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北宋與南宋時期,大足石刻造像的特點分別是什麼?

北宋與南宋時期,大足石刻造像的特點分別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宋與南宋時期,大足石刻造像的特點分別是什麼?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本站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公元965—1077年的百餘年間(北宋乾德至熙寧年間),摩崖造像停滯,至今全縣未發現一龕當時的紀年造像。此時寺院內供養石刻圓雕造像興起。今有遺蹟可尋或有文可徵者,縣東有大鐘寺,縣西有石壁寺,縣北有延恩寺等多處。至本世紀80年代,僅大鐘寺一處,就出土佛教圓雕紀年造像100多件。

公元1078~1173年(北宋後期的元豐至南宋初期的紹興、乾道年間),大足石刻造像掀起第二個高潮。自公元1082年(元豐五年)大莊園主嚴遜舍地開鑿石篆山釋、道、儒"三教"造像區起,縣境內摩崖造像此起彼伏,先後開鑿出佛教、道教和"三教"造像區32處。南山、石門山造像區和北山多寶塔均於此間建成。始鑿於公元892年的北山造像區,歷時250多年,亦至公元1146年南宋紹興十六年建成。

北宋與南宋時期,大足石刻造像的特點分別是什麼?

公元1174~1252年的70餘年間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間,時稱"六代祖師傳密印"的大足僧人趙智鳳,承持晚唐川西柳本尊創立的佛教密宗教派,於寶頂山傳教。他以弘揚佛法爲主旨,清苦70餘年,四方募化鑿造佛像近萬尊,建成了中國佛教密宗史上唯有的一座大型石窟道場,使大足石刻造像達到鼎盛。其間縣境其他處造像基本停滯。四方道俗雲集趙智鳳座下,石刻高手聚集寶頂山競技獻藝。寶頂山成爲中國佛教密宗成都瑜伽派的中心地。

宋代造像呈現出高度寫實性的風格。佛的造像肉髻較平緩,五官端正,體型較爲豐滿。值得注意的是螺發與肉髻之間又增加一個髻珠,這個細節在東魏、北齊的佛像偶然可以看到,但很少,晚唐和五代時已普遍流行,在北宋後的漢傳佛教上幾成定製。

宋遼連年戰爭,銅資源貧乏,木雕造像興盛。木雕加彩的水月觀音像,表現觀音休憩態,一腿屈盤,一腿下垂(遊戲坐)坐於普陀山道場上,造型極爲優美生動。寶冠雕飾華麗繁複,觀音儼然爲人間雍容華貴之女性。木雕佛像仿製工藝較爲簡單,目前市場上見到的宋代木雕佛像幾乎都是仿品,必須注意。

北宋與南宋時期,大足石刻造像的特點分別是什麼? 第2張

宋代羅漢像雕造得更爲成熟,十六或十八羅漢成爲寺廟配置上重要的組成部分,羅漢們的個性更爲鮮明,有的呈所謂“胡僧梵像”。羅漢像的仿品所見亦多。多爲成老年僧人形象,表情平庸,造型無力,缺乏古代羅漢的深沉內省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