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唐朝的疆域遼闊,爲何沒能滅了吐蕃?

唐朝的疆域遼闊,爲何沒能滅了吐蕃?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618年-907年),中國歷史上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疆域空前遼闊,接納各國學習交流,經濟、社會、文化、藝術等方面都呈現出多元化、開放性等特點。唐朝聲譽遠播,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唐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爲“唐人”。接下來本站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唐朝之所以滅不了吐蕃,最大的一個原因,還是在於吐蕃佔據了青藏高原的地理優勢。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成了吐蕃的天然屏障。而唐軍進入高原地區後,則會出現高原反應,戰鬥力銳減。

唐朝的疆域遼闊,爲何沒能滅了吐蕃?

除此之外,青藏高原地域廣袤,唐軍想要在高原上找到吐蕃的主力,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滅掉吐蕃需要付出的代價,遠比收穫大了太多。

要想解釋清楚這件事,我們還得從吐蕃的歷史開始說起。

從很久很久以前,青藏高原上就已經開始有先民們定居。不過,受高原環境的條件限制,在漫長的歷史上,青藏高原上的先民們,一直都處於相對原始的生活狀態當中。相比之下,中原王朝的發展,則更加迅速。

正是因爲這個原因,從夏朝開始,一直到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雖然發生了無數的傳奇事件,留下了漫長的人文變遷,但青藏高原上卻沒有多大變化。而中原地區的人們,因爲無法適應高原環境的原因,也很少進入青藏高原。比如三國時期的蜀國,爲什麼一直要正面進行北伐?爲什麼就不能向青藏高原方向擴張地盤呢?爲什麼就不能從高原上繞路去偷襲魏國的後方呢?原因其實就在這裏。因爲那時候青藏高原上人極少,而且也沒什麼資源,中原王朝的軍隊也很難上去。

但是,到了隋朝的時候,情況開始出現了變化。

唐朝的疆域遼闊,爲何沒能滅了吐蕃? 第2張

隨着中原文明逐漸成熟,一些先進的技術,也開始傳入青藏高原。這些先進的技術,大幅提升了高原上先民們的生產力,使得高原上的人口越來越多。在此之前,青藏高原上的人們,基本還處在奴隸制社會的階段,大家以部落的形式存在着。當時高原上的文明,有點像中原早期的夏商時代,某個部落很強,可以被奉爲高原之王,但要想對整個高原形成有效的控制,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然而,隨着高原上的人口越來越多,中原地區文明的影響越來越大,青藏高原上終於開始被逐漸統一了起來。

就在這個時期,青藏高原上出現了一個廣爲後世所熟知的人,就是松贊干布。

松贊干布是吐蕃王朝的第三十三任贊普,也就是第三十三任王的意思。不過,在松贊干布他爹之前,基本上吐蕃王朝的所有贊普,都沒有留下任何文字記載,因爲當時吐蕃也沒有成體系的文字。所以之前的贊普,都只存在於傳說當中。而在松贊干布之前,高原上的各個部落,也處於比較分散的狀態,談不上一個真正的王朝。

但是,隨着松贊干布的出現,情況開始出現了變化。

松贊干布少年即位,因爲父親被叛亂者殺死,松贊干布十二歲便繼任爲贊普。然後在叔叔和大臣們的幫助下,很快坐穩了贊普的位置,而後又帶兵掃平叛亂,逐漸統一了整個高原。在統一高原之後,松贊干布爲了穩固自己的統治,將都城遷到了邏些,也就是今天的拉薩。

在統一高原的同時,松贊干布也開始接觸高原以外的文明。在接觸的過程當中,松贊干布終於發現,原來高原以外的世界,文明已經發展到了一個難以想象的高度。松贊干布統一高原之後,曾想率領吐蕃軍隊向中原方向擴張。然而當時中原這邊在位的,正是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聽說吐蕃進犯後,讓將軍侯君集率領五萬唐軍精銳,前去抵擋。結果還沒等侯君集大軍抵達,唐軍先鋒牛進達便率領少量唐軍,一戰擊潰了吐蕃主力。

當時高原上的吐蕃王朝,還處於原始的奴隸制社會,而中原文明卻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封建時代。這種差距,甚至比19世紀的時候,東亞文明和歐洲文明的差距還要大。

面對這種差距,松贊干布既沒有妄自尊大,也沒有氣餒妥協,而是選擇了虛心學習。

唐朝的疆域遼闊,爲何沒能滅了吐蕃? 第3張

爲了學習先進的文化制度,一方面,松贊干布向唐朝稱臣,同時向唐朝請求和親,希望能夠娶到一位唐朝公主。另一方面,松贊干布也積極向南亞文明學習,和喜馬拉雅山南麓的泥波羅國(也就是今天的尼泊爾)聯姻。

面對松贊干布的請求,唐朝最終答應了和親的請求,派文成公主入藏和親。

唐朝之所以派文成公主入藏和親,倒不是因爲此時打不過吐蕃。而是因爲在此時的唐朝看來,吐蕃根本就算不上是一個對手,最多隻能算是一羣蠻夷。這也很正常,畢竟在之前漫長的歷史當中,吐蕃已經沒有形成強大的力量,沒有對中原王朝產生過任何威脅。

而如果強行派兵,去高原上剿滅吐蕃的話,難度又相對過大。高原面積很大,中原王朝的軍隊,進入高原後本就會出現高原反應。再加上吐蕃人是遊牧民族,沒有固定的居所,想要在高原上找到吐蕃的位置,更是難上加難。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和親對吐蕃進行安撫,自然是最好的選擇了。

但是,唐朝沒有想到,這次和親,會給後來的唐朝帶來多大的麻煩。

在派出文成公主去高原和親的同時,唐朝人也將一些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明,一起帶入了高原。當時唐朝的想法其實也不復雜,無非是希望能夠以文明感化吐蕃,讓吐蕃人和中原人一樣,成爲大唐的百姓。然而誰都沒有想到,吐蕃掌握了先進的技術之後,開始瘋狂提升自己的戰力,最後成了唐朝的大敵。

當然,松贊干布在世期間,唐朝和吐蕃的關係,還是非常融洽的。當時的吐蕃,被視作是唐朝的藩屬國,李世民還曾親自冊封松贊干布爲駙馬都尉。李世民去世後,唐高宗李治還曾將松贊干布的畫像,刻成石像放在了李世民陵墓內,這絕對是將松贊干布當成自家人的意思。

然而,隨着松贊干布去世,吐蕃開始越來越強大,情況開始出現了微妙的變化。

吐蕃強大之後,擴張之心也開始越來越強。對於強大的唐朝,最開始的時候,吐蕃肯定不敢有什麼二心。但對於唐朝的那些屬國或者羈縻州,那吐蕃就敢動手了。羈縻州是唐朝一種特有的制度,是一些邊疆民族臣服於唐朝之後,唐朝讓其自治的產物。有點類似於現狀的自治區,但是又不太一樣。

唐朝的疆域遼闊,爲何沒能滅了吐蕃? 第4張

剛開始的時候,唐朝還只是將吐蕃和這些屬國或是羈縻州之間的衝突,當做是一種普通的邊境衝突,並沒有太過在意。但是,當吐蕃進逼吐谷渾的領地,開始大舉入侵西域的時候,唐朝終於坐不住了,決定給吐蕃一些顏色瞧瞧。

當時正是李治在位後期,李治派出大將薛仁貴,統領五萬唐軍進攻吐蕃。

面對唐軍的到來,吐蕃集結了四十萬大軍,要和薛仁貴拼死一戰。

這裏要多解釋一下,所謂的四十萬大軍,其實和中原王朝的大軍有本質上的區別。因爲吐蕃是遊牧文明,當時還處在比較早期的社會結構當中,基本上還處於上馬則戰的狀態。所以,吐蕃集結出來的這四十萬大軍,基本上就是高原上所有的青壯年了,絕大多數人其實都不是職業軍人。

雖說吐蕃大軍在數量上完勝唐軍,然而作爲主帥的薛仁貴,卻絲毫沒有任何擔心。薛仁貴是當時唐朝最能打的大將之一,戰鬥經驗很豐富。薛仁貴很清楚,吐蕃集結的這四十萬大軍,其實根本就是一羣烏合之衆。只要唐軍穩紮穩打,戰勝吐蕃軍隊其實並不難。相比之下,高原反應可能比吐蕃的大軍,更讓薛仁貴頭疼一些,不過倒也不是不能克服。按照薛仁貴的打算,這一戰打贏吐蕃的主力之後,乾脆直接進軍拉薩,徹底將高原納入唐朝的直接管控就好了。

以當時雙方的戰鬥力來說,這個計劃其實一點都沒問題。

但就在這個時候,唐軍內部出問題了。

唐軍副帥郭待封,一直自認不凡,不肯屈居於薛仁貴之下,所以不肯聽從薛仁貴的調遣。開戰之後,率領唐軍主力的薛仁貴,衝鋒在前,很快便取得了較大的戰果。然而負責糧草補給的郭待封,卻消極怠工,最後終於被吐蕃軍隊抓住機會,一戰搶走了所有糧草。

沒了糧草,就算薛仁貴再怎麼能打,自然也沒用了,所以薛仁貴只能退守大非川。此後,吐蕃傾全力進攻薛仁貴,沒了糧草補給的薛仁貴,自然處處受限制,唐軍也因此難得打敗了一次。最終,薛仁貴選擇和吐蕃議和,將大部分唐軍從高原上成功帶了回來,但其本人也被徹底革職爲平民。

唐朝的疆域遼闊,爲何沒能滅了吐蕃? 第5張

這場大非川之敗,是唐朝初期戰爭史上,極爲少見的一次敗仗。而這場敗仗對於唐朝和吐蕃雙方的影響,則更是遠超所有人的想象。

從吐蕃的角度來看,薛仁貴已是唐朝最能打的將軍,尚且敗走大非川。這樣看來,唐朝似乎也沒有想象的那麼強大。既然如此,那還怕唐朝幹什麼?繼續擴張好了!

此後,吐蕃開始繼續向西域和中亞方向擴張,勢力範圍進一步擴大,國力也越來越強。反觀唐朝這邊,自李治去世後,唐朝高層陷入了長達數十年的內亂。期間武則天在位期間,雖然對唐朝內政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對於吐蕃的發展,卻沒能起到很好的遏制作用。

在這幾十年的時間裏,吐蕃逐漸發展成了一個強大的政權,終於成了唐朝的大敵。而且,對於這個大敵,唐朝自身更是極爲頭疼。想要派大量唐軍克服高原反應,進入高原作戰,實在不現實。而放任不管,則更加危險。

就這樣,幾十年之後,唐朝這邊終於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掌權。

不得不說,李隆基在位前期的時候,還是比較英明的。對於日益強大的吐蕃,李隆基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建立一個強大的包圍圈,徹底將吐蕃給圍困在高原上。當時唐朝地盤很大,西域和南詔都在唐朝的掌控當中。所以,唐朝完全可以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半包圍圈。只要吐蕃軍隊敢從高原上下來,唐朝邊軍便會給予迎頭痛擊。

唐朝的疆域遼闊,爲何沒能滅了吐蕃? 第6張

如此一來,吐蕃要麼選擇被困死在高原上,要麼選擇向南亞那邊擴張。不過,當時南亞那邊其實也很強大,所以這個包圍圈一旦建成,吐蕃就很容易被徹底困死在高原上,不戰自敗。

不得不說,這個辦法,真的很管用。

在唐朝的多方面壓制下,吐蕃節節敗退,勢力範圍逐漸向高原深處退去。如果按照這個劇本繼續進行下去的話,吐蕃被徹底壓制,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

但是,就在這個包圍圈即將完成的時候,唐朝內部,再次出現了大問題。

這個大問題,就是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的爆發,讓唐朝徹底由盛轉衰。爲了平定叛軍,唐朝不得不調集大量的精銳邊軍,返回國內平叛。如此一來,原本已經快要成型的包圍圈,徹底告破。而且,因爲安史之亂對唐朝國力的巨大折損,此後的唐朝也無力在遏制吐蕃的發展,只能眼睜睜看着吐蕃做大。

安史之亂後,吐蕃自此將勢力範圍擴張到西域方向。而且,隨着唐朝調走了西域最精銳的邊軍,唐朝對西域的控制,也降低到了一個極低的水平。吐蕃幾乎沒打多少硬仗,便掌控了整個西域,國力再次大幅提升。

唐朝的疆域遼闊,爲何沒能滅了吐蕃? 第7張

到了這個階段,吐蕃已經成了足以和唐朝對等存在的強大政權。而且因爲高原地理優勢的原因,唐朝很難攻入高原。倒是吐蕃可以藉助高原的地理優勢,隨時威脅到隴右地區和關中平原。此後的百年裏,吐蕃曾多次攻破長安城,雖然每次都沒能徹底佔據,被唐朝趕走,但長安被吐蕃多次攻陷,確實也是一個事實。

不過,到了唐朝中後期,唐朝的中央朝廷雖然開始越發衰落,但是藩鎮邊軍卻開始變得越來越能打,唐朝將軍李晟、韋皋、史敬奉等人,都曾帶領唐軍,殺上高原,重創吐蕃。而吐蕃則隨着開國時間越來越長,內部也出現了諸多問題,開始逐漸走上了衰落的道路。

然而,此時的唐朝中央,已經無力在組織大規模的進攻,自然也就無法趁亂滅掉吐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