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東晉爲何流傳着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

東晉爲何流傳着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晉是由西晉皇族司馬睿南遷後建立起來的王朝。 讓本站小編帶大家撥開歷史的迷霧,回到那刀光劍影的年代

晉元帝司馬睿南渡建康建立東晉,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歷代後人大都知曉,但人們往往忽略了協助司馬睿建立東晉的關鍵人物,那就是晉元帝朝的丞相王導。可以這樣斷定,如無王導,司馬睿難以建立東晉,中國歷史也可能要改寫。

東晉爲何流傳着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

(一)共天下者非此王系彼王

說起來真的是天方夜譚,據野史載,司馬懿廢魏帝將朝政大權抓在手裏後,世上就流傳着一句童謠:王與馬,共天下。多疑的司馬懿聽到驚駭不已,恰巧朝中有個叫王金的大臣,司馬懿認爲就是這傢伙要與自己共享御座,過了不久找個理由把其卡嚓了。其實共天下的非此王,而是以後的彼王——幾十年後江東的王導兄弟。真格是天道玄遠,人莫難知。

少年時代的王導,心胸開闊,有眼光,脾氣好,不與人說長道短,處理事情不強詞奪理順其自然。王導十四歲那年,有個陳留名士給他看相後對王敦說,王導的容貌氣質不錯,以後可以出將入相哦。王導的名聲遠播,好些大臣聞其名,請他到其府上工作,王導一律婉拒。

據史載,當時著名的學者郭璞遊歷了洛陽、長安,來到建康給王導、王敦說,不要認爲那裏是京師之地,實際上是個棺山坡。天下將大亂,你們要北上,結交名人士子,作長遠的打算。王導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和王敦一起到了長安。兩兄弟拜訪了當時的長安首富、侍中石崇。石崇驕奢糜爛的生活已有大量史料披露,在此不贅述。

見長安的達官貴人如此腐朽,王導認爲不是他們的理想之地。到洛陽後認識了琅琊王司馬睿。也許是天意安排,司馬睿對王家兄弟、特別是王導印象很好,兩人有一見如故之感。

天下分裂的局面逐步明朗後,王導要司馬睿作好在江都建立新王朝的準備。司馬睿說一切事情請王導安排辦,幹成功了我們兩人共有之。

(二)勤政謀政的高手

東晉爲何流傳着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 第2張

要建立一個新的王朝,做的事可不少。王導協助司馬睿主要做了以下幾件事:

其一:廣交朋友,招攬英才,爲組織新班底打好基礎。

王導給司馬睿說,當務之急,莫不過於得人。用現代語言表述,人才是最重要的條件,誰有了人才誰就有取勝的希望。王導給司馬睿推薦了江東名士顧榮、賀循,並說這兩人的名望大,性情傲直,不肯屈就人,要像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那樣去請才能成功。

顧榮、賀循見司馬睿屈尊招己,禮賢下士,十分感動,欣然前去就職。榜樣的力量無窮哦,江東的名士才子皆風靡而至,爲東晉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其二、增加戶籍人口,注重發展生產。

早在三國時代,中原就有許多老百姓舉家南遷。到了西晉末年,由於中原戰亂不斷,不僅大批王公貴人南下,老百姓也整家整族的到南方定居。天長日久,管理跟不上,江南出現不少無戶籍的人口。如果把無戶籍的人組織起來,發展生產,對於增加國家稅賦,擴大財源具有重大的意義。

王導給司馬睿說,漢高祖能成就帝業,除了韓信有殺敵之功外,與蕭何在漢中加強戶籍管理,努力擴大生產,增加收入分不開。王導親自出馬,組織一班人開展工作,收到很好的效果。清理出二十多萬戶、三十五萬多人口,爲新王朝的建立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其三、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

早在三國時期,玄學問世,佛教從國外傳入,一直處於正統地位的孔子儒學不斷式微。加之長期以來戰亂不斷,不少人連仁倫禮教都不知何物了。司馬睿到建康來不久,王導就給他講了樹立良好社會風氣、興辦學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司馬睿十分高興,說王導站得高看得遠。

王導的思路,對東晉王朝有振聾發聵之功,魏晉六朝中國分裂四百多年,而禮教仁義未墜,王導是有大功的。

東晉爲何流傳着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 第3張

正因爲有了王導的先見之明,使晉王朝能夠順利南遷延續。讓從北方來的士大夫看到了希望,由衷稱讚王導是江東的“管仲”。公元316年,西晉愍帝在長安被後趙主劉曜俘虜後殺掉,消息傳到江東,在百官的擁戴下,司馬睿登上皇位,史稱晉元帝,東晉正式問世。

(三)“糯米粑粑”的處世哲學

雖然“王與馬、共天下”的童謠應驗了,但人們對王導的評價不高,主要是認爲他像塊“糯米粑粑”,爲政講究清靜,不擾民,辦事嘛信奉順其自然不強求。大家笑他“憒憒”,也就是糊塗的意思。他一點也不慪氣,還風趣地說,說我糊塗我就糊塗好了。其實他精明得很,爲官自有一套本領。

很會處理與族兄王敦的關係——

王敦是王導的堂兄,長着一對奇目,性格很剛狠,野心勃勃的。王敦是朝廷一個足舉輕重的人物,看不起當朝皇帝司馬睿。他很想獨攬朝政,達不到目的就心懷怨恨。

司馬睿雖然脾氣好,性格溫順,但王敦太過霸道,心裏很不高興,慢慢地兩人的關係越來越緊張。司馬睿採取重用心腹,另外組織軍隊的辦法來牽制王敦。王敦乾脆舉兵反抗,硬是抓住了司馬睿。王導用生命保護司馬睿。王敦叫士兵們搶劫一番後退走。王導寫信要他盡忠王室,不要有非分之想。王敦很不服氣,準備再次舉兵去進攻京師。但這次是天不助人,王敦突然生病死了。王導就採取這樣以柔克剛的辦法,保護皇帝,與王敦周旋,最後天助擱平保皇帝的事,同時也沒得罪王敦。

勸阻改立皇太子——

司馬睿當上皇帝后,按照周禮立司馬紹爲太子,但從感情上來說,更傾向立琅琊王司馬裒當太子,於是找王導商量。

司馬紹的確缺點不少,身體不好,視力不佳看奏章吃力,貪玩耍等,但與王導的關係很好。王導出於對自己和子孫的考慮,決計幫司馬紹。他給出來的理由很堂皇,立長子是自古以來的規矩,司馬紹是很賢明的,有點小問題可以幫助教育他。如果將他的太子廢了,是不利於社稷的。與此同時,他還主動承擔訓導太子的任務。見丞相如此維護司馬紹,皇帝老子硬是無話可說。

東晉爲何流傳着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 第4張

永昌元年(322年),司馬睿駕崩,司馬紹上位,是爲晉明帝。爲酬王導之功,司馬紹給他加官賜財,享受西漢朝蕭何丞相那種準帶劍上殿、入朝不趨、不用參拜的待遇。三年後晉明帝駕崩,其子司馬衍繼位,史稱晉成帝,王導成爲三朝元老,又受遺詔輔政,那風光就不用細聊了。

爲官不貪,不以惡語傷人——

在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的在位宰相幾乎沒有不愛財的,就是西晉宰相謝安,歷代後人對其評價頗高,但據史載也是日食千金,日子嘛過得有滋有味的。可是王導在相位期間,硬是做到了兩袖清風,倉無儲谷,衣不重帛,朝中的政敵攻擊他硬是找不到下手的理由。朝中有人說他的閒話,他只是一笑了之,從不以惡語傷人。

咸和五年(330年),王導病逝,朝廷以王侯禮安葬。史稱自漢以來,名臣的葬禮均沒超過此規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