的極爲重要,生怕財產分給子女之後,子女們就不管自己了。

而對於古代的皇帝們來說,他們最重要的財產,自然就是手裏的權力。如此一來,皇帝們年老了之後,會表現的和年輕時期不同,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想要更好的理解這種變化,我們不妨看一下,古代那幾個著名案例的皇帝,到底都有着怎樣的轉變?他們年輕的時候和年老之後,到底有着哪些區別呢?

首先,便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

在中國歷史上,漢武帝絕對堪稱最重要的皇帝之一。漢武帝在位期間,痛擊匈奴,打出了大漢王朝的尊嚴,同時也讓漢朝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爲後世的中原王朝,樹立了一個榜樣。

古代一些皇帝,爲何年輕時有雄才大略,晚年卻行事乖張? 第2張

漢武帝在壯年時期,基本上一直在忙着和匈奴打仗。而經過漢武帝時期的三大戰役之後,匈奴被徹底趕回了漠北。此後,漢武帝又指揮大軍南下,徹底收復了獨立多年的南越國,並且陸續平定西羌、衛氏朝鮮、東越、西南夷等政權或民族,大大擴充了漢朝的疆域。

等到這些離漢朝比較近的政權,都被漢武帝打趴下之後,接下來,漢武帝又把目光投向了更遙遠的西域,派兵征討遙遠的大宛。但是同時,到了這個時候,漢武帝已經五十多歲了,早已不復壯年時期的身體素質。

所以,我們會發現,征討大宛這件事,幾乎就成了漢武帝人生當中的一個臨界點。在此之前,漢朝在漢武帝的指揮下,幾乎是戰無不勝,一路橫推。但是從漢朝西征大宛開始,接下來的漢朝,就算是勉強能夠打贏戰爭,損失也會比之前大很多。

這裏面的原因,固然很複雜。比如說漢朝經過常年戰爭之後,國力已經下降了很多。再比如說當時漢朝最能打的衛青和霍去病,都已經去世了。但是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在於漢武帝本人的變化。

年輕時候的漢武帝,可以在制定戰略的時候,從國家的角度出發,儘量符合國家的利益。但是到了晚年之後,漢武帝卻開始變得好大喜功。年輕時候的成功,讓此時的漢武帝有些飄飄然,誤以爲所有的成功,都是因爲自己的英明神武。

所謂‘人越老越固執’,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了。

所以,從漢軍遠征大宛開始,接下來的幾年裏,漢朝的對外戰爭,開始越發吃力。就算是能打贏,損失也會很大。而除了對外擴張變得吃力之外,在漢朝內部,很多奸臣也開始趁機討好漢武帝,然後逐漸上位。

於是,在這之後,漢朝高層開始出現了一些奸臣官員,不斷抱團。最後,這些奸臣爲了自身的利益,主動陷害漢武帝培養多年的太子劉據,最終導致劉據喊冤而死。漢武帝多年準備的接班計劃,也就此成了泡影。

古代一些皇帝,爲何年輕時有雄才大略,晚年卻行事乖張? 第3張

後來,漢武帝雖然查明瞭真相,將所有參與此事的奸臣全部處死。但錯誤已經鑄下,就算是漢武帝本人認錯,也換不回含冤而死的太子劉據,更換不回漢朝之前折損的國力。

就這樣,晚年的漢武帝,就逐漸成了一個後世眼裏的昏君。雖然漢武帝年輕時候的功業,足以覆蓋這些昏聵,依然有資格被稱之爲千古一帝。但他所犯的那些錯誤,同樣也被後世永遠記住了。

那麼,年老之後的漢武帝,爲什麼會發生這麼大的變化呢?

從漢武帝的人生經歷當中,我們可以發現,漢武帝之所以會有這種變化,其實就是因爲他本人的身體素質,和以往不一樣了。到了晚年之後,漢武帝逐漸看着昔日和自己打天下的那些老臣,一個個逝去。這種孤獨感,對於一個本來就很孤獨的帝王來說,無疑是最大的折磨。

如果說,身處壯年的漢武帝,身邊都是衛青這樣的同代人,漢武帝心裏有了問題,也可以找人傾訴。那麼,到了漢武帝晚年的時候,衛青等人都已經去世。這時候漢武帝身邊掌權的,大部分都是他子侄一輩的人。

輩分上的差距,註定這種君臣之間的關係,會截然不同。漢武帝有可能會把同一輩分的衛青,當成自己的朋友,卻不可能把自己子侄一輩的大臣,同樣視作朋友。

這種孤獨感,無疑會讓人獨斷專行,做事也變得更爲乖張。

如果是一個普通人家的老人,這種改變,最多會讓子女覺得不舒服。但是換做一個國家的皇帝,那就會讓整個國家都受到影響了。

和漢武帝相比,後世的那幾位典型案例,情況其實都高度類似。他們年輕的時候,也都曾經有過雄心壯志,建立過偉大的功業。但是到了晚年之後,這種成功,無法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如此一來,他們自然想要追求一些其他的東西。

古代一些皇帝,爲何年輕時有雄才大略,晚年卻行事乖張? 第4張

或許,他們想追求的東西不一樣。但是對於國家來說,只要他們追求的,不再是國泰民安,國家強盛。那從國家的角度而言,這時候的皇帝,就已經是一個昏君了。

漢武帝之後,下一個典型案例,就是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蕭衍。蕭衍年輕的時候,出身南朝皇族偏支。後來,靠着自己的努力,逐漸身居高位,掌握了實權,最終篡取了皇位,建立了南樑政權。

而南樑政權開國之後,蕭衍也曾積極進取,率領南朝大軍進行北伐。但結果,因爲當時南北朝整體實力相當,而且北朝那邊,存在巨大的民族問題,對南朝的進攻,反抗極爲強烈。所以最終,蕭衍的努力,還是沒能改變南北朝分裂的局面。

就這樣,經過努力之後,蕭衍依然沒能改變歷史大勢,本人卻逐漸到了暮年。而進入人生暮年之後的蕭衍,眼見自己無法完成自己統一南北的夢想,就開始不再追求國泰民安和天下一統,而是轉而開始信奉佛教。

對於一般人來說,信奉一個好的宗教,做一個好人,這其實是一件好事。但是對於一個皇帝來說,一旦皇帝開始沉迷於宗教信仰,勢必會導致皇帝對國家的事情不再上心。這樣一來,國家就很容易會出亂子了。

所以,到了梁武帝蕭衍晚年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蕭衍真的是作出花來了。他不但成了一個狂信徒,多次把自己賣入佛寺,而且還讓國家出錢來贖買他。而蕭衍的這種做法,也讓南樑政權的高層開始陷入混亂。最後,一個名叫侯景的大臣,起兵反叛,終於讓南樑政權瞬間由盛轉衰。就連蕭衍本人,最後都被活活餓死了。

古代一些皇帝,爲何年輕時有雄才大略,晚年卻行事乖張? 第5張

蕭衍的故事告訴我們:有信仰雖然是好事,但如果一個皇帝,爲了宗教信仰,不再勤於國事,一樣也會出問題。

蕭衍之後,另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作爲中國歷史上又一位雄主,李世民在位時期的功業,顯然是毋庸置疑的。他所締造的貞觀之治,不光對唐朝,對於整個中國歷史來說,也產生了極爲深遠的影響。

但是,到了李世民在位後期的時候,李世民一樣變得有些昏聵。尤其是在繼承人問題上,李世民對自己精心培養多年的太子李承乾,過於苛刻,最後導致李承乾直接造反,而後被李世民放逐。

除此之外,晚年的李世民,也開始沉迷於煉丹,追求虛無縹緲的長生。同時,晚年的李世民,做事開始變得剛愎自用,不再像以往那樣,聽從大臣們的勸諫。

那麼,李世民爲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變化呢?如果我們仔細研究李世民的一生,我們就會發現:李世民當時面對的情況,其實和漢武帝高度類似。

到了李世民在位後期的時候,昔日陪他一起打天下的那些功臣們,開始逐漸逝去。尤其是到了李世民在位最後的幾年當中,大量開國功臣去世。就連李世民的結髮妻子,也在這之前去世了。

在李世民即將去世之前,昔日李世民評定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已經有八成左右都提前去世了。這種感覺,恐怕也只有李世民自己才能明白了。

所以,晚年的李世民,雖然年紀只有不到五十歲,但是在心態上,已經和當年的漢武帝沒有區別了。再怎麼雄才大略的君主,看到自己身邊的親人和朋友,一個個去世,也會產生無力的感覺。

不過好在,李世民去世的比較早,壽命並不算太長。如果李世民也比較長壽的話,那麼他在位後期,到底還會作出那些花樣來,還真不好說!

而李世民的這個遺憾,後來則是被他的曾孫唐玄宗給彌補了。

唐玄宗在位前期,締造了著名的開元盛世,堪稱是中國古代最美好的一段時間。但是到了唐玄宗在位後期的時候,唐玄宗卻開始變得同樣昏聵,任用了一大批的奸臣。

古代一些皇帝,爲何年輕時有雄才大略,晚年卻行事乖張? 第6張

而如果我們仔細研究過唐玄宗的人生經歷,我們就會發現:唐玄宗晚年的時候,同樣也經歷了身邊親人朋友的大量離世。在這期間,昔日輔佐唐玄宗開創盛世的幾位名相,姚崇、宋璟、張九齡等人,無一例外,全部去世。唐玄宗培養的幾位優秀接班人,則是在爭儲過程當中,被唐玄宗的寵妃害死。

唐玄宗傾力培養的義子,被唐玄宗視作唐朝版霍去病的王忠嗣,後來也被奸臣以離間手段害死。就連唐玄宗的幾個兄弟,此時都已經去世。唯一一個妹妹,後來還直接出家了。

所以,晚年的唐玄宗,生活其實極度苦悶,根本就沒有幾個同代人能夠聊天。這種苦悶,無疑是改變導致唐玄宗晚年性情大變的重要原因。

當然,後來唐朝那場安史之亂的爆發,責任並不能全算在李隆基個人性情大變上面,那是唐朝的制度問題。不過顯然,晚年的唐玄宗,開始變得昏聵,變得多疑,這是事實。

至於清朝的康熙皇帝,情況則更爲典型。康熙皇帝年輕的時候,同樣也是堪稱雄才大略,爲歷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到了晚年之後,昔日追隨康熙皇帝的那些老臣,逐漸去世,能陪康熙皇帝說話的朋友,越來越少。

在這種情況下,這種孤獨感自然會使得康熙皇帝性情大變,逐漸開始變得喜歡猜疑。尤其是到了康熙晚年之後,康熙兒子們的奪嫡戰爭,也使得康熙皇帝越發不信任身邊的人,這也讓他更加孤獨。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一個人如果長時間處於孤獨的生活狀態,那這個人遲早會得抑鬱症,或者其他心理疾病。而對於皇帝來說,一旦皇帝有了心理問題,他又無法去看心理醫生,也沒人能幫他排解心裏了苦悶。

這樣一來,皇帝本人性情大變,變得和年輕時期截然不同,自然也就可以理解了。

古代一些皇帝,爲何年輕時有雄才大略,晚年卻行事乖張? 第7張

說到底,古代的很多皇帝,晚年性情大變,其實就是心理上出了問題。如果皇帝本人不是最高執政者,或許還能交一些朋友,抒發心中的苦悶。但因爲皇帝這個工作,實在是太特殊了。絕大多數的皇帝,到了晚年之後,因爲要保護手裏的權力,根本就沒辦法和身邊的人,說出自己的苦悶。

在這種條件下生活久了,不管是多麼內心強悍的人,肯定都會有心理問題。

如果把歷史上的類似情況,都總結一下之後,其實我們也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皇帝這個工作,真的不是正常人能做的。或者說,這份工作做久了,就算原來是正常人,最後也得被逼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