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隋煬帝征伐高麗爲何會無功而返》導致隋朝二世而亡

隋煬帝征伐高麗爲何會無功而返》導致隋朝二世而亡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隋煬帝的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千年前爲了討伐高麗勢力,不惜血本派出113萬大軍三徵高麗的隋煬帝,最終付出了迅速亡國的代價。接下來我們就回顧分析一下這段歷史。

一、出師百萬,只爲維護大國威嚴

古朝鮮半島與歷代中原王朝山水相連,有着很深的歷史淵源,不僅在文化上相互影響,每當一方領土中發生政治格局變動,另一方的海面上也總會揚起不小的波瀾。偏偏朝鮮半島雖然面積狹小,卻地形複雜,派系林立,長期處於分裂割據狀態,自古是個多事之地。究其本質原因,古朝鮮半島的內部矛盾從來不是由自身產生,而是外部勢力交鋒博弈的結果。

在唐朝以前很長一段時間,古朝鮮半島呈現三足鼎立的局勢,北部是高麗,東南是新羅,西南是百濟。其中高麗國力最爲雄厚,且擁有北方的堅強後盾靺鞨國,靺鞨人也就是後來滿清的先祖;百濟地理位置距離中國最近,卻與東方海外的日本長期勾結,對中國懷有敵意;唯一一個和中原王朝關係不錯的是相距最遠的新羅,由於陸路的地理阻隔,兩國只能通過海路互通有無。

隋煬帝征伐高麗爲何會無功而返》導致隋朝二世而亡

中原王朝領土廣袤,人口衆多,雄據於亞洲大陸東方,歷史上綜合國力長期處於世界首位,以天朝上國自居是理所當然的事。可是作爲以農耕文化爲主的國家,中國曆來追求的是自給自足,文化上推崇的是適可而止,並沒有西方殖民者那樣靠侵略戰爭強行掠奪別國的野心。

因此爲維持國際間霸主地位,中國歷史上長期採取的是朝貢制度。不管是一衣帶水文化相近的鄰國,還是遠隔重洋語言不通的異邦,只要願意按時派遣使者前來朝貢,就是給中國面子,就是給皇帝面子,就能得到中方的友好對待,禮尚往來,互惠互利。但就是這個充滿仁愛精神的朝貢制度,也總有人不願遵守,而隋煬帝之所以出動百萬大軍討伐一個偏居一隅的小國,正是因爲高麗拒不來朝,嚴重挑戰了隋朝的權威地位所引起。

二、耀武揚威,隋煬帝打錯了算盤

對隋煬帝楊廣的評價,歷史上一直是衆說紛紜,有人說他橫徵暴斂荒淫無度,是個昏君,有人說他意識超前敢作敢爲,是個天才。但不管怎麼說,隋煬帝確實是個功過參半成敗一身的矛盾統一體。好大喜功,愛慕虛榮,是他公認的弱點,這就不難解釋爲什麼當高麗藐視大隋,獨獨不願朝貢的時候,隋煬帝會那麼怒不可遏了。

高麗人除了民族自尊心太強,向來不把中原王朝放在眼裏之外,還被情報部門發現和北方突厥人暗地裏存在頻繁往來,似乎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此前在隋朝建國之初,高麗就曾經聯合靺鞨騷擾隋朝邊境,面對隋文帝派出的30萬大軍他們才終於勉強收手。基於以上原因,這一年在隋煬帝的動員命令下,113萬大軍從洛陽出發,浩浩蕩蕩開往東北前線,一時間車馬如梭塵土漫天,史料記載說,因爲人數太多,隊伍一連走了四十多天才出發完畢。

隋煬帝征伐高麗爲何會無功而返》導致隋朝二世而亡 第2張

這場聲勢浩大的遠征,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是規模空前的,那麼試問攻打高麗,真的需要如此數量的軍隊嗎?衆所周知,高麗不僅領土狹窄,而且以高寒山地居多,土壤貧瘠,根本不適宜耕種,因此國力很有限,軍隊數量並不太多,隋煬帝其實也不是不知道這一點。可正是由於太輕視敵人,又對己方實力過於自信,虛榮感爆棚的楊廣才決定興師動衆,意圖通過展示強大的軍威,驚呆夜郎自大的高麗人,達到不戰而勝的目的。

可是在殘酷的現實面前,隋煬帝卻被重重打了臉,他顯然低估了高麗人反抗的決心和鬥爭的意志。當隋朝的百萬大軍經過漫長跋涉,穿越狹窄的燕山走廊,走過荒無人煙的草原,行軍隊伍綿延數百里,終於抵達高麗領土,竟發現這裏的地勢根本無法允許百萬人馬展開作戰,只能一波接着一波發起進攻,絲毫髮揮不出隋軍兵數上的優勢。

而且高麗屬於半遊牧半農耕部落,無論男女老少均驍勇善戰,他們世代居住於此,非常熟悉道路地形,故而常常採用伏兵偷襲戰術,搞得隋兵軍心惶惶草木皆兵,始終不能佔據上風。這時隋軍後勤供應缺口也逐漸凸顯,物資眼看就要用光,士氣一天天低落下去。

隋煬帝無奈之下選擇急戰,命令30萬大軍迂迴敵後實施包抄。沒成想還未走到目的地,軍中糧草已經吃完,士兵們只得忍飢挨餓緩緩撤退,卻進入了敵人佈置的埋伏圈,遭到高麗軍隊四面出擊,幾乎全軍覆沒。隨後戰鬥慘敗的消息不脛而走,迅速傳遍全軍,使本已渙散的軍心徹底崩潰,高麗人乘勝掩殺,直殺得隋軍屍積如山,血流成河。

隋煬帝征伐高麗爲何會無功而返》導致隋朝二世而亡 第3張

三、積重難返,自以爲是終致覆國

征服高麗的失敗,狠狠打擊了楊廣的自信心,而更爲要命的是,這場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沉重苦難和壓力已經讓他們不堪重負。戰爭還未結束,動亂便已開始,並逐漸蔓延至全國,剛剛如日中天的隋朝轉眼間變得風雨飄搖,滿目瘡痍。百姓世世代代好不容易盼來了國家統一,還沒過幾天太平日子,就再次被裹挾進永無休止的戰亂之中,隋煬帝也由此成爲史書中徹頭徹尾的昏君,遭到後世萬人唾罵。

毫無疑問,伐高麗之戰是導致隋朝迅速滅亡的重要原因。首先,爲了解決遠征軍的糧食補給問題,隋煬帝下令開鑿大運河,以洛陽爲樞紐,南通蘇杭,北至北京,雖然中途充分利用了舊有河道,可在當時的落後條件下,僅僅依靠人力完成這項超級工程,人民的承受負擔之大可想而知。

其次在征討高麗的過程中,隋煬帝也絲毫不懂得顧及民情,濫用民力的現象比比皆是。供應百萬大軍即使放在現代也絕非易事,爲了達成這一艱鉅目標,自作聰明的隋煬帝決定徵發200餘萬民夫運送糧草,可沒想到再加上大運河的運力還是無法滿足所需。

面對決策失誤,隋煬帝不思悔改,反倒錯上加錯,他命令再徵發一批民夫,但實際情況是全國的牛車馬車都已用盡,總不能讓人肩挑背扛到高麗前線去吧!這事還是難不倒楊廣,大車用完了,不是還有小車嗎?於是第二批民夫人手一輛手推獨輪車,載着幾石糧,踏上了漫漫征途,結果不難推測,人是到了前線,糧食卻已被民夫自己吃得一粒不剩。

隋煬帝征伐高麗爲何會無功而返》導致隋朝二世而亡 第4張

戰線太長,老百姓們運糧困難

最終引燃農民起義全面爆發導火索的,是苦難的山東民夫。爲了組建一支從渤海灣直撲平壤的龐大艦隊,沿海人民被迫泡在海水裏日夜勞作,以至於下身嚴重潰爛,官府依然不允許他們休息。於是反抗暴政的大旗首先在山東舉起,進而蔓延至大江南北,甚至大本營洛陽也爆發了貴族叛亂,隋朝的覆滅顯然已經無法挽回。

隋朝最終也二世二亡

想當年,隋文帝於亂世之中披荊斬棘,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居然因爲兒子執意攻打一個遠在邊陲的蠻夷之國,而迅速灰飛煙滅。因此每當讀起這段歷史,很多人會感到惋惜和對隋煬帝的不理解。可是如果看看隋朝的取代者唐朝對待高麗的態度,我們就會明白,做出遠攻高麗決定絕不是隋煬帝的一時興起,而是勢在必行的現實問題。不妨想一想,如果你是隋煬帝,面對當時的情況,是否有更爲明智的解決策略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