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大明武將李如鬆的寧夏之役,具體經過是怎麼樣的?

大明武將李如鬆的寧夏之役,具體經過是怎麼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9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朋友想知道大明武將李如鬆的成名之戰,寧夏之役的具體經過是怎麼樣的?那時,從蒙古投誠而來的大將拜,因爲利益問題而選擇鋌而走險。明朝爲了將之鎮壓,而幾乎動用了全國一半以上的機動部隊。

多重矛盾

作爲中原與草原勢力的長期拉鋸戰場,寧夏及附近的河套地區,從來都是容易爆發戰亂的地方。該地南面直通中原腹地,東面連接晉蘭山區,西邊毗鄰河西走廊,北面又是草原十字路口之一的鄂爾多斯。所以,也被明朝視爲防禦北方的重鎮之一。

在15世紀,寧夏及附近的河套地區都成爲了一個明朝與蒙古勢力交鋒的主戰場。但由於多種原因,這個熱點地區在16世紀後趨於沉寂。這並不是說邊界兩側的明蒙勢力達成了和解,而是其他地方的衝突逐步升級,將經常只是小打小鬧的寧夏又比了下去。例如阿勒坦汗治下的蒙古主力,就經常在以東的山西活動,威脅北京與太原。遼東地區的女真勢力逐步復甦,也吸引了大明王朝的更多注意力。

大明武將李如鬆的寧夏之役,具體經過是怎麼樣的?

但明朝制度下的固有頑疾,卻還是在寧夏當地發揮着解構性的破壞作用。首先便是明朝長期阻斷貿易,讓邊界兩頭的農民和牧民都陷入生活困苦。其次,衛所兵制的迅速破落,讓明朝軍隊不得不定期吸納叛逃的外族武士爲自己作戰。原本是蒙古小部落首領兒子的拜,就因爲在蒙古人的內鬥失敗而帶着隨從投奔寧夏。他這類規劃武將的入職,又以速度更快的方式吸納家丁作爲自己是私人部隊。

在長期意圖削弱軍權影響力的文官看來,是非常巨大的潛在威脅。雙方在官場上的一系列明爭暗鬥,都朝着不利於拜的方向發展。最後的拙計的財政,讓衛所軍戶的收入沒有任何保障。這些矛盾交織在一起,促成了寧夏之役的爆發。

在1592年的2月,拜以自己的私家軍班底爲核心,慫恿了遭遇長期欠餉的4個營駐軍叛亂。恰逢北方的蒙古勢力在俺答汗死後也出現了分裂。拜便與附近的部落聯繫,組成了一個鬆散的攻守同盟,壯大自己的聲勢。

很快,叛軍就從寧夏四處出擊,佔據了包括要地靈州在內的周邊城市和衆多要塞。由於明朝的防禦重心,已經被南方和東北方向上的問題牽制,對於西北的防禦非常薄弱。結果,叛軍在不長的時間內就靠近了黃河。

拜更是嚮明朝官方提出自立爲王的要求。他手裏除了有4個營的邊軍部隊,還招募了大量的邊境部落和地痞流氓。麾下核心則是3000人的家丁蒼頭軍。這些人只以他本人爲效忠對象,裝備着軍中最好的盔甲與武器,並頭裹青色的頭巾,顯得非常與衆不同。

軟弱的反擊

面對突然爆發的叛亂,明朝方面顯得措手不及。因爲當時的朝廷,已經清楚自己的衛所兵不堪大用。經過一個世紀的緩慢改革,有限的募兵隊伍就成爲了明軍倚重的對象。他們與邊區將領的家丁一起,構成了明朝後期的主要作戰力量。但絕不足以做到過去衛所兵那樣的覆蓋率。軍餉與財政保障的不均,也讓不同募兵隊伍間的戰鬥力差距甚大。

首先被派來鎮壓叛亂的是兵部尚書魏學曾,他麾下的部隊主要來自同爲邊區的宣府和大同,人數也不到萬人。他的第一個任務是確保叛軍無法向中原腹地進攻。在發現拜並無此意後,便開始漫長的堡壘爭奪戰。叛軍則因爲部隊數量非常有限,不足以分散防禦各奪取的城關。於是在這一階段內,他們選擇節節抵抗但絕不糾纏死戰。魏學曾的部隊儘管不夠善戰,卻也在緩慢的進度中逐步收復了大部分地方。

到1592年的5月,明軍逐步推進到寧夏鎮城下,形成了合圍之勢。然而,面對收縮兵力防禦的叛軍和自己精心修繕多年的城池,明軍拙計的攻堅能力也暴露無遺。由於明朝長期將北方邊患視爲最大威脅,有限的經費都用於長城沿線的工事修築,使得寧夏擁有了遠高於大部分內地城市防禦水平。在16世紀中期,明軍還將剛剛仿製出來的大分部弗朗機火炮都佈置在北方沿線,又讓叛軍的火力比進攻他們的明軍還要出色。因此,魏學曾麾下兵馬的圍攻,根本奈何不了寧夏。

這時,有人向魏學曾提議,挖開附近的黃河大壩,以便水淹寧夏城牆。但魏學曾卻認爲這樣的做法過於不講人道,會傷及城內的普通民衆,所以沒有同意。然而,無論是強攻還是招降,拜與對明朝失望透頂的叛軍都不爲所動。在朝廷的迅速剿滅壓力下,魏學曾才最終同意進行水攻。

但叛軍並非對此沒有防備,他們同樣在城市外構築了新的堤壩,並隨着水位上升而不斷加高。結果,原本用於沖刷城牆的大水,開始反過來倒灌入明軍的營地。同時,與叛軍聯合的蒙古騎兵也不時攻擊明軍的後方。這讓圍攻者不僅作戰失利,自己的後勤補給也成了問題。

眼看大好局面,究竟演變成一場全面潰敗。明朝方面將魏學曾撤職,換上了新任兵部尚書葉夢熊,同時抽調在東北和南方各地的部隊加入圍攻。其中既有回回出生的將領麻貴,也有名將李成樑的兒子李如鬆,甚至還有戚繼光留在浙江的班底和西南山區的苗人土司武裝。

艱難的取勝

大明武將李如鬆的寧夏之役,具體經過是怎麼樣的? 第2張

雖然各路兵馬陸續抵達,幾位悍將也同期抵達,但寧夏鎮的局面並沒有馬上出現改觀。縱使援軍帶來了多達400門火炮,卻依然奈何不了被黃河沖刷過一遍的城牆。無論是仿製的輕型弗朗機,還是用土法改造的各類將軍炮,都不具備攻城能力。至於被當做主要火力輸出的碗口銃,就更打不動寧夏的牆面。

城中的叛軍則主動出擊,與馳援的明軍進行了一次規模有限的騎兵戰。在雙方互有傷亡的時候,明軍騎兵撤退到了車營背後,讓步兵大量釋放火器攻擊。叛軍不得不撤回城中。而原本將從背後夾擊明軍的蒙古人,也沒有如約出現,讓叛軍失去了一次獲得大捷的機會。

7月,明軍繼續以大量的火炮攻城。但基於前面所描述的原因,這些攻擊都沒有獲得任何效果。自恃兵力雄厚的他們,又嘗試以攀爬的方式強攻。但在守軍的複合弓與弗朗機炮射擊下,這種沒有意義的強襲也因損失慘重而告終。只是由於城內的物資供應告急,叛軍纔有了突圍逃跑的念頭。但拜的幾次突圍都被佔據絕對數量優勢的明軍擊退。

雙方的對峙就一直持續到這年8月。決心突圍的拜再次嘗試聯繫蒙古部落的騎兵。但他的信使在半途中被明軍抓獲,整個計劃也被李如鬆等人獲悉。於是,熟悉地形與情況的前任寧夏總兵麻貴親自出馬,在半途中伏擊南下的部落武裝。依靠集中使用的精銳家丁與邊軍騎兵殘餘,將沒有防備的蒙古人迅速趕跑。

李如鬆也決定再次水淹城市。由於守軍的人員損耗和後勤困難,已經沒有能力再構築新的堤壩反擊。明軍的火器陣地,則可以用火力覆蓋城牆以外的地方,讓叛軍工兵難以冒頭。黃河的大水便在寧夏城附近慢慢升高,到9月時已接近3米多深。一些較爲脆弱的城牆開始出現崩壞,讓部分叛軍企圖坐船逃離城市。但這一企圖還是沒有能突破明軍的包圍圈。

事已至此,拜決心與明軍談判。但在他殺死了兩位一同叛亂的主將後,沒有得到任何迴應。9月25日,他們在無奈中嘗試了最後一搏。蒙古騎兵再次嘗試了南下增援。但在早有防備的李如鬆和麻貴面前,不願意損耗部落人口的他們,因作戰不順而輕易撤退。同日,寧夏城內的叛軍則將少量火器半島了城牆的箭樓中,轟擊遠處的明軍。但他們手裏的武器,同樣和明軍處在一個水平級上,發揮不了多達的效果。

漫長的圍攻持續到10月,城市的北牆被大水沖垮,整片區域被沒入水中。明軍則集中兵力進攻南牆,終於將失去意志的叛軍擊潰。拜和少量扈從退到了自己家中,被李如鬆等人團團包圍。由於不敢和他們發生正面衝突,明軍選擇防火焚燒房屋。最終,失去全部希望的拜在屋子被燒燬前上吊自殺。

叛亂的平息,讓明朝上下都大喜過望。李如鬆與麻貴又被急匆匆的調往朝鮮,對抗豐臣秀吉的日軍。他們將自己在寧夏之役中採用的兵種和戰法,又搬到了半島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