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國本之爭歷時十五年之久,具體經過是怎樣的?

國本之爭歷時十五年之久,具體經過是怎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8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國本之爭,又稱爭國本,指的是明朝明神宗朱翊鈞冊立太子的問題,由於中國古代歷來有“太子者,國之根本”之說,所以被稱爲國本之爭。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當時有兩派分別擁護皇長子朱常洛與福王朱常洵(鄭貴妃所生)爭奪太子之位。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冊立長子爲太子的原則,大多擁戴皇長子朱常洛,然而明神宗不喜歡王恭妃所生的皇長子,卻加倍寵愛鄭皇貴妃,並且有意立其子皇三子朱常洵爲太子,卻受到大臣與慈聖皇太后極力反對。明神宗與羣臣爭論達15年之久。直到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朱常洛才被封爲太子,而朱常洵被封爲福王。但是福王遲遲不離京就任藩王。直到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李太后病逝,輿論對鄭貴妃不利後,福王才離京就藩,太子朱常洛的地位也因而穩固。至此,前後爭吵達15年,無數大臣被斥被貶被杖打,明神宗身心交瘁、鄭貴妃悒鬱不樂、整個帝國不得安寧的“國本之爭”,纔算告一段落。

爭國本的官僚多是後來的東林黨人,因此它又是東林黨爭的一項內容。國本之爭,使得明神宗悲痛欲絕,他感到自己雖貴爲天子,而終被羣臣所制,最終和大臣鬧掰,逐步對朝政失去興趣,開始怠政。

國本之爭歷時十五年之久,具體經過是怎樣的?

過程

朝臣擁護太子

有流言說明神宗與鄭貴妃曾到大高玄殿禱神盟誓,相約立朱常洵爲太子,並且將密誓御書封緘在玉匣內,由鄭貴妃保管。明神宗的承諾,違背了祖制和封建禮制,勢必引起重大的政治危機。

朝中大臣受到流言影響,紛紛建議儘早冊立皇長子朱常洛爲太子,以破除流言。他們爭相提及皇儲問題,奏摺累計成百上千,無不是指責後宮干政,言辭之間矛頭指向鄭皇貴妃。 還在朱常洵出生以前,萬曆十四年(1586年)首輔申時行上疏,列舉明英宗兩歲、明孝宗六歲被立皇太子爲例,要求冊立皇長子朱常洛爲太子,明神宗不願把自己不喜歡的女人生的兒子立爲帝位的合法繼承人,便以皇長子年齡尚小爲藉口推託過去,等兩三年後再舉行。朱常洛5歲時,王恭妃還未受封,而朱常洵剛剛出生,鄭貴妃即被封爲皇貴妃,這不能不令那些早就疑心重重的大臣們懷疑萬曆要廢長立幼。他們不願因對此事讓步而被記入史冊,讓後世覺得朝中無忠君愛國之人。

就在冊封鄭貴妃的當天,戶科給事中姜應麟、吏部員外郎沈璟等人紛紛殊請冊立東宮。其中姜應麟措詞激烈,讓明神宗激怒,將奏摺扔在地上,對身邊宦官說“冊封貴妃,初非爲東宮起見,科臣奈何訕朕!”遂降旨:“貴妃敬奉勤勞,特加殊封。立儲自有長幼,姜應麟疑君賣直,可降極邊雜職。” 於是貶姜應麟爲大同廣昌典史。吏部員外郎沈璟、刑部主事孫如法相繼上言,都被處罰。但自明神宗處罰姜應麟的諭旨也指出立太子一定會依長幼順序冊立。接着又有南北兩京數十人上疏申救,明神宗對此雖置之不理,我行我素,但心中卻極其惱火。

國本之爭歷時十五年之久,具體經過是怎樣的? 第2張

明神宗怠政

自從冊封鄭貴妃爲皇貴妃引起羣臣幾乎一致的反對以來,明神宗對臨朝聽政十分厭惡。這時候,慈聖太后已經在慈寧宮中安度晚年,五更時分不再到萬曆住所呼喊“帝起”並攜之登輦上朝了,張居正已死,馮保被貶,被稱爲“和事佬”的當權者首輔申時行,抱着明神宗有朝一日自會覺悟的幻想,對皇帝一再遷就。這樣,明神宗逐步沉迷在六宮佳麗之間。

此後大臣仍然要求冊立皇長子朱常洛爲太子,並於萬曆十八年(1590年)集體要求冊立,並且杜門請辭,嚮明神宗施加壓力。明神宗只好推至萬曆十九年、或皇子十五歲時,之後又推說延至萬曆二十年春舉行。到次年八月工部張有德提議需要動工準備,然而被明神宗以不準奏擾爲由罰祿三月。首輔申時行與大臣等人上疏反對,明神宗大怒,然而申時行又暗中表明辯白。此事曝光後申時行名譽掃地,被彈劾後只得辭職返家。

既然大臣敢放膽抨擊明神宗隱私,那麼明神宗身邊的宦官也就不再爲向外廷傳遞一些祕聞而感到忐忑不安。明神宗日常生活放縱的消息不斷傳出,加上皇帝不時以“頭眩”爲由不舉行早朝,那些大臣又發起新的一輪“攻擊”。明神宗被激怒了,衆大臣或被辭職,或被廷杖。上疏干涉皇帝“私生活”的禮部尚書洪乃春被拖到午門外廷杖60,然後削職爲民,以致最後憤鬱而死。衆大臣或被辭職,或被廷杖。

國本之爭歷時十五年之久,具體經過是怎樣的? 第3張

三王並封之禮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年正月二十二日,大學士王錫爵密奏明神宗,對此明神宗下發手札曰:“”要將皇長子朱常洛、皇三子朱常洵和皇五子朱常浩一併封王,以後再擇其中善者爲太子。王錫爵既怕得罪明明神宗,又怕被朝臣攻訐,於是上疏請由皇后撫育長子,如此長子就是嫡子。然而明神宗只以前諭示朝臣,繼續準備行三王並封之禮,頓時朝中大譁。因爲王錫爵這麼一說,等於明指朱常洛還需要補辦手續,質疑了朱常洛做太子的合法性,因此大臣們紛紛指責王錫爵阿諛順上,王錫爵無奈自劾請辭,而明神宗也迫於衆議收回了前命。