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顏回才高八斗,爲什麼不肯做官?

顏回才高八斗,爲什麼不肯做官?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顏回是孔門十哲之一,孔門七十二賢之首,那麼既然他才高八斗,爲什麼不肯做官?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本站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顏回不到十歲就入了孔門。當初,那個身形瘦弱的小顏回,手捧一隻乾巴巴的贄雉,準備拜孔子爲師。同來拜師的富家子弟小子貢,見到這樣的顏回,對他嘲笑不已。笑他所奉的贄禮太過寒酸,笑他面黃肌瘦,一看就是有病。

而顏回面對有點居高臨下的子貢,則是不卑不亢。他神態自若地說:“老師沒有規定贄禮的數量,大概就是爲了讓你同我這樣的人都能拿出贄禮之意吧。並且,我聽人說,無財產者曰貧,無學識者才謂病。我是貧,而非病也。”

顏回才高八斗,爲什麼不肯做官?

顏回的一席話,把子貢說得面紅耳赤。坐在杏壇之上的孔子望着顏回,心中頓生感慨:自從我開壇講學以來,這第一弟子的位置就一直空着,難道是上天讓我虛位以待嗎?難道就是在等這個小小的顏回嗎?後來若干年後,顏回果然成爲孔門“德行科”的第一人,也真的成爲孔門第一弟子。

顏回聰敏過人,虛心好學,使他較早地體認到孔子學說的精深博大。他還非常重立德,後世稱他爲“復聖”,便是對其重於立德的肯定。顏回之德的核心是“仁”,他把孔子的“仁”,落實於個人的行動中,而不是停留在口頭上。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也不改其樂,不是哪個人就能輕易做到的。孔子稱讚他的德仁,說他“不遷怒,不貳過”,“其心三月不違仁”,可見顏回之賢能。

顏回不僅注重個人修養,而且還懷抱美好的政治志向。他嚮往能夠出現一個“君臣一心,上下和睦,豐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鹹服,天下安寧”的無戰爭、無飢餓的理想社會。這說明,顏回如果出仕,定是胸有成竹。

但是,如此優秀的顏回在提昌“學而優則仕”的孔門中,卻始終沒有出仕。當孔子問其爲何不仕時,他說道:“我有城外的五十畝地,足夠供給稠粥;城內的十畝土地,足夠穿絲麻;彈琴足以自求娛樂,所學先生的道理足以自己感到快樂。所以,我不願意做官。”

在我看來,也許這只是顏回在孔夫子面前的迂迴之答,而真正的原因可能正是因爲這位恩師在他心中佔有首屈一指的地位。

顏回自幼追隨孔子,十分敬重夫子,成年以後,依然服侍在夫子左右。在魯國,夫子初涉政事,他盡心做好左膀右臂。墮三都失敗後,夫子開始周遊列國,他又緊隨夫子,不離不棄,踏遍大小十幾個國家的山河,同時也親眼目睹並深深體會到了夫子的痛心之處。

在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精力放在了教育上。而作爲第一弟子的顏回,在此時此刻,當然是奮身向前,盡力幫助老師。特別是結束了十四年的奔走生涯之後,師徒們重回魯國後,孔子將主要精力放在了整編經書及撰寫《春秋》之上,而杏仁上的工作則交給了一些賢能的弟子們去做。這期間,顏回除講學外,便是幫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能多爲夫子做一點,夫子就能多休息一會兒。

顏回對夫子的情義不僅僅只是在事業上的幫助。俗話說,一日爲師,終身爲父。在顏回的眼中,孔子就是父親。

那年,孔子一行被圍困在匡,身在衛都的顏回匆忙趕來傳報衛君無害孔子之意的喜訊。當再見到顏回的那一刻時,孔子動情地說:“吾以汝已死矣。”顏回恭敬地回答道:“子在,回何敢死。”是啊,上有父在,子何敢先死。

當他們師徒又被圍困在陳蔡之間時,外有圍兵,內無糧草,飢寒交迫,再加上各國掌權者並不真正接受德治仁政之道,孔子感到萬分失落。此時,孔子先後問了子路、子貢和顏回同樣一個問題。孔子的問題大意是這樣的:《詩》裏說,不是老虎,不是犀牛,徘徊在曠野,是何緣由?

顏回才高八斗,爲什麼不肯做官? 第2張

難道是我的主張不對嗎?爲什麼受困在這裏?子路回答:我們的主張不被別人採納,是由於自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別人看不起。子貢回答:我們的主張不被採納,是由於老師把標準定得太高,別人接受不了,應該降低要求。孔子搖了搖頭,顯然對子路、子貢的回答不滿意。

而顏回是這樣說的:老師的主張是偉大的,別人不接受,那是他們的責任。如果我們的“道”沒有修好,這是我們的恥辱;我們的“道”已經如此完善而不被採納,那是各國掌權者的恥辱。正確的主張不被人家採納,自己仍堅持下去,這才能顯出君子的修養。

孔子聽到顏回這番話,內心頓感萬般欣慰。在人生如此低谷之時,孔子多希望得到一些鼓舞。而此時,細心如兒子般的顏回當然能夠觀察到夫子的心事,他如春風般的話語,吹暖了孔子的心。

綜上總總,在顏回的心裏,他就是孔子事業上的幫手,情感上的寄託。也許他覺得能做好這些,就不愧爲孔門第一弟子。

有情有義的顏回,身居孔門杏壇廣傳德治仁政之道,又不離夫子左右,去盡兒子一般的孝心,這比出仕更有意義。能爲如此一位聖賢之人傾盡心力,人生足亦!何需再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