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張昭這位江東老臣爲何以一種平淡方式結束自己一生?

張昭這位江東老臣爲何以一種平淡方式結束自己一生?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赤壁之戰後,持“主降論”的江東重臣張昭際遇不堪,結局令人唏噓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建安十三年,曹操揮軍南下,虎視江東之地,隨後,曹操爲了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修書一封寄給江東之主孫權,

在信中,曹操這樣說道:我奉當今大漢天子之命,討伐叛逆之賊,所過之地皆以歸降,現如今,我訓練了80萬水軍,準備渡江之後和孫將軍在吳地一起狩獵。

曹操信中的話語令孫權看後,臉色大變,隨後,孫權將這封信傳閱給江東的諸臣看,諸臣看後,個個震驚失色。

而這個時候,江東的老臣張昭站了出來,他當着衆臣的面說道:主公,以及各位同僚,我們都知道曹操是是豺狼虎豹之徒,他打着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還動不動打着朝廷的名義發號施令。

現在如果我們領軍抵禦他,就會失去道義和人心,處於一個不利的局面,主公用來抵禦曹軍的僅僅只是一個長江天險,而曹操不僅佔了據荊州之地,還將劉表的水陸大軍全部收入囊中,這樣的話,我們江東之地優勢不再,無法和曹軍進行對抗,因此,我在這裏建議主公還是迎接曹操,歸順朝廷,以此來避免江東生靈塗炭。

《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五·漢紀五十七·孝獻皇帝庚》:是時,曹操遺權書曰:“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衆,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權以示臣下,莫不響震失色。長史張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挾天子以徵四方,動以朝廷爲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衝鬥艦乃以拮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爲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衆寡又不可論。愚謂大計不如迎之。”

老臣張昭的話語一出,令朝堂之上頓時沸沸揚揚,孫權見狀,沒有言語,起身離開了大殿,欲要去往後殿休息,而這個時候,江東的另一位老臣魯肅追了過去,攔住了孫權的去路,然後對孫權說道:我們在場的文武百官都可以歸降曹操,唯獨主公你不可以,主公如果歸降曹操,想過自己的結果是什麼嗎?

張昭這位江東老臣爲何以一種平淡方式結束自己一生?

魯肅的話語令孫權頓時茅塞頓開,他對魯肅說道:張昭等人的話語令孤實在失望,唯獨你的話語,說到了孤的心坎。

就這樣在魯肅的勸解之下,孫權堅定了要和曹操抗擊到底的決心,隨後,孫權召來了周瑜,表達了自己堅決抗擊曹操的主張,命其集結兵力,抵禦曹操大軍。

隨後不久,赤壁之戰打響,江東主帥周瑜打出巔峯之戰,以少勝多,強勢擊敗曹操的大軍,鞏固了江東之地,使得孫權繼續穩坐江東之主的位置。

戰後,江東之主孫權對於有功之臣進行了一一封賞,使得這些功臣日後成爲了孫權建立政權後的輔國之臣,而那些持“主降論”的江東臣子們則是接連被棄用,成爲江東朝堂之上的邊緣人員,而在持“主降論”的江東臣子中,江東重臣張昭可謂是際遇不堪,結局令人唏噓,那麼張昭到底有多“際遇不堪”呢?

赤壁之戰,曹操元氣大傷,此後,只能專心經營北方之境,而孫權則繼續鞏固江東,而劉備也有較大的發展,成爲了蜀地新主,就這樣,魏蜀吳三分天下的政治格局開始逐步形成。

張昭這位江東老臣爲何以一種平淡方式結束自己一生? 第2張

黃初二年,曹操病逝後不久,其子曹丕就武力逼迫漢獻帝禪位帝位,建立魏國,是爲魏文帝,魏文帝曹丕登基之後,對江東之主孫權進行了拉攏,將其封爲吳王。而作爲還禮,孫權派遣使者去往魏國朝拜魏文帝曹丕,並且表示要派老臣張昭等人去往魏國都城擔任人質,雖然說這個事情最終沒有成形,但是孫權這樣做,使得老臣張昭之後的“際遇不堪”,處境極爲尷尬。

《三國志·卷四十七·吳書二·吳主傳第二》:,請以十二月遣子,復欲遣孫長緒、張子布隨子俱來,彼二人皆權股肱心腹也。又欲爲子於京師求婦,此權無異心之明效也。”帝既信權甘言,且謂周爲得其真,而權但華僞,竟無遣子意。

後來,孫權在朝中設立丞相一職,文武百官都推舉老臣張昭來擔任,但是孫權卻持反對意見,他爲此解釋道:現今朝中政務繁多,作爲丞相肩負的責任太重,張昭難以乾的得心入手。

張昭這位江東老臣爲何以一種平淡方式結束自己一生? 第3張

孫權向羣臣解釋完之後,便任命孫邵爲丞相,令他治國理政,等到孫邵病逝後,丞相之位出現空缺之後,文武百官再一次推薦老臣張昭來擔任丞相一職,但是這一次,孫權依然持反對意見,這一次孫權又隨便找了一個理由將羣臣搪塞了過去,這就已經很明確了一個事情,老臣張昭在孫權眼裏,已經失去了位置和分量。

《三國志·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初,權當置丞相,衆議歸昭。權曰:“方今多事,職統者責重,非所以優之也。”後孫邵卒,百寮復舉昭,權曰:“孤豈爲子布有愛乎?領丞相事煩,而此公性剛,所言不從,怨咎將興,非所以益之也。”乃用顧雍。

黃龍元年,孫權在建康稱帝,在稱帝大會上,孫權對已經已經病逝多年的功勳之臣周瑜進行了稱頌,而老臣張昭則舉杯也想爲這位昔日的同僚進行歌功頌德,但是卻遭到了孫權的言語諷刺。

張昭這位江東老臣爲何以一種平淡方式結束自己一生? 第4張

孫權不屑地說道:如果昔日在赤壁大戰上,朕聽從你張公歸降曹操的話語,現在朕可能是一個淪落在街頭的乞討之人。

此話一出,令張昭無地自容,當即跪倒在地,向孫權請罪。

《資治通鑑·卷七十一·魏紀三·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夏,四月,丙申,吳王即皇帝位,大赦,改元黃龍。百官畢會,吳主歸功周瑜。綏遠將軍張昭舉笏欲褒讚功德,未及言,吳主曰:“如張公之計,今已乞食矣。”昭大慚,伏地流汗。

這件事情過後,老臣張昭選擇了稱老退位,交出了自己手中的大權,回到家中讀書立作,但是作爲東吳之主的孫權雖然心中十分厭惡於他,但是考慮到張昭確實是治國理政的好手,便讓其繼續上朝參政。

但是孫權雖然讓張昭上朝參政,但是卻不採納他提出的建議,這就使得張昭成爲了朝堂之上一個可有可無之人,令張昭心生怨恨之心。

嘉禾元年,張昭因爲孫權不採取其建議,與孫權在朝堂之上發生了激烈的言語衝突,這一次,二人爭鋒相對,鬧了一個不歡而散。

隨後,張昭選擇不再入朝論政,在家中讀書立作,孫權爲此龍顏大怒,命人將張昭的家門用土封住,以此來警示張昭,但是張昭不爲所動,採取針鋒相對的措施,令二人之間的矛盾徹底嚴重化。

最後,盛怒不已的孫權來到張昭的家門口久久不離去,使得張昭迫於壓力,最終在兒子的攙扶之下,走出家門,向孫權妥協,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三國志·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然卒遣彌、晏往。昭忿言之不用,稱疾不朝。權恨之,土塞其門,昭又於內以土封之。淵果殺彌、晏。權數慰謝昭,昭固不起,權因出過其門呼昭,昭辭疾篤。權燒其門,欲以恐之,昭更閉戶。權使人滅火,住門良久,昭諸子共扶昭起,權載以還宮,深自克責。昭不得已,然後朝會。

這件事情過後,張昭與孫權雖然冰釋前嫌,但是二人的關係已經到了冰點,張昭也選擇不再過問政務之事,在家中深居簡出,嘉禾五年,張昭在府中病逝,時年81歲,孫權聽聞張昭的死訊,選擇放下過去的“恩怨”,送張昭最後一程,就這樣,這位江東的功勳老臣以一種極爲平淡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令人實在是爲之唏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