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張衡人生經歷簡介 張衡有着什麼樣的人生經歷

張衡人生經歷簡介 張衡有着什麼樣的人生經歷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78年,張衡出生在山清水秀、風景優美的南陽西鄂(現在的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石橋鎮夏村)。少年時期,由於父親的早逝,家裏的生活十分清苦。貧困的生活,不僅沒有影響他的求知慾望,反而更加激勵他刻苦忘我地學習。

張衡十多歲的時候,就讀了很多書,寫一手好文章,在遠近已經小有名氣。

好學多聞的名氣傳到地方官那兒,地方官找來張衡說:“我看你才學出衆,想推薦你去做‘孝廉’‘博士子弟’,怎麼樣?”17歲的張衡,拒絕了地方官的推薦。他認爲不能成天待在家鄉讀那些古文經傳,更不能去追求做官發財,他要到實踐中去探求科學的真理。

於是,張衡收拾好行裝,離開家鄉,踏上了遊覽名都大城、訪師求學、探索科學真理的征途。

驪山腳下的不朽名篇

公元94年,張衡來到關中觀覽西京(長安)名勝,遊覽了西漢時最高學府所在地三輔(現在的陝西中部地域,包括今陝西省西安市往東到華陰、藍田一帶,加上長安臨近的“左馮翊”和“右扶風”,合稱三輔)。他跋山涉水,往來遊息於坦蕩肥沃的渭河平原上,觀覽了巍峨青翠的終南山和奇險峻峭的華山,接觸了關隘和城鎮,考察關中的民間風俗習慣、土質和物產以及古代的遺蹟、當代的事物,尤其對長安城郊的宮闕規模、市井制度,遠近商賈財貨的集散,富豪、遊俠、王侯的故事等等,都有較深切的認識。通過這次遊覽,張衡積累了豐富、新鮮的文學素材,爲他後來寫作《二京賦》奠定了堅實基礎。

張衡人生經歷簡介 張衡有着什麼樣的人生經歷

公元95年,張衡遊罷秦始皇陵,在驪山腳下寫下了不朽名篇《溫泉賦》,描寫了驪山“湯谷”的優美,春水的清新。他那字字句句的吟哦,散發着無盡的才思,抒發了他熱愛祖國山川,熱愛生活的胸臆。這是他留傳至今最早的文學作品。

豐富的遊學經歷

公元95年,18歲的張衡,來到了繁華的洛陽城。張衡在遊學長安、洛陽期間,爲了增長科學文化知識,他不辭辛苦,求師訪友,結識了許多着名學者和優秀青年:有擅長辭賦文學、彈琴吹笛的音樂家馬融;有謙虛勤樸、名聞當世的賢士竇章;有學識淵博、潛研時務、着有30多篇政論名着的王符;有學習過天文、數學、歷數等學問、豪俠英俊的青年崔瑗……

這些有爲青年對張衡都有着很好的影響和幫助。特別是崔瑗,他與張衡的友情較深,經常在一起研究問題,交換心得。後來張衡進一步研究天文、物理等科學,也是受了崔瑗的很大影響。

張衡不停地走,不停地看,不停地積累,他的知識越來越豐富,志趣也越來越高漲,5年來的遊學生活使這個少年才子終於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親手製作天文儀器

張衡摸到了科學的大門,從此更加用功了。他讀書認真刻苦、力求甚解,善於從古籍中吸取精華。從公元108年到111年,張衡一直在自己的家裏夜以繼日地專心進修學業。

一天夜晚,已經是五更天了,月落星稀,即將破曉,張衡還在聚精會神、不知疲倦地鑽研着揚雄的《太玄經》,看到書裏面涉及好多有關天文、曆法、數學的知識。他讀着讀着,發現這樣一段話:“閾無謂之宇,闢宇謂之宙。日月往來,一寒一暑。律則成物,歷則編時。律歷交替,聖人以謀。”張衡頓覺心胸豁然開朗。

張衡人生經歷簡介 張衡有着什麼樣的人生經歷 第2張

茫茫無際的宇宙在吸引着張衡,他對此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開始對天文、數學、曆法等科學理論進行學習和研究。

他不知疲倦,一邊忘我地讀書,一邊刻苦實踐,製造出了許多的科學儀器,對天文現象進行了詳細的觀察和長期的測量。當時瞭解張衡的人,對他刻苦好學、堅忍不拔的毅力,更是欽佩。他的朋友崔瑗曾稱讚他的學習態度是“如川之逝,不捨晝夜”。

天才出於勤奮

公元97年,張衡根據在長安洛陽遊學時,從各方面收集來的資料,開始了他的名着《二京賦》的寫作。在《二京賦》的寫作中,張衡的精神更是感人。他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埋頭寫作。

時間不停地流逝,張衡仍然忘我地沉浸在《二京賦》的寫作中。遠離家鄉的遊學生活,使他十分窘困,在他已經近乎無法生存的時候,仍然堅持寫作,一時也沒有間斷。恰巧,就在這個時候,有位黃門侍郎鮑德到南陽郡去做太守,邀請張衡去助理郡政。爲了維持生活,爲了學習和寫作,張衡應邀做了南陽的主簿。

張衡人生經歷簡介 張衡有着什麼樣的人生經歷 第3張

他充分利用時間,年復一年,度過了一個個嚴寒酷暑,經過十年艱苦創作,寫了又改,改了又寫,不斷補充,洋洋萬言、內容豐富、辭藻瑰麗、富有濃厚“恤民”氣息的《二京賦》,終於在公元107年得以完成。這是他“迅發以宏富”、“精思博會”的傑作。

在《二京賦》中,充分表現了張衡橫溢的才華和樸素的唯物論觀點,它斥責了大城市裏統治階級荒淫奢侈的生活,震動了當時的文壇。天才出於勤奮。張衡多年辛勤的汗水,不僅換來了文學上的業績,而且也贏得了科學上的豐碩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